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智翔
電影的軟實力
◎崔智翔
奧巴馬總統的連任,不禁讓筆者想到2008年11月4日,美國首位黑人總統入主白宮前,在大選進入“白熱化”階段全球上映的兩部影片。《布什?W》《關鍵一票》,從媒體宣傳的角度看:前者是美國首部總統紀傳題材影片,后者是較為客觀地呈現美國大選現狀的影片。其實不然。
在筆者看來,《布什?W》從一定程度上刻畫了一個“痞子”式的成功總統。從放蕩酒鬼到權力之巔,很大程度上要歸結到“共和黨”的“領導有方”,從側面給“共和黨”造勢。《關鍵一票》則更為直接地宣傳著美國大選的“全球影響力”。個人的一票將決定美國大選結果,面對“民主黨”和“共和黨”,從惶恐到處變不驚,全世界都在等待著他最關鍵的一票。
不難發現,“美國好萊塢”給電影賦予了更多的內容。觀眾在看電影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了“美國大片”中美國和美國人的形象。每個國家都希望他國接受自己的價值觀,認同自己的國家形象。
美國政治學家布丁(Boulding, K.E.)說過,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是一個“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國家形象被認為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可以從一個方面體現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
進入“后殖民時代”以來,各國文化領域上的“戰爭”愈演愈烈,作為傳播廣度和深度最大的電影產業承擔起這項使命。
縱觀美國現當代,從一戰到“9.11”,無論何種影片,其樹立起的形象始終是“維護”和平的世界警察,美國也一度被我們稱為“太平洋警察”。但“9.11”之后美國的形象發生了變化,這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好萊塢”開始了它的全球化敘事策略。所謂全球化敘事策略,就是把世界各國各地的問題與美國的問題相統一,而作為主角的美國人則會替各國各地區解決問題。“好萊塢”很好地把全球化的問題和美國結合起來,通過美國式的個人英雄主義表現出來。
我們在家喻戶曉的“007”系列中就能找到很好的例證,在“冷戰”期間“007”最大的敵人就是蘇聯或是蘇聯的某些官員和軍事將領。1987年拍攝的《黎明生機》中,大反派就是蘇聯將軍科斯柯夫,片頭出現的也是蘇聯殺手。“好萊塢”正是通過影像的語言傳達給一代又一代的觀眾一個觀念:“蘇聯是邪惡的化身,美國是正義的化身”。從“007”系列的第二部(《來自俄羅斯的愛》1963年)開始,到這部《黎明危機》,對于大反派的角色設置都是來自蘇聯的。在這近25年的時間里,幾乎有兩代人是看著“007”長大的,他們所接受的語境則是敵視蘇聯和美國維護世界和平。不難想象當兩代人成家立業,近25年根深蒂固的“敵視”與“維和”觀念會帶給他們何種影響。
“冷戰”結束后,“好萊塢”開始著手于“維和”的形象輸出,從1995年的《黃金眼》到2006年的《皇家賭場》,“007”一直與恐怖分子斗智斗勇。而到了2008年的《量子危機》時,“007”開始拯救他國,美國也開始充當起真正的“世界霸主”和“救世主”。在《量子危機》中,大反派想要推翻產油國當局的政權,而頂頭上司英國情報局的“M”對此不予支持,“美國人”“美國”便以慣有的“孤膽英雄”開始了救世之路。他們在全球各地拯救無數受苦難或即將受難的人民,在他們的帶領下,他國人民都會和平、幸福。倘若美國像“冷戰”時期一樣,輸出現在全球“大佬”的國家形象近20年,相信無數的年輕人們必定在“好萊塢”大片的“洗腦”下,認定美國這個“大哥大”,時刻跟隨“大哥大”的腳步。
反觀我國大部分影視作品中的國家形象,幾乎沒有以全球化視野來反映。我國的主旋律影片可以用兩大類概括:平凡先進英雄人物、歷史大事件大人物。從90年代的《焦裕祿》《離開雷鋒的日子》到近期上映的《建黨偉業》《湘江北去》《秋之白華》。不可否認90年代我國主旋律電影的發展,但是現如今的大部分影片,已經很少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上來反映拍攝主人翁的生活、情感的變化。以《建黨偉業》的片頭來看,片中毛澤東同楊開慧相互依偎看煙火,這種“韓劇式”的開頭讓大部分觀眾難以接受。《湘江北去》和《秋之白華》更不用說,言情居多,客觀呈現少之又少。這種大談情與愛的方式顯然不適合現在我國的主旋律影片。更有某些所謂的主旋律電影,大篇幅地虛構出某些官員如何清正廉潔,如何剛正不阿,不畏強權只為民。這種大肆宣傳一種“清官”形象是十分可怕的。首先既然我們是人民當家作主了,那么對于“清官”形象的宣傳是退步了還是進步了呢?其次國家社會與個人的命運是不可能僅僅掌握在所謂的“清官”手上,社會的進步也不單單靠那些“清官”。
在西方各國大肆輸出自己國家在全球戰略地位的大環境下,我們卻以言情的方式、落后的思想拍攝我國的主旋律電影。長此以往,我國輸出的這種主旋律電影難以立足于世界之林。我們所重視的文化產業也會隨著西方大國強勢霸道的國家形象輸出而土崩瓦解。我們應該正確認識西方國家形象,并在主旋律電影中突出我國的大國形象,做到這些,才是真正地用文化的軟實力來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
(作者單位:南京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
(責任編輯 姜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