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挺
·病例報告·
鼻旁牙源性皮瘺一例
王松挺
患者女,64歲。因左鼻旁腫塊伴間歇性流膿2年來我院就診。患者2年前左鼻翼旁出現一綠豆大小皮膚硬結,無明顯自覺癥狀,腫塊逐漸增大,反復出現自行破潰、流膿、結痂。曾在多家醫院反復診治,一直未愈合。半年前在外院行腫塊切除,術后2周復發。否認有牙痛史(自述全口義齒),否認有外傷史,否認有家族遺傳病史及類似疾病史。
體檢:一般情況良好,各系統檢查未見異常。實驗室及輔助檢查: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均正常。牙齒X線片:左上尖牙根尖陰影,骨質破壞。皮膚科檢查:左側鼻翼旁一約2.0 cm×1.0 cm肉芽腫,質地柔軟,有輕度波動感,擠壓有少許淡黃色分泌物,無觸痛,周圍皮膚無紅腫(圖1)。口腔科會診:左上尖牙慢性根尖周炎。診斷:鼻旁牙源性皮膚瘺管。

圖1 患者鼻旁牙源性皮瘺治療前皮損顯縮小、結痂

圖2 經患牙根管治療2周后皮膚瘺管明
治療:患牙根管治療2周后皮膚瘺管明顯縮小、結痂(圖2),予以刮匙刮除皮膚瘺管,1個月后皮瘺愈合,面部皮膚殘留一小凹陷伴色素沉著。隨訪半年,無復發。
討論牙源性皮瘺是由于牙齒根尖周圍的慢性感染累及面部皮膚化膿所致的竇道。面部的瘺管主要有感染、先天性發育異常、外傷或異物、腫瘤等引起,其中最常見的是牙源性感染,慢性牙周炎是牙源性皮瘺常見的病因。皮瘺可出現在從眼內眥到頸部的任何地方。大約80%的皮瘺發生在下頜牙齒而出現在面部頦下區[1]。鼻旁牙源性皮瘺臨床少見,由于缺乏明顯的牙科疾病表現,臨床表現不典型,經常以皮膚腫塊首診于皮膚科、五官科、外科等,醫生常誤診為皮脂腺囊腫伴感染、化膿性肉芽腫、皮膚結核、異物性肉芽腫、深部真菌感染、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等。牙源性皮瘺治療的關鍵是去除病因,對感染病灶牙及時處理,皮瘺可隨牙周病變愈合而封閉。本例患者安裝了全口義齒,臨床上無牙痛,容易忽視牙殘根的存留,造成長期誤診。予以患牙根管治療,取得明顯效果。
[1] Mittal N,Grupta P.Management of extra oral sinus cases:a clinical dilemma[J].J Endod,2004,30(7):541-547.
2013-11-08)
(本文編輯:顏艷)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4.07.011
315806浙江省寧波北侖區人民醫院、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北侖分院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