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雪
“大相徑(逕)庭”考
◎楊 雪
《莊子》一書為中華詞庫貢獻了許多成語,如:目無全牛、相濡以沫、朝三暮四等,有很多在今天仍然被頻繁使用,但是其含義經過歷史的洗滌,有的已經不是最初的原意了。本文便是基于對《莊子》文章的解讀,考證了“大相徑(逕)庭”里“徑(逕)庭”的含義。
徑(逕) 庭 考證 莊子
成語“大相徑(逕)庭”出自《莊子?逍遙游》:“肩吾問于連叔曰:‘吾聞言于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反。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徑庭,不近人情焉。’”《現代漢語詞典》對“大相徑庭”的解釋:“《莊子?逍遙游》:‘大有徑庭,不近人情焉。’后來用‘大相徑庭’表示彼此相差很遠或矛盾很大。”但這究竟是《莊子》的原意還是在歷史演變中變成如今的含義的,本文將做一番考證。
郭慶藩《莊子集釋》引成玄英疏曰:“逕庭,猶過差,亦是直往不顧之貌也。謂接輿之言,不偶于俗,多有過差,不附世情,故大言不合于里耳也。” 即指接輿的言論不合世俗,和世俗之言多有差距,但并未對“逕”“庭”分別做具體解釋。清代宣穎的《南華經解》:“逕,門外路也;庭,堂前地也,勢相遠隔,今言大有逕庭,則相遠之甚也。”意思是以“門外路”“堂前地”之間的遠隔來形容接輿言論和世俗之言的不相合。今方勇、陸永品的《莊子詮評》為“逕庭”作釋:“意謂接輿的話與常人之言相去甚遠,已荒唐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逕庭,差別,懸殊。陳榮選云:‘逕,門前路也;庭,堂外地也。言與尋常之言大相去也。’” 該種解釋是目前被大家普遍接受的,亦即“徑(逕)庭”言門前路與堂外地兩者在空間上存在距離,現行諸多《莊子》注本也均采用此種注釋。當然,這只是為多數人所接受的一種說法,并不代表學術界對此未有異議。有人認為兩者相隔并不遠,有學者也曾提出另一種解釋,認為“逕”彎也,“庭”直也,一彎一直豈不是相差甚遠。學術研究本就存在多種思路,本文只針對“門外路也,堂前地也”一種解釋提出異議。
關于“庭”,《說文解字注》:“庭,宮中也。”《康熙字典》:“《玉篇》,庭,堂堦前也。”《廣韻?青韻》:“庭,門庭。”《左傳?昭公五年》:“南遺使國人助豎牛,以攻諸大庫之庭。”孔穎達疏:“庭是堂前地名。”那么“堂”又所知何處,《康熙字典》:“《爾雅?釋宮》,古者有堂,自半以前虛之謂堂。”關于“逕(徑)”,《康熙字典》:“逕,《玉篇》路徑也。《集韻》步道也。”與“逕”通用的“徑”,《康熙字典》:“徑,《說文》,步道也。從彳巠聲。居正切。徐鍇曰:‘道不容車,故曰步道。’《玉篇》,小路也。《集韻》,徑直也。《禮?檀弓》,有直情而徑行者。” 段玉裁作注:“步道也。周禮,夫間有遂,遂上有徑。鄭曰,徑容牛馬,畛容大車。涂容乘車一軌,道容二軌,路容三軌。此云步道,謂人及牛馬可步行而不容車也。”從以上這些釋義上看,“逕”,門外小路,“庭”,無論指廳堂還是庭院,兩者雖在空間上存在距離,但卻不能說相差很遠,用來表示《莊子》在文中所要傳達的含義個人覺得仍不是十分恰當。《莊子》筆墨汪洋恣肆,好夸張,原文中形容接輿言論的話是前后呼應的。“大而無當,往而不反”和“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徑庭,不近人情焉”中,前者說其言論虛而無底,直陳而沒有邊際;后者“河漢而無極”說的亦是言論廣袤,無邊無際,與世俗之言相去甚遠。所以筆者認為“逕庭”應是和“無當”“往”是前后相和的同一種意思,也就是成玄英所作“直往不顧之貌也”,如此再將其解釋成“門外路也”“堂前地也”也就不妥了。
筆者認為,逕庭,直往不顧之貌也。那么逕、庭應均為“直”義,即說接輿的言論一路直陳不反,與“人情”愈來愈遠。為證此觀點,特搜集以下材料。“《集韻?徑韻》:徑,直也。清代徐灝《說文解字注箋?彳部》,徑,戴氏侗曰:‘小道徑達,故因之為徑直之義’。《楚辭?遠游》:‘陽杲杲其未光兮,凌天地以徑度。‘洪興祖補注:’徑,直也。’” 《類篇?辵部》:“逕,直也。”《論衡?自紀》:“或曰:‘謂之飾文偶辭,或逕或迂,或屈或舒。’”此處“逕”“迂”相對,逕為直義。《康熙字典》:“《集韻》,逕,直也。” 而對于“庭”字,《爾雅注疏?釋詁下》:“庭,條直也。詩曰:‘既庭且碩’。” 由此可見,逕(徑)、庭均有“直”義,如此進一步引申為徑直、直陳不反、直往不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上觀點是筆者在學習《莊子》過程中因為疑問而產生的一些想法,由于知識儲備及資料有限所得結果有待自己和后來者的進一步考證。
[1]郭象注.成玄英疏.《莊子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2001
[2]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
[3]《中華續道藏?南華經解》[M]初輯第一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
[4]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M].成都:巴蜀書社.2007
[5]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威海】)
(責任編輯 馮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