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金文京的《三國演義》“綜合”研究——日本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系列之一

2014-12-11 05:37:58··
明清小說研究 2014年3期

··

金文京的《三國演義》“綜合”研究——日本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系列之一

·段江麗·

金文京先生通曉中日韓三國語言與文化,以其獨特的角色身份和知識結構,對《三國演義》的版本、文本性質、故事源流、人物形象、思想觀念、在朝韓日的傳播與接受等諸多方面進行了綜合性研究,以其互證性、超越性、國際性等方法與視野,提供了不少未曾被關注的材料,提出了諸多獨到的見解,有力地推動了相關研究,有些觀點至今仍具啟發和前沿性意義。

《三國演義》版本 文本 傳播與接受

近年來致力于中國古代典籍尤其是小說版本數字化研究的周文業先生與海外尤其是日韓學者有頻繁的交流。周先生以其切身體會一再強調,中日學術成果的交流并不平衡,以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為例,日本學者對中國學界的研究成果了解非常充分,因此可以及時參考和吸收;相反,中國學者對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的了解則非常有限,從而得不到應有的參考和借鑒。筆者對周先生這一看法深有同感。產生這一交流失衡現象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中國學者對日本學界的研究成果主觀上重視不夠無疑是原因之一。更廣義地說,日本學者的中國古代小說研究,應該作為日本中國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受到應有的重視和參考。因此,筆者擬利用在京都大學人文所訪學的機會,對當代日本在中國古代文學尤其是明清小說領域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方法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了解和介紹,希望這種“逆輸入”能為中國學者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作為日本中國古代小說系列研究之一,本文擬介紹和分析金文京先生的《三國演義》研究。

金文京先生以中日韓“三棲”學者的身份、淵博的學識、廣泛的研究領域以及豐碩的研究成果享譽國際漢學界①。在中國古代小說研究領域,金先生主要以《三國演義》專家著稱,曾發表關于《三國演義》的系列論文20余篇;其專著《三國演義的世界》分別以三種文字在中日韓出版②。此外,還出版了關注歷史真實的專著《三國志的世界》③。據金先生自己介紹,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看小說《三國演義》,“看得出神,時而廢寢,時而忘餐”。正如金先生所說,“外國人讀《三國演義》的觀感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也許是陌生的”④,因此,很值得中國人了解和參考。金先生作為精通中日韓三國文字以及歷史、文化的“外國人”,由少年時期的“三國迷”到學富五車的“三國專家”,其于《三國演義》的“觀感”與研究視角、研究方法等等,無疑是《三國演義》研究史上不可多得的“陌生化”個案,對中國學界尤其具有重要的借鑒與參考價值。概括來看,金文京先生對《三國演義》的研究,涵蓋了版本、文本性質、故事源流、人物形象、思想觀念、在朝韓日的傳播與接受等諸多方面,屬于典型的“綜合”研究。

一、版本研究

相對而言,金文京先生在《三國演義》版本研究方面的成就最為引人注目,其貢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對關索故事與《三國演義》版本關系的深入考察;第二,對建安系版本與嘉靖本的比較研究。

先看關索故事與《三國演義》的版本研究。關于《三國演義》的版本源流,先行者鄭振鐸先生在1920年代末提出,嘉靖本是明代后期各種版本的祖本⑤,這一觀點,曾被廣泛認同。直到1960年代末,日本的小川環樹先生指出,嘉靖本之后的一些版本中,出現了嘉靖本中沒有的關索故事,從而否定了鄭先生的觀點⑥。1985年,小川博士又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了新發現的《花關索傳》⑦與《三國演義》的關系⑧。在小川先生之后,金文京先生對《花關索傳》與《三國演義》的關系進行了深入、具體的研究,使這一問題得到了關鍵性的推進,并產生廣泛的影響。金先生在這方面的研究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通過認真細致的文本閱讀,徹底查清了《三國演義》中關索故事的細節:先以鄭少垣本為代表,將該類版本中“關索”出場的細節全部查清,發現共17處,同時將它們與嘉靖本的相應內容一一進行比較;又將劉龍田本與周曰校本中“關索”相關的所有細節查找出來,合計劉本出現12次,周本出現8次,同時將它們與嘉靖本、鄭少垣本的相應內容一一進行比較。其次,厘清關索故事的來龍去脈,并根據情況將其分為兩個不同的系列。金先生指出:在鄭少垣本中,關索故事始于卷9“關索荊州認父”——花關索陪母親胡氏前往荊州尋關羽,終于卷14“劉先主興兵伐吳”——關興稟告劉備“吾兄(關索)亦病故矣”。在周曰校和劉龍田本中,關索的故事始于“孔明興兵征孟獲”(劉本卷15、周本卷9)——孔明南征途中關索前來投見從而隨軍南征,中間出場劉本多于周本,最后一次劉本見于同卷“孔明七擒孟獲”故事;周本則見于卷11“補注”,此后,兩本都未交待關索下落。根據這一情況,金先生將鄭少垣本中荊州認父的關索故事稱為“花關索故事”;將周本及劉本中隨孔明南征的關索故事稱為“關索故事”,而且指出,前者關索在征戰云南時已經病故,不可能再隨孔明南征,因此,花關索的故事與關索的故事不可能兩立。第三,分析“花關索故事”、“關索故事”與《花關索傳》的關系,指出“花關索故事”與《花關索傳》關系密切,而“關索故事”中關索于孔明南征途中出現這一情節則與元代的《三國志平話》類似⑨。經過金先生的整理和分析,《三國演義》文本中眼花繚亂的關索故事變得清晰可辨。第四,將關索故事運用于《三國演義》版本分類。在厘清了關索故事在《三國演義》不同版本中的表現形態之后,金先生將這一重要研究成果運用于《三國演義》的版本分類,在其長篇論文《〈三國志演義〉版本試探——以建安諸本為中心》中,富有創見性地關注向來不被重視的福建建安刻本,以關索·花關索故事的存在情況為原則,結合卷數,將建安坊刻《三國志傳》分為四個種類,分別為(1)花關索系統,如余象斗本等;(2-a)關索系統之20卷本,如劉龍田本等;(2-b)關索系統之12卷百二十回系統,如夏振宇本等;(3)花關索·關索系統,雄飛館本一種⑩。此后,金先生進一步以關索·花關索故事的存在情況結合出版地,將包括嘉靖本、葉逢春本等在內所有《三國演義》版本分為5個系統,分別是:(1)非關索·花關索系統(即沒有關索故事),包括嘉靖本、葉逢春本;(2)福建本花關索系統(建陽繁本),包括余象斗本等在福建刊行的7種;(3)福建本關索系統(建陽簡本),包括誠德堂等17種;(4)江南本關索系統,包括在南京刊行的周曰校本以及在蘇州、杭州等地刊行的近20種版本,李卓吾本、毛評本屬于此系統;(5)關索·花關索系統(即兼有花關索與關索故事),有雄飛館刊本(亦稱英雄譜本)一種。此外,金先生還就關索故事進入《三國演義》的過程做了探討,指出:不管是周曰校本系統還是鄭少垣本系統,關索故事都并非原有而是后來加上的,從而否定了關索故事為羅貫中本原有而被嘉靖本編者刪除的觀點。金先生這些研究成果發表之后,關索故事與《三國演義》的密切關系以及關索故事在《三國演義》版本分類中的作用,得到廣泛的關注和認可,并被后來的研究者借鑒、吸收,典型如,日本學者中川諭先生在其力作《〈三國志演義〉版本研究》中,有關關索·花關索故事部分,即直接參考了金先生的成果;同時,在分類系統中也采用了“關索系統”與“花關索系統”之稱。

