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靜娟,謝少敏
(白銀市第二人民醫院,甘肅白銀730900)
腰痛是指因外感、內傷或挫閃跌仆導致腰部氣血運行不暢,或失于濡養,以腰脊以及腰脊兩旁疼痛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病癥,常見于現代醫學的強直性脊柱炎、腰肌勞損等疾病。中醫學將其分為寒濕腰痛、濕熱腰痛、瘀血腰痛、腎虛腰痛4型[1]。2011年8月—2013年11月,筆者采用腰痛散火療治療寒濕型腰痛26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我科門診及住院部收治的寒濕型腰痛患者共52例,按1∶1的比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齡40~65歲;病程3~48個月。對照組26例,男7例,女19例;年齡42~68歲;病程3~54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反復發作的腰痛史;腰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靜臥不減,陰雨天加重,舌苔白膩,脈沉;一側或兩側骶棘肌輕度或中度壓痛,腰腿活動一般無明顯障礙;腰部X線檢查未見陽性體征。同時排除腰椎間盤突出或椎管狹窄以及胰腺炎、潰瘍、結核、泌尿生殖系統病變。
對照組給予自擬腰痛散熱敷,藥物組成:制附子9 g,細辛6 g,威靈仙、杜仲、補骨脂、菟絲子各 20 g,牛膝、川芎、獨活各15 g。方法:上方共研末,用醋拌裝袋,蒸熱后熱敷于患者腰部痛處,以患者耐受為度,注意防止燙傷。1 d 1次,3 d 1劑,每次20~30 min。
治療組給予腰痛散火療,藥物組成同對照組。方法:藥物研末后,用蜂蜜調成膏狀,制成面積約15 cm×15 cm,厚度約1 cm的藥餅,敷于腰部痛處;沿藥餅邊緣約1 cm處略按壓成環狀凹陷;在藥餅上鋪上一層全棉濕毛巾(略擰干,四周距藥餅邊緣約1 cm);用注射器抽出質量分數95%的酒精,以藥餅中心,由內而外畫3~4圈灑注酒精,完畢后點燃;待藥物發熱至患者難以耐受時,用另外一條濕毛巾把火撲滅,覆蓋棉被保溫;待患者感覺溫度不熱時,再行上述操作,反復3次;治療后取下毛巾及藥餅,擦干腰部,治療結束。1 d 1次,3 d 1劑。
兩組均以治療10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擬定。臨床治愈:腰痛癥狀消失,腰部活動自如,恢復正常勞動生活。有效:腰痛癥狀明顯減輕,腰部活動功能基本恢復。無效:腰痛癥狀前后無明顯改變。
采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為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兩組對比,經Ridit分析,u=2.04,P <0.05,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寒濕腰痛又名濕冷腰痛,由寒濕傷腎所致。《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云:“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論述了寒濕腰痛的發病、癥狀與治法。《諸病源候論·腰背病諸候》認為:腰痛是由于“腎經虛,風冷乘之”“勞損于腎,動傷經絡,又為風冷所浸,血氣擊博,故腰痛也”。在發病方面強調腎虛,風寒留著,勞役傷腎,墜墮傷腰及浸臥濕地等因素。治療方面,《證治匯補·腰痛》指出:“治惟補腎為先,而后隨邪之所見者以施治,標急則治標,本急則治本,初痛宜疏邪滯,理經遂,久痛宜補真氣,養血氣。”
腰痛散方中附子、細辛辛溫散寒;威靈仙、獨活祛風濕,通絡止痛;杜仲、補骨脂、菟絲子補肝腎,強筋骨;牛膝、川芎活血化瘀。上藥共用,具有溫經散寒、祛濕止痛、溫補腎陽等功效。火龍療法是我國傳統醫學的一種自然療法,現代醫學認為,此療法為透皮給藥療法,它運用火性炎上、善行數變、化積破堅、威猛迅不可擋之勢,通過特定藥物利用火性透過皮膚使藥物功效加倍以達到溫經散寒、通達內外臟腑表里、疏通經絡致使氣血流通之功效,助陽化陰,使陰陽平衡,通則不痛,通則病除。
筆者在臨床診療中發現,腰痛散火療可溫補腎陽,能較徹底祛除寒濕而治愈腰痛,療效顯著。
[1]吳勉華,王新月.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455-457.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