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彤彤
鄉村春晚群眾文化中的重頭戲
——以浙江麗水“鄉村春晚”為例
◎劉彤彤
近年來,隨著麗水全市范圍新農村、“美麗鄉村”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開展,尤其是全省范圍的“種文化”活動和“文化禮堂”建設活動開展,麗水鄉村的“草根文藝”迎來了發展的春天。目前,麗水“鄉村春晚”已被浙江省文化廳、財政廳列為全省第二批示范創建項目,針對“鄉村春晚”的自辦熱潮,本文就如何辦好“鄉村春晚”談幾點建議。
鄉村春晚 困境 建議
麗水“鄉村春晚”的歷史由來已久。慶元縣月山村的“月山春晚”就已連續舉辦了34年,因為節目創意獨特、貼近生活、表演原生態、村民參與度高,榮獲全國群眾文化最高獎——第十五屆群星獎;縉云縣官店村的“官店春晚”更是已經連續舉辦了50多年,該村1300多名村民,60%以上的人“卸了戲妝能下田、上了舞臺能演唱”。據統計,麗水2014年春節期間就有400余個村舉辦了“鄉村春晚”,真可謂是數百鄉村鬧新春,農民共享文化大餐。
“鄉村春晚”以農村為主體,農民為主角,由農民自編、自導、自演。它以舉辦時間的特殊性、參與群體的廣泛性以及扎根基層的草根性,受到農民群眾的普遍歡迎,成為推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轉變農村文化生活從“被動接收”到“自主創辦”的一個有效載體。它已超越了晚會單純的娛樂功能,通過籌備和參與這臺晚會,村民的歸屬感、道德感、責任感和認同感等情感得到鞏固和交融,賭博、迷信等社會陋習得以消除,村民間的關系更加美好和諧。
“鄉村春晚”在麗水各鄉村百花齊放,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難。
1.資金不足,設施落后。
2.人才缺乏,節目單一。
3.模式簡單,缺少精品。
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實施,農村文化建設被擺在了突出的位置,“鄉村春晚”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形式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如何進一步辦好“鄉村春晚”,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加大投入,吸引資金,提供“鄉村春晚”保障。“鄉村春晚”為何產生,為何一花引來百花開?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文化消費的愿望和能力逐漸增強,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也日益擴大,因此“鄉村春晚”應運而生。“鄉村春晚”是農民自己舉辦的春晚,農民自身資金有限,所以要多渠道籌集資金。一方面,政府要因勢利導,著手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把“鄉村春晚”作為公共文化示范項目予以推動扶持,設立專項資金,結合文化禮堂建設,修繕文化設施,配備文化設備,使“鄉村春晚”更有底氣。
2.加強輔導,整合資源,提升“鄉村春晚”品質。一是鄉鎮文化站作為農村最基層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前沿陣地,擁有一批有志于文化事業的專業人才,在“鄉村春晚”中應更多的參與并提供專業的輔導,創作一系列走進農村生活、貼近農民群眾的農村題材文藝作品,在節目質量提升的同時,要以農作物如蓮子、毛竹、稻穗、青菜等實物設計原生態舞臺、制作話筒等道具及服裝而更顯草根土味,改變“鄉村春晚”節目形式單一,整體質量不高的現狀。二是各級文化職能部門要不斷完善服務,為農民群眾創造各種專業培訓的機會,大力培養民間文藝人才,使其能不斷學習不斷創新,提高自身能力,挖掘出更多具有鄉土特色的文藝資源,立足鄉土開展文藝創作與表演活動,走“以文養人,自我發展”之路,從而拓寬鄉村春晚的生存空間,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使得“鄉村春晚”能歷久彌新。三是整合人才資源,采取“多村聯動”的方式,把附近幾個村的文藝團隊,春節不回家的外來務工人員,放假的孩子們組織起來到各個村巡演,讓更多的人來參加“鄉村春晚”解決文藝人才缺乏的問題。
3.結合實際,創新模式,打造“鄉村春晚”品牌。如何打造富有特色、獨樹一幟的“鄉村春晚”品牌呢?農村文化活動品牌應當是農村文化生活的濃縮,是農村鄉土風情特色的呈現。這就需要找到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所在,總結和借鑒“月山春晚”“官店春晚”的成功經驗,創新模式構建出符合當地實際的特色品牌。一是參與性,打造一個品牌需要經過幾年、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努力,而要成為一個品牌,必須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廣泛性的群眾基礎,要讓廣大不同層面的群眾積極參與到“鄉村春晚”中去。二是文化性,“品牌”歸根到底是一種理念的體現,而理念又是精神和文化的體現,“鄉村春晚”品牌更應該展示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種理念。各村可圍繞村情、村史、土特產、特色景點等來設計,使其融入到“鄉村春晚”的節目中去。
天剛破曉,雞啼聲、犬吠聲、馬嘶聲、牛叫聲、再加上人們的歡聲笑語,匯成了一曲生氣勃勃的晨光曲。農村,就是這樣一個洋溢著強烈生活氣息的沃土,是一切文化產生的源泉。農村文化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作者單位: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碧湖文化廣播電視中心站)
(責任編輯 馮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