再看金先生對嘉靖本與建安本系統的比較研究。在《〈三國志演義〉版本試探——以建安諸本為中心》、《三國演義的世界》第七章《三國演義的出版競爭》等論述中,金先生從版本性質、讀者層次、版本保存等諸多方面對嘉靖本與建安本進行了比較研究。如前所述,金先生最早關注到《三國演義》版本中的福建刻本現象,并通過版本比對指出嘉靖本并非“最完善的版本”,建安本的錯誤也有很多,不過它卻保存著嘉靖本以前的較早的形態,兩者“是來自同一源頭的同系統版本的異本關系”。至于兩種本子的具體性質,金先生指出,嘉靖本雖然不能說是最古最善的本子,卻很可能是最早的刊本;而且,從印刷精良尤其是具有標示破音字等特點來判斷,其底本很可能是內府本;從庸愚子序對前代“言辭鄙陋,又失之于野”之“野史”“平話”的批評來判斷,嘉靖本編者曾做過推進文本“史實”化的努力,而這一傾向“直到清初毛評本,一直繼續發展”。至于以葉逢春本、余象斗本為代表的建安本,金先生指出,福建北部的建安,自宋以來就是一大出版中心,以廉價劣質書籍的大量刊行出名,元末刊行了包括《三國志平話》在內的平話系列,而建安刊行的“三國書”幾乎全部以“三國志傳”為題,都“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性出版的產物”;因此,很可能是為了增加趣味、招徠顧客,葉逢春本最先將與“平話”一樣的上圖下文的版式傳統運用到《三國演義》版本當中,以后的建安刊本都為此種版式,可以說是連環畫形式的通俗本;再則,為了追求娛樂性,與嘉靖本向“實”的方向發展不同,建安諸本代表了向“虛”發展的方向,也許正因為這樣,建安本系統把當時頗受歡迎的荒唐無稽的關索故事引入了《三國演義》。金先生進一步指出,兩種版本的不同性質直接影響到讀者層次以及版本的收藏:從讀者層次來說,嘉靖本面向高層官僚和上層知識分子,而建安本則以中下知識分子以及商人等識字階層中的下層人物。從版本收藏的角度來說,嘉靖本因其精良而在中國各地都有相當多的保存,而建安早期版本則多藏于海外,原因就是因為這些本子在中國國內是隨手可得的通俗本子,不被珍惜;而它們通過海上貿易傳到海外之后,則被當地人視為珍貴的舶來品而被精心保存。

此外,2010年在韓國發現了《三國志通俗演義》丙子字(1516)銅活字本殘本。對此,金文京先生在《三國演義的世界》增補本中迅速引入了相關討論,隨后又連續撰專文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主要成果有二:第一,鉤沉史料,對丙子字銅活字本的刊印、流傳、體制與文字(包括改字)等情況做了簡明扼要的介紹,并強調丙子字銅活字本的重要意義,指出:“這個本子不僅是目前所知近代以前唯一的活字版《演義》,且其文字、分卷也與眾不同,在以往已知的諸多版本上可以增添一種,殊覺可貴。”第二,結合丙子字銅活字本,就《朝鮮宣宗實錄》中有關《三國志衍義》的記載,與劉世德先生等中國學者展開深入的對話、討論,有力地推進了相關課題的研究。

二、文本性質與故事源流研究

論及《三國演義》的文本性質,金先生以“超越”小說的視角和“進入”小說的視角兩個方面做出了闡釋,前者宏觀而別具心裁;后者微觀而鞭辟入里。

所謂“超越”小說,是指超出小說乃至文學范圍,將《三國演義》當做一種歷史文化現象來考察。金先生對《三國演義》的文化解讀可謂“超以象外、得其環中”(《詩品·雄渾》),對身在此山的中國人來說,以下兩點尤其引人注目。

