方利祥
(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河北唐山 063200)
FC濾波及無功補償裝置在諧波治理中的應用
方利祥
(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河北唐山 063200)
本文主要介紹了FC濾波及無功補償裝置在110KV變電站10KV系統諧波治理中的應用,根據電能質量在線監測的結果,對含量較高的諧波進行針對性的治理,使10KV系統諧波含量低于國標值,保證電能質量。
變電站 電能質量 諧波
首鋼京唐公司一冷軋110KV變電站設置3臺50MVA主變壓器,其中1#主變帶10KV一、二段母線,3#主變帶10KV三、四段母線,2#主變備用,為保證10KV母線電源質量,每段10KV母線分別設置一組FC濾波補償裝置。此110KV變電站主要給酸軋、連退、電鍍鋅產線供電,其中主要用電及非線性負載為酸軋產線的五連軋軋機,也是10KV母線最主要的諧波源。

圖1 高壓柜合分閘控制原理圖

圖2 FC濾波及無功補償裝置一次接線圖
110KV變電站故障錄波柜內裝有一臺電能質量在線監測儀,用于時時監測10KV母線諧波含量情況,自2013年12月開始,監測儀時常出現諧波超標報警,經過提取監測數據發現諧波總畸變率超過國值標(>4%),且11次、13次諧波含量較高,詳細數據見表1。
諧波超標一方面導致線路、電氣設備損耗增加,加大了電力運行成本,增加了電費的支出,另一方面諧波使電氣設備過熱、絕緣老化,使用壽命縮短,甚至發生故障或燒毀,間接影響產品質量。由于諧波不經治理是無法自然消除,因此,當諧波超標時,必須堅決的進行有效治理。
變電站每段10KV母線上設計了5次、7次、11次、13次濾波補償裝置,且投入順序設計了聯鎖邏輯關系,即投入時,必須先投入5次、7次濾波,11次、13次濾波裝置才能順利投入運行。然而,從諧波監測數據表來看,總諧波含量超標的主要原因是由于11次、13次諧波含量較高。因此,本次諧波治理的創新點是:根據各階次諧波含量的大小,對11次、13次諧波進行針對性治理。技術關鍵是:如何解除聯鎖關系,只投入11次、13次濾波補償裝置。

表1 電能質量統計報表(電壓)

表2 電能質量統計報表(電壓)
2.2.1 聯鎖邏輯解除
圖1為11次、13次濾波支路高壓柜合、分閘控制原理圖,從圖1可以看出高壓柜合閘有三個聯鎖條件:
(1)7次濾波支路隔離柜刀閘在合位;(2)5次、7次濾波支路高壓柜斷路器在合位。
(3)11次、13次濾波支路隔離柜允許投入運行選擇開關在“允許位”。
解決方法:將5次、7次濾波支路隔離柜刀閘合閘,然后在試驗位合5次、7次濾波支路高壓柜斷路器,模擬5次、7次濾波支路投入運行狀態,從而達到解鎖的目的。
2.2.2 投入容量計算
在投入11次、13次濾波補償裝置之前,需要解決如下三個問題:10KV系統電壓會升高多少?是否會造成供電系統過電壓?在投入濾波補償裝置前,是否有必要調整主變壓器運行檔位,將10KV系統電壓先降低?
11次、13次濾波補償裝置一次系統接線圖如圖2所示。
每相由2塊450Kvar電容器并聯,以11次濾波補償裝置為例計算補償容量:2*450*3=2700Kvar,同理13次濾波補償裝置補償容量亦為2700Kvar,總補償容量為5400 Kvar。投入濾波補償后10KV電壓升高值ΔU=U*5400/S。U為目前電壓實際值10.2KV;S為系統短路容量,356.8≤S≤433.6(單位MVA)。經過計算,投入11次、13次濾波補償后,10KV系統電壓可能上升0.12∽0.15KV,達到10.35KV,不會引起系統過電壓,沒有必要調整主變壓器的運行檔位。
在完成濾波補償裝置與高壓電纜的絕緣電阻測試及交流耐壓試驗、高壓柜的絕緣測試、交流耐壓、保護傳動試驗等相關試驗后,11次、13次濾波補償裝置順利投入運行。
濾波補償裝置投入后,諧波總畸變率由4.21%降低到2.12%,見表2。
諧波的治理一方面為用電設備提供符合國標值的電能,保證了電氣設備正常穩定運行,降低因電氣設備原因造成的廢品率,同時延長電氣設備的使用壽命,降低設備維護費用、備件費用;另一方面濾波補償裝置投入后,1#主變壓器功率因數由0.9提高到0.99,供電線路、用電設備的電能損耗可降低10%左右。按1#主變壓器所帶負荷年電能損耗為2%計算,2013年1#主變供電量為150506400 kwh,年耗損量為3010128kwh,每年可節約用電:3010128**10%=301012.8kwh。
諧波治理一方面實現節約電能、減少損耗,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提高效率、穩定生產、優化質量,是一項節能環保的有益的工作。
[1]羅安.電網諧波治理和無功補償技術及裝備[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6.
[2]郎維川.供電系統諧波的產生、危害及其防護對策[J].高電壓技術,2002,28(6):30-31,39.
[3]王兆安,楊君,劉進軍,等.諧波抑制與無功功率補償[M]. 2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