第一,《三國演義》是對中國社會影響最大的小說,也是外國人了解中國和中國人的必讀之書。金先生根據《三國演義》的傳播現象指出:在中國古代小說中,就對社會影響的深度和廣度而言,首推《三國演義》;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許多人之所以都將《三國演義》作為實際戰略或政略的重要參考,是因為這部作品“集中介紹了中國人的世界觀、歷史觀以及處身亂世的個人倫理意識與生存智慧,并為生于亂世者樹立了所應效仿的處世榜樣等”,它是外國人“了解中國和中國人的必讀之書,而且還不限于對過去中國的了解,對現在乃至將來中國的了解也一樣是不可或缺、不能不讀的”(《三國演義的世界》,中譯本第4頁)。

第二,《三國演義》的重要魅力之一在于數字“三”。金先生《三國演義的世界》第一章題目即為“故事之始——‘三’”,一部研究《三國演義》的專著,竟然是從“《三國志》與‘三民主義’”相關的文人逸事、“事無三不成”的中國古諺以及“三”在中華文明中的特殊涵義等入題,可謂別具心裁。在論述中,金先生指出,無論象征意義還是音聲,“數字‘三’都對中國人有著特別的意義”(《三國演義的世界》,中譯本第7頁)。具體來說,在哲學象征意義上,“三”象征數字的無窮大和世界的五彩繽紛,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所謂“數始于一,終于十,成于三”(《史記·律書》)。在音韻上,古漢語發音中,從一至十的十個數字里只有“三”為平聲,其余九個數字都是仄聲,因此,在數字中調節平仄時,“三”出現的幾率是百分之五十,獨占半壁江山。正因為聲調上的這種特殊性,“三”多見于漢語表達,具有豐富的象征意味。此外,金先生還從結構的角度分析了“三”美學意義。金先生指出,對于歷史故事來說,和平安定年代的故事缺少變化,難以吸引人。分裂的亂世,如果過于多極,關系過于復雜,難以井井有條地講述,兩雄對決又過于單調,而介乎兩者之間的“三”足鼎立卻能產生某種結構性的穩定,可以在安定中對抗,在對抗中動態安定,呈現為“一種極富持續緊張感且極其驚險的關系”(《三國演義的世界》,中譯本第8頁)。再加上,中國歷史上三國這個唯一三強鼎立、想與抗衡的三國時代,魏蜀吳都為統一而戰卻又都無功而亡,本身就充滿了戲劇性。

金先生從大文化的視角對《三國演義》所做的上述兩點判斷,第一點無疑有個人喜好的因素,但是,卻從一個側面可以幫助中國學界理解,何以在日韓,《三國演義》的影響遠遠大于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百科全書的《紅樓夢》。相比之下,第二點尤具啟發意義。事實上,正如金先生所指出的,《三國演義》除了題目中的“三國”之外,書中故事每到緊要處總會有“三”字巧妙出現,如“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關公約三事”、“三顧茅廬”等等。中國人對“三”在哲學上和語音上的特殊意義或許是習焉不察,乃至于對《三國演義》故事中這些觸目皆是的“三”所包涵的豐富意蘊也就很少深究。

所謂“進入”小說,是指深入文本內部,通過與史書比較,總結出《三國演義》作為“小說”的性質。章學誠曾從史學的角度批評《三國演義》“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以致觀者,往往為所禍亂”。不過,在文學研究領域,《三國演義》早已成為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完美結合的歷史小說典范而被肯定,甚至連章學誠的“七實三虛”之說有時候也被賦予了新的正面的含義,認為其“三七開”的虛實比例恰到好處。在這個問題上,金文京先生的突出貢獻是,以其豐富的歷史、地理、文學知識為基礎,深入文本內部,通過小說文本與《三國志》、《后漢書》、《資治通鑒》等史書的詳細比對,以流傳最廣的毛評本為文本依據,將《三國演義》的虛構模式總結為11種類型,分別是:1.事件先后順序的顛倒,以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以及馬超戰曹操兩個故事為例;2.復雜歷史事件的簡化與整合,以諸葛亮六出祁山以及劉岱故事為例;3.無關事件的聯系,以徐庶與孔明出場的故事為例;4.張冠李戴、移植事件,以張飛鞭打督郵、關羽溫酒斬華雄、諸葛亮博望燒屯及草船借箭等故事為例;5.移花接木、將某一事件的部分情節移用于另一事件,以蜀、吳派人喬扮商人進荊州的故事為例;6.依據史料進行虛構,以劉關張桃園結義及貂蟬離間董卓、呂布故事為例;7.曲解或者誤解史料導致虛構,以徐庶化名單福、關羽封“漢壽亭侯”、龐統命喪“落鳳坡”等故事為例;8.脫離史實、荒誕無稽的虛構,以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以及魏延腦后長有反骨的故事為例;9.基本尊重史實基礎上的虛構,以曹操殺呂伯奢以及陳宮離開曹操的故事為例;10.復數史料的選擇,以史料中關于曹操殺呂伯奢的兩種說法為例;11.省略,以劉虞故事為例。金先生通過諸多具體內容的比對和分析,對《三國演義》的虛構性質,做了有力的論證。

關于《三國演義》的故事源流,金先生在“由歷史而小說”的思路之下,分唐代以前、宋元時代、明清時代三個時間段,做了相當充分的論述,其內容對國內同時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補充意義。國內學界對“三國演義”故事源流的研究多沿著《三國志》及裴注-李商隱《驕兒詩》-《資治通鑒》-元明時期平話、戲曲、說唱、小說等線索展開,這無疑是一條非常重要的主線,也的確取得了非常豐厚的成果。金先生的研究,則在這條主線之外,提供了諸多被淹沒或者被忽略了的環節。這些環節的還原與揭示,使三國故事的發展脈絡和形成過程變得更加清晰和豐滿,尤其是三國故事在元以前的流傳、演變細節方面,長期以來是個薄弱環節,因此,金先生對這一階段的研究更加引人注目,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對故事情節由現實而至荒誕的演變過程的個案考察。金先生以“死諸葛走生仲達”的故事為例,考察了東晉人習鑿齒《漢晉春秋》、兩晉南北朝至唐代的志怪小說背景、唐初大覺和尚編佛典《四分律行事鈔批》、唐末僧人景宵《四分律行事鈔簡正記》(卷十六)、唐末詩人胡曾《詠史詩》及所附的唐末陳蓋對《詠史詩》的注釋等在三國故事流傳演變過程中的作用。

第二,對宋以前“曲藝”中“三國故事”線索的鉤沉。金先生對隋唐三國故事在說書與演劇中的表現,提供了三條重要線索:1.據顏師古《大業拾遺記·水飾圖經》載,在隋時宮中舉辦的曲水宴上演出的木偶戲——“水飾”曲目中,有“曹瞞浴譙水,擊水蛟”、“魏文帝興師,臨河不濟”、“吳大帝臨釣臺望葛玄”、“劉備乘馬渡檀溪”等不少三國戲。2.《四分律行事鈔批》等佛教典籍中既有孔明傳說這一事實,或可推測,盡管敦煌變文中未見有三國故事,但是唐時俗講中應有此類故事;而遼代寫本《大乘雜寶經》中則有“漢家更有臥龍仙”的唱詞,可見在當時說書世界里,孔明已被視為仙人。3.據李商隱詩透露的信息,張飛的形象及相關故事或產生于唐時曲藝。李商隱寫其子模仿來客樣子的詩句“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作為三國故事在唐時流傳的證據被學界熟知。可是,金先生對李商隱的《驕兒詩》有進一步的分析。金先生指出,該詩后面的“忽復學參軍,按聲喚蒼鶻”之語中的“參軍”與“蒼鶻”正類似于現代相聲中的“捧哏”與“逗哏”;另一方面,關于鄧艾的口吃見于《世說新語》,關于張飛廣為人知的滿臉絡腮胡子卻不見于小說之外的其他正式文獻,或許,正是形成于曲藝世界。金先生還根據李商隱《無題》中的詩句“益德冤魂終報主”推測,后來元曲中張飛被害后托夢劉備訴冤的故事也許早在唐代已經產生。

第三,對魏、吳、晉鼓吹曲中三國故事的發掘。一般都認為,完整敘寫三國歷史的文學作品或曲藝劇目產生于宋以后,金先生的研究否定了這一定見。金先生指出,在《宋書·樂四》中,有魏鼓吹曲12篇、吳鼓吹曲12篇、晉鼓吹曲22篇,這些各國的鼓吹曲各自組成獨立的組曲,都是站在本國的立場,對三國的歷史素材進行取舍加工,按時間順序講述歷史大事,追憶王朝創建的艱辛、歌唱本國的勝利與輝煌,譴責或丑化敵方,并忽略己方的失敗。典型如赤壁之戰,吳鼓吹曲頌揚孫權的決斷以及周瑜、程普的武功,譴責曹操屠殺荊州降卒的罪惡;魏鼓吹曲則對赤壁之戰只字未提。再如,在晉鼓吹曲里,孔明是因為司馬懿“養威重、運神兵”而“震怖”至死。盡管有不見蜀鼓吹曲之憾,現存魏、吳、晉鼓吹曲對三國故事各取所需的言說,對三國故事的流傳演變、《三國演義》的成書乃至歷史的重構等命題,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金先生對這一材料的發掘和論述,無疑具有重要的填補空白性的價值。

此外,金先生還提出了諸多值得注意的線索及觀點,例如,根據金代說唱作品《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的唱詞“毛駝岡刺良美髯公”推測,關羽斬顏良于毛駝岡之說當出自北宋時的“說三分”;根據《容齋隨筆》“平天冠”條中有關“觀優”情況的記載推測,在宋徽宗時期已經有真人演出的三國戲;從北宋時期“錢引”上有“孔明搖羽扇指揮三軍”、“武侯造木牛流馬搬運糧草”等圖畫,判斷當時三國故事流傳很廣,等等,這些材料的挖掘都為元以前三國故事流傳演變提供了參考。

三、人物形象與思想觀念研究

人物形象方面,金先生在《三國演義的世界》里主要對關羽、劉備、張飛、孔明、曹操、孫權、魯肅等七個代表性人物做了分析,對于中國學者來說,其觀點新穎別致,有些甚至具有顛覆性意義。

關于關羽,金先生的主要觀點有三點:第一,關羽才是《三國演義》的真正主人公;第二,結合《花關索傳》來看,關羽形象具有明顯的神話、傳說性質,其原型是古代神話中的英雄蚩尤,關羽與其子花關索形象構成了一個由劍神、水神與小童組成的神話象征體系;第三,關羽被神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出生于山西解州。這里主要介紹一下第三點。金先生指出,歷史上的關羽原本剛愎傲慢,在小說中的“特多好語”基本上都出于虛構。剛而自矜、以短取敗的關羽最終演變為與文圣孔子比肩的武神,被體制與反體制兩股力量膜拜,原因大概有二。一是人們對他的死感到同情或者畏懼,尤其是因為畏懼而將其作為冤魂來祭祀;二是因為出生地的關系。劉備、張飛、孔明等皆含冤而死,唯獨關羽成神而且后來又由“武神”演變成了與他生平經歷沾不上邊的“財神”,原因就在于關羽是山西解州人。解州自古以中國最大的鹽湖解池著稱,制鹽販鹽的商業非常發達,而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山西人把解州歷史上最有名的人物關羽奉為神靈、不斷神化之后,無論去往何處都帶著關羽的神像,于是,集軍神、財神、秘密結社守護神三位一體的關帝信仰也就隨之傳到全國各地,又隨華僑的海外旅居傳到東南亞乃至全世界。因此,關羽成神,似乎與品行、性格無關,主要與出生地有關。

關于劉備。在中國學界,劉備的“眼淚”大多被解讀為“虛偽”,金先生則在道德評判之外另辟蹊徑,認為劉備這一形象具有女性特質,而“眼淚”正是典型的“女性自身的武器”。金先生指出,劉關張結義時,各自打造的兵器分別是雙股劍、青龍偃月刀、長八點鋼矛,亦即劉備使用的是雙刀,而在民間故事或戲劇中,使雙刀的多為女性。劉備在虎牢關戰呂布之后,不再使用兵器,而動輒下淚、專門以情感人,可以說是放下了女性使用的兵器而拿起了“女性自身的武器”。而事實上,劉備的天下既非以哭取得的,他的確胸懷大志,而且小說所寫的鞭督郵、火燒博望坡等情節其實都是他的豪舉。劉備形象之所以被“柔化”處理,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藝術結構的考慮;二是中國文化中領袖觀的影響。藝術上,《三國演義》所描寫的其實那個時代英雄的浪漫冒險,在眾英雄的浪漫冒險過程中需要有女性化的時而柔弱時而流淚的角色來襯托英雄們的種種才智與勇武,而且,結拜兄弟都帶點同性戀的成分,因此,出于藝術結構合理化的考慮,劉備就扮演了女性化的角色,襯托關羽、張飛、趙云、孔明等人的“英雄”形象。另一方面,不止劉備,《西游記》里的玄奘、《水滸傳》里的宋江其實都屬同類。這三大中國古典小說中的領袖人物之所以均以女性化特質出現,不時以德或者以情“動”人,其實與中國傳統文化中輕能力重道德的領袖觀有關,而對領袖的女性化追求其實具有超越時空的普遍性。有趣的是,在《三國演義的世界》出版之后,日本歌舞伎名伶市川猿之助在其非常成功的作品《新三國志》中,受金先生觀點的啟發,竟然將劉備設計為女性,且與諸葛亮有愛情關系。

關于張飛。金先生指出,根據《三國志》,關羽與張飛的為人恰好構成對比,前者對上傲慢、對下和善,后者則對上順從、對下嚴厲,兩人均因為性格上的特點而喪命。按理,關羽應該為民眾所愛而張飛應該為統治者所重,可是事實卻恰好相反,關羽成了神而張飛則成了讓人感到親切的帶有小丑性質的角色。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對上順從對下嚴厲乃人情之常,相反,對上傲慢對下和善反乃“非凡”之舉。結果是,“非凡”的傲慢令普通人尊敬;而“凡人”再順從,在有地位者看來也只覺得滑稽可笑。因此,在元雜劇中,張飛已經演變為一個天真爛漫、到處惹是生非的惡作劇精靈。無獨有偶,《水滸傳》中的黑旋風李逵與花和尚魯智深、《西游記》中的孫悟空與豬八戒等形象都有類似的特質。金先生還指出,張飛、魯智深等人物形象,都以圣俗逆轉的方式,寄托了某種通往救贖的啟示。

關于孔明。多智而近妖的孔明,在中國學者眼中是賢相、忠臣的典型,而在金先生看來,則主要是一位科學家,其智中之“妖”的部分,正是科學的萌芽。金先生指出,歷史上的孔明,直到劉備死后由他本人率軍南征才開始指揮作戰,因此,他的實際作戰經驗其實很有限,小說所寫的包括赤壁之戰在內的種種神機妙算都是虛構。這個集種種智慧于一身的人物,其實是中國前近代科學家形象的一個投影,其“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的吟誦,是隱士的清醒,也是科學家的清醒。在高度清醒的情況下,出山輔佐劉備,“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則是忠臣的本能表現。因此,金先生強調,分析孔明形象,不可忽略其科學家的特質。

關于曹操。金先生認為,中文的惡有兩個意思,一是壞,一是強;善也有兩個意思,一是好,一是弱。歷史上的曹操確實勢強,至于是否有那么邪惡則值得懷疑。也許受到既強則惡的思維定勢的影響,再則劉備的既好且弱也需要對立面的陪襯,因此,在《三國演義》的世界里,曹操成為邪惡的代表也就不足為奇了。

關于孫權。金先生指出,當魏蜀兩國為統一天下而拼得你死我活的時候,三國中最年輕的吳國卻在專注于開發南部山越蠻夷居住的地區,因此,這個國家在國政方面其實存在著外來移民與土著豪族之間的族群之爭。這個年輕國家的領袖以及眾多智囊都很年輕,充滿青春的活力與朝氣,無奈卻大多早逝。在小說中,吳國君臣明顯存在被丑化的現象,歷史上的草船借箭本來是孫權所為,小說卻歸功于諸葛亮;魯肅要求歸還荊州時明明義正詞嚴“厲聲喝之”令關羽無言以對,到了“單刀會”故事中,他反而成了被嚇得魂不附體、如癡似呆的可憐又滑稽的丑角。之所以如此,金先生認為主要還是藝術結構平衡的問題。劉蜀為善,曹魏為惡,孫吳便只好扮演不善不惡的角色了。作為吳國的立國之君,孫權在父兄以及最信賴的臣子都英年早逝之后,獨自長壽不死,在年輕人的國度里孤寂地活著,由英姿颯爽的年輕君主,變成沉溺酒精、荒疏朝政的昏庸者。對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征,金先生以“憂郁”來概括。

關于魯肅。金先生認為,歷史上的三國人物中,視野最廣、見識最多者,首推魯肅。據《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記載,早在孔明之前,經周瑜的推薦,魯肅初見孫權時即已提出“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亦即三分天下的遠見,后來在實現三國鼎立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也是魯肅而非孔明。為了實現三國鼎立,魯肅常常從大局出發,該讓步就讓步,該堅持就堅持,真正體現了政治家的膽識和謀略。小說中的魯肅,卻被丑化,與孔明的關系完全被主客顛倒。金先生指出,魯肅的文學角色,或許正是歷史上真正賢者命運的寫照。

綜上,金先生對《三國演義》中這些代表人物的分析,并未局限于小說文本,也并未局限于道德評判,而是在小說與史實的比較中,從歷史真實、藝術規律、文化傳統、民俗心理等多重視角切入,在在令人耳目一新。

在思想觀念方面,金先生主要分析了《三國演義》中存在的兩種平衡:第一,正統觀念與民族主義的平衡;第二,縱向的君臣關系中的春秋大義之“義”與橫向的江湖結義之“義”的平衡。先看第一點。《三國演義》以劉蜀為漢王朝的正統繼承者,以曹魏與孫吳為與漢對立的篡逆者,這一正統觀的根本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由《春秋》所奠定的尊王思想,亦即《春秋》“大義”。正統觀與五行思想結合,往往成為新朝自證其合法性的說辭,因此,誰為“正統”的問題自然會為現實政治形勢所左右。這一點,在“三國故事”流傳、演變的過程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西晉·陳壽《三國志》明確以魏為正統——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用魏國紀年,等于消極承認了魏的正統——南宋·朱熹《通鑒綱目》以劉蜀為正統——元·《三國志平話》以劉蜀為正統——元末明初·《三國演義》以劉蜀為正統——明末清初·毛評本《三國演義》空前強化劉蜀正統,這一線索有目共睹。金先生在這一問題上的貢獻是,比較深入地分析了自南宋以后,遼、金、元、清等幾個歷史時期,中國部分乃至全境在異族統治之下,傳統正統論如何與民族國家主義融合滲透,互為表里,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再看第二點。中國文化中其實存在兩種“義”:強調君臣等級之縱向關系的義與強調非血緣結盟的橫向關系的義,前者的目標是建立以血脈為基礎、君臣有別的永久固定的政權,利益主體是統治者;后者的目標是依靠非血緣的聯盟關系達成某種共同的訴求,利益主體往往是體制外的個體或集團,天性具有否定血緣制、追求平等世界的特質。因此,后者對前者是一種潛在的破壞力量,兩者之間存在本質的沖突。金先生分析指出,《三國演義》的藝術魅力之一,就是在這兩種“義”之間達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在整體以劉蜀為正統、肯定春秋大義的前提下,又巧妙地實現了非血緣的橫向結盟之“義”,其極端的表現就是,在關羽被害之后,劉備置漢室復興大業于不顧,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兄弟之“義”——為關羽報仇,這種不顧一切為“義”獻身的精神以及悲劇性結局,正是文學作品的巨大魅力所在。金先生還指出,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中,結盟之義低于《春秋》大義,《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最后歸順朝廷就是這一價值倫理的典型的文學化演繹;可是在世界范圍內,血盟兄弟(blood brotherhood)習俗卻是一個更為普遍的概念。

綜上,金先生對《三國演義》思想觀念的分析,超越了正統-非正統、善-惡、是-非等簡單的觀念性判斷,而是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揭示了三國故事“主題”演變的內在根源以及不同層次的主題之間充滿張力的美學內涵。

四、傳播與接受研究

2010年5月日文版『三國志演義の世界』再版時,金文京先生增加了“東アジアの三國志演義”一章。中國學界對《三國演義》在朝鮮、韓國以及日本的流傳與出版情況多少已經有一些了解,金先生在這一部分的研究,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朝鮮、韓國以及日本等國家對《三國演義》的接受情況。在朝鮮與韓國,《三國演義》的接受存在明顯的政治化傾向;與此形成對比,《三國演義》在日本的接受,則表現出明顯的娛樂化特點。

先看朝鮮、韓國的情況。據14世紀后半葉的高麗時代末期的漢語教材《老乞大》記載,當時高麗商人在大都購買的書本中便包括《三國志平話》,這也是中外關于《三國志平話》的最早記錄;而且,最遲在1516年朝鮮已經有了《三國演義》銅活字刊本;據17世紀知名韓文小說作家金萬重(1673-1692)說,在他所處的時代,《三國演義》在朝鮮盛行,已經達到“婦孺皆能通說”的地步;至19世紀,朝鮮出現多種翻刻本,《三國演義》的流行更是達到了新的高峰。三國故事在朝鮮的流行主要通過說書、譯著以及翻案小說等途徑實現。

而在朝鮮以及后來的韓國對三國故事的接受方面,最具文化交流史意義的大概是“關羽信仰”問題。據金先生介紹,關帝信仰隨著壬辰之亂傳入朝鮮。當時,因明軍與日軍作戰時,關羽頻頻顯圣,李氏王朝先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應明軍將的要求在漢城(今首爾)修建關圣廟(南廟);再于次年開始,應萬歷帝之令花了兩年時間修建了東關王廟(東廟)。在朝鮮方面,關廟的修建帶來了很大的困擾:一則加劇了朝鮮戰時的財政負擔;再則,朝鮮君臣推崇儒家,所以難以接受將道教與佛教混在一起的關羽祭祀,尤其讓朝鮮難以接受的是,明將要求朝鮮國王要在關羽生辰五月十三日前往關廟參加祭祀。結果宣宗迫于形勢參加了典禮,讓朝鮮君臣感到恥辱。再者,明神宗對關羽推崇備至,于萬歷六年(1578)將其封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后來又屢次封贈有加,而朝鮮的宣宗不過受封明朝的王號而已,這一點自然也讓朝鮮朝野耿耿于懷,所以,在朝鮮方面的資料里,關羽一直被稱為關王或者武安王,而非關帝。直到1902年,朝鮮脫離中華帝國的藩籬,成立了大韓帝國,高宗皇帝才把關羽封為關帝。在朝鮮,很多知識分子對《三國演義》持一種不屑的態度;而且,相比之下,趙云遠比關羽受歡迎,這些,或許都與關羽信仰的傳入背景有關。不過,時過境遷,隨著歷史的演變,關羽信仰以及《三國演義》在朝鮮的意義逐漸有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由于民間巫俗的作用,關羽信仰在朝鮮慢慢流傳開來,所以,各地陸續又建了不少關王廟,其中大部分至今尚存。在首爾中心的南山附近的關圣廟里,甚至供奉著關羽和關羽夫人的畫像,而在關羽廟里供奉關羽夫人畫像,在中國似乎還不見其例。更有意思的是,南山腳下的臥龍廟里,除了本殿設有諸葛亮、關羽的神像之外,還有祭祀朝鮮建國之祖檀君、三圣(七星、山神、獨星)、龍王等民間神道的殿閣。據說臥龍廟原建于19世紀中葉,后來毀于火災,到1938年日本統治時期,由東悟道人金教商者夢中得到關神啟示而重建。這時候,臥龍廟、關帝等又被賦予了某種朝鮮民族主義的象征意義。另一方面,隨著明朝滅亡、滿族入主中原,朝鮮知識分子認為中華文明在中國本土已經消亡,而在朝鮮得以保存。這種小中華意識與蜀漢正統觀相結合,使得朝鮮知識分子對《三國演義》的觀感產生了變化。直到朝鮮王朝末期的1908年,朝鮮作家劉元(木勺)還以漢字和韓文混用創作小說《夢見諸葛亮》,借夢中與諸葛亮問答表達憂國之念。日本統治時期,《三國演義》的韓譯本、懸吐本、翻案小說等大量出版;光復之后,一度流行的日本小說家吉川英治改寫的《三國志》又遭到民族主義者的指責。因此,金先生強調指出,以關羽信仰為典型代表,《三國演義》在韓國的流行,時而受到政治因素或者國際情勢的影響,因此,與中國或者日本相比,情況要復雜得多。

再看日本的情況。目前存世的《三國演義》前身《三國志平話》以及《三分事略》兩書的孤本分別藏于日本的內閣文庫和天理圖書館。據有關材料,最遲在17世紀前半葉,《三國演義》已經傳入日本。金文京先生還指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朝鮮,出版過明代版本的翻刻、銅活字本,卻沒有保存一個明刊本;在日本,保存了多種《三國演義》的明刻本,卻沒有一個翻刻本。個中原因,金先生推測,一則因為當時朝鮮能讀漢籍原文的人數遠遠超過日本;再則,朝鮮可能將《三國演義》當一般漢籍看待,而日本則將其當作通俗小說看待,因而不夠重視。而在中國本土,《三國演義》在晚明時期而經歷了由科舉參考書類轉變為通俗小說類的認知過程,朝鮮與日本的態度恰好對應中國不同時期的情況。

也許與傳入之初的通俗小說定位有關,《三國演義》在日本被迅速翻譯與改編。金先生介紹,江戶初期著名陽明學者中村藤樹(1608-1648)用日本假名撰寫、于1662年出版的《為人抄》卷五《賊臣董卓之辯》,是王允“連環計”部分的節譯,這是目前所知《三國演義》最早的翻譯。由湖南文山根據李卓吾本之吳觀明本翻譯、于元祿四年(1691)刊行的《通俗三國志》則是繼1650年滿文本之后的第二個非漢語本《三國演義》,也是在日本第一部全譯外國小說。而且,湖南文山的譯文中,隨處可見《太平記》等日本軍記小說的影響。《通俗三國志》的翻譯與出版可能與當時日本的說書有關,后來又成為“講談”的重要劇目。《通俗三國志》刊行后再三重印,到天寶7年至12年之間(1836-1841)又加上了畫家二世葛飾戴斗所畫的日本風格的插圖,出版《繪本通俗三國志》,從此更為普及。此外,18-19世紀,日本還出版了多種以圖畫為主的節譯本,由此可見日本人對三國故事的愛好之深。除了繪畫譯本,三國故事還進入了日本的戲劇“凈琉璃”和“歌舞伎”。“凈琉璃”和“歌舞伎”在表演上有密切關系,凈琉璃的作品很多都被改編成歌舞伎,兩者的編劇特色之一即是荒誕不經。在亨保9年(1724)由初世竹田出云演出的凈琉璃作品《諸葛孔明鼎軍談》中,不僅有許多荒誕情節,還增加了許多女性角色,開啟了后來以女性為主角的《風流三國志》等翻版小說的先河。《諸葛孔明鼎軍談》的全名為《三國志大全諸葛孔明鼎軍談》,而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所刊戲曲選集《風月錦囊》后編卷二有《三國志大全》,乃當時流行的各種三國戲的選本,其中即有《關羽斬貂蟬》、《五關斬將》等劇目,而“關羽斬貂蟬”故事所表現出來的荒誕、殘酷、妖艷,恰好合了日劇“歌舞伎”的三大要素。金先生推測,《諸葛孔明鼎軍談》的作者或許參考了《三國志大全》。至于在朝鮮曾被高度政治化的關羽信仰,在日本,則不過是一個讓人好奇的異國之神而已,乃至于有學者出于文人趣味,因為自己的生日與關羽同日而敢于以“同關子”、“髯公同物”自詡。不過,也不能說《三國演義》對日本的政治毫無影響。金先生指出,經過江戶時代的娛樂化傳播之后,《三國演義》在日本社會產生了廣泛影響。而日本近世的天皇中心主義或者南朝正統思想本來就與朱子學的名分論相關,可以說是中國正統思想的翻版。因此,《三國演義》以及與之性質相近的日本軍記小說《太平記》的流行,客觀上推進了日本南朝正統思想的普及。可以說,《三國演義》在日本的接受,始于娛樂而最終還是與政治掛上了鉤。

五、結語

綜上所述,金文京先生通過系列論文以及《三國演義的世界》、《關索傳研究》等專著,對《三國演義》展開了全面的綜合性研究,每個方面的研究都有其獨到之處,有力地推進了相關問題的研究,有些方法或者觀點,至今仍具啟發性或者前沿性意義。金先生的代表性貢獻可以概括如下。

關于版本:第一,將《花關索傳》與《三國演義》的相關內容進行詳細比對,確定了《三國演義》版本中的關索系統·花關索系統·非關索系統等說法,這些說法目前已被學界廣泛接受。第二,從版本內證出發,結合南京與福建的出版競爭情況等外在因素,討論嘉靖本與建安本的差異,并從版本品質的角度解釋不同版本在中國本土以及國外不同的保存情況。第三,對韓國新發現的丙子字銅活字本高度重視并據此推進了相關研究。

關于文本性質:第一,超越小說文本,從大文化的背景出發,指出“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獨特的哲學、語言學和審美意義,而《三國演義》的重要魅力之一即在于“三”這個特殊的數字。第二,深入小說文本,采取文史互證的方法,有力地論證了《三國演義》的虛構性質。

關于故事源流:通過鉤沉史籍,還原與揭示了三國故事在元以前的諸多流傳、演變的細節,尤其是第一次對魏、吳、晉鼓吹曲中三國故事的發掘,對三國故事源流的研究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這一點,在中國學界至今尚未得到應有的關注。

關于人物形象:超越中國學界慣常使用的政治、道德評價標準,從歷史事實、人性人情、藝術結構、民俗心理等角度出發,對七個代表性人物進行分析,對于中國學界來說,其觀點大多具有顛覆性意義,比如說,劉備的女性特質、孫權的憂郁、歷史人物魯肅的文學悲劇等等。

關于思想觀念:對《三國演義》的主題,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正統觀之外,關注民族主義在主題演變過程中的作用以及江湖之義在小說審美價值方面的作用。

關于傳播與接受:在朝鮮、韓國,關羽信仰曾經成為高度敏感的政治問題,《三國演義》的接受也不時受到政治以及國際情勢的影響;在日本,《三國演義》首先是作為通俗小說被引進,因此呈現出典型的娛樂化特質,不過,因為其正統觀與日本近世天皇中心主義或者南朝正統思想相契合,最終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染上了政治的色彩。

進一步概括,金先生對《三國演義》的研究具有以下三個特征:第一,互證性:包括《三國志》等史料與《三國演義》之間的文史互證,以及《花關索傳》、三國劇等其它文學作品與《三國演義》之間的文文互證,等等。第二,超越性:包括超越文學疆域探討《三國演義》的多重魅力,超越政治、道德范疇探討《三國演義》的人物特質,超越時段局限探討人物形象、故事內涵以及小說主題的歷史演變,等等。第三,國際性:由于中國與朝鮮、韓國、日本特殊的地緣、歷史、文化的關系,再加上小說文本本身的特殊性,《三國演義》在朝鮮、韓國、日本的傳播與接受,在世界文學、文化交流史乃至政治關系史上恐怕都是難得的個案。金先生以其獨特的身份角色以及知識結構,為這一課題提供了寶貴的、不可多得的材料以及參考性答案。

值得指出的是,金先生的專著《三國演義的世界》,初衷是以專家并兼顧日本普通讀者為對象而非嚴格的學院派著作,因此,有些觀點只是點到即止,并未展開詳盡的論述。對于專業讀者來說,或有意猶未盡之感,不過,也正因此,給后來者留下了更多可以深化和細化的空間。

(2013年5月7日星期二,于京都田中野神町寓所)

注:

① 段江麗《中國古代文學與東亞文學-文化圈——金文京先生訪談錄》,《文藝研究》2013年第2期。

③ 金文京『三國志の世界』,講談社2005年版,“中國的歷史”叢書之四。

⑤ 鄭振鐸《三國志演義的演化》,原載《小說月報》第20卷第10號,1923年;收入氏著《中國文學研究》(上卷),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⑥ 小川環樹《関索の伝説そのほか》,見氏著『中國小説史の研究』,巖波書店1968年版。

⑦ 關于《花關索傳》:1967年于上海市嘉定縣一古墓中發現一些書籍。經研究斷定,這些書籍是成化年間(1465-1487)由北京永順書堂刊行的十六種說唱詞話和戲曲《白兔記》,說唱詞話之一即為《新編全相說唱足本花關索傳》,簡稱《花關索傳》,現藏上海市博物館。關于《花關索傳》研究,參看井上泰山、大木康、金文京等『関索伝の研究』,汲古書院1989年版。該條注釋參見金文京著,邱嶺、吳芳玲譯《三國演義的世界》,第157頁。

⑧ A·E·McLAREN“Chanterfables and the Textual Evolual of the San-kuo-chih yen-i”,《通報》(T’oung pao),LXXI,1985年。

⑩ 金文京:『「三國演義」版本試探——建安諸本を中心に——』,《季刊東洋學》第61號,1989年;陳西中譯《〈三國志演義〉版本試探——以建安諸本為中心》,《明清小說研究》1992年第2期;《〈三國演義〉版本試探(續完)——以建安諸本為中心》,《明清小說研究》1992年Z1期。

責任編輯:徐永斌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日本學人所撰‘中國文學史’研究(1882-2002)”(項目編號:14AZW010)、北京語言大學院級科研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14YJ010002)階段性研究成果。

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a级免费视频| 亚洲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三区视频| 性视频一区|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日韩性网站|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网址|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色综合| 国产成人夜色91|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五月综合色婷婷|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91久久性奴调教国产免费| 久青草免费视频| 91小视频在线|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色首页AV在线| 欧美区日韩区|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国产丰满成熟女性性满足视频 |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精品视频91|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天堂成人av|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91精品久久|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a国产精品| 秋霞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91精品人妻互换| 亚洲手机在线|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欧美特黄一免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免费高清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 国产激情第一页|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国产爽妇精品|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 婷婷亚洲天堂|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 欧美天堂久久| 欧美日韩资源|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91视频国产高清|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玖玖精品在线|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