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永晶++李存金
摘 要:從社會、政策及協同創新體系三個層面分析產學研協同創新環境,并對當前研究生培養中出現的經費投入相對不足、課程設置不盡合理、招生計劃與就業需求脫節、專業型碩士培養中出現的問題、產學研協同創新較為薄弱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得出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需要進行改革的結論,同時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協同創新 研究生 培養模式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6(a)-0191-04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under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YAN Yong jing, LI Cunji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Analysi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based on social,policy and innovation system three levels,and then researches on the problems appeared in the current graduate education,such as lack of financial investment,unreasonable curriculum,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master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weak.Concluded that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in our country need to reformed,and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Key word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Graduate students Training mode Reform
1 協同創新的內涵
協同創新是在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分享機制,強調創新主體多元化,并擁有共同的目標、內在驅動、直接溝通、利用信息化平臺進行多方位交流、多樣化協作的一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創新,其本質是一種“管理創新”。[1]
產學研協同創新是指企業、大學、科研院所三個基本主體投入各自的優勢資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務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相關主體的協同支持下,共同進行技術開發的協同創新活動。這種創新活動是在產、學、研、政、介、金協同下完成的,其核心是產學研三方合作進行技術發展,政府通過法規、政策進行引導和鼓勵,科技服務中介機構提供相關信息服務,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共同完成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活動。[2]
在這里我們要對產學研合作創新和產學研協同創新進行區別。合作通常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基礎,結果往往取決于不同主體間的相互信任、承諾以及利益的制衡。而協同強調的是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對方利益與己方利益盡可能同等考慮,在此基礎上,各方為實現同一個目標而通力協作。可見,協同創新更加強調目標的一致性以及利益的一致性,更有利于各方的發展。
2 協同創新環境分析
2.1 社會發展需要協同創新
當今世界,經濟飛速發展,科技成果日新月異,創新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同時,隨著科技競爭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復雜性水平和變化,創新也變得越來越困難,僅憑一己之力而進行單元化的創新將越來越難以實現。因此,只有整合各方資源,聯合不同的創新主體,才能實現優勢互補,加快創新的腳步。
市場環境對企業的影響尤為重大。企業總是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生產的調整和新興產品的研發,也可以說企業的生產是以顧客為導向,以市場供求為依托的。市場環境對協同創新主體具有強大的引導激勵作用,同時協同創新成果的優劣又直接反映在市場的接受程度上。因此,良好有序的市場環境,有利于協同創新主體的發展。
社會文化環境包括社會結構、風俗習慣、信仰、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文化傳統等因素,它影響人們的消費觀念、需求欲望及對事物判斷標準,同時也是影響企業營銷活動最復雜、最深刻、最重要的變量。文化環境對科技創新的影響也十分重大,通常在科技發展的不同階段,往往是先有文化傳統觀上的突破和創新,引起人們思想觀念的變革,進而產生出新的發明創造,推動科技創新和進步。同樣,也正是在我國和諧發展的指導思想下,各發展主體才能表現出較強的合作意愿,促使產學研協同創新得以實踐和發展。文化環境影響道德觀念的形成,社會道德、商業道德越高尚,協同創新主體間的信任越強,協同主體各方的行為就越利于協同創新。
當然,協同創新還需要科技服務中介結構提供相關信息服務,金融機構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只有通過多方協作才能使協同創新成果顯著。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雖然協同創新在國外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我國也在借鑒外國發展的經驗,但是我國協同創新仍然十分不足。
2.2 協同創新的政策支持
由于協同創新主體的利益訴求不盡相同,企業追逐高利潤和高的市場占有率,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較注重科技成果的研發、轉化及人才的培養,這必將導致不可協調的矛盾,因此需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規范和約束。2011年4月,胡錦濤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一百周年的大會上提出了協同創新的概念。全面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增強科學研究能力。我國高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要“積極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戰略聯盟。[3]這是第一次將協同創新在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提出,充分顯示出我國對于協同創新的重視。endprint
隨后推出的《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教技[2012]6號),即“2011計劃”。面向所有高校,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任務,通過構建面向科學前沿、文化傳承創新、行業產業以及區域發展重大需求的四類協同創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機制體制改革,轉變高校創新方式。該計劃由教育部和財政部共同研究制定、旨在突破高校內外部機制體制壁壘、釋放人才、資源等創新要素活力。該計劃已在去年5月7日正式啟動,首批14家國家協同創新中心名單也已正式公布。
但是目前,從整體上看,我國的政策、法律、制度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對于協同創新的扶持力度還應當進一步加強。對于創新的過程需要政策引導,同時也需要制定法律法規進行監督和約束。
2.3 協同創新體系分析
在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中,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三方所擁有的創新資源分布不對稱,尤其在我國,這三方還處于相對獨立的運作狀態。企業具有較強的資金優勢,但是缺乏創新需要的人才和相關技術,而高校和科研院所雖然眾多的科研人員和精良的技術,但是在科技成果轉化成實用產品方面存在著不足,同時高校及科研院所內部子系統間也相對封閉,缺乏創新的驅動力。在這種現實情況下,進行協同創新勢在必行。
(1)企業在協同創新中發揮著主導性的作用。企業在將資金投入到高校科研院所的同時,必將利用自己對市場的預測能力,使技術創新具有方向性而且更加實用。同時發揮自身在資金、市場、設施方面的優勢,實現創新成果的盡快轉化。另外,企業在與高校合作的同時,可以有意識的培養企業未來的棟梁,爭取將人才挖掘到自己企業中,為企業注入新鮮的血液,促進企業發展。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積極響應產學研協同創新的號召與華東理工大學聯合研發乙烯APC,2013年6月29日,中石化—— 華東理工大學能源與化工經濟管理研究中心在京正式成立,并在中石化總部召開了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理事會。
除了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鋁業公司出資1億元與中南大學共建“中國鋁業聯合實驗室”,共同推進中國鋁業技術升級;上海高清與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研發數字電視。
但是,就目前形勢來看,企業與高校還是主要以項目合作為主,戰略層面的合作較少,協同創新的水平較低。
(2)高校作為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雙重主體,與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戰略聯盟,其深遠意義在于利用協同創新環境,進行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從而使更多的資源得到合理利用,也將人才放到更廣闊的空間進行培養。
目前,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許多高等院校已與國內外一家或多家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有效提升了科技成果的實用性和轉化率,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但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經費不足,科技成果難以實現快速轉化,輸出的人才與企業需求之間有差距,就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等一系列問題時時困擾著高校。在協同創新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至關重要。作為創新的發源地,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據企業的需求進行技術的研發與創造,并通過企業將研發成果盡快轉化,從而實現雙贏。無論從科技成果上還是人才上,我們可以將高校和科研院所看作是供方市場,而企業則是需求方,為了實現供需平衡,應當做到產學研協同發展,使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從而產生1+1>2的協同效果。
3 我國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日益擴大已成必然趨勢。同時,為了適應社會對于高新人才及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已經從純理論教育逐漸過渡到多元化培養。2009年開始,教育部在原有招生計劃的基礎上,增加了5萬名全日制專業型碩士名額,推動了碩士研究生教育從學術型培養模式為主向應用型模式的轉變。在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高校培養出的研究生人數也在逐年增加。
高校對社會的貢獻也是極其巨大的,2010年,僅北京大學獲得的國家重大科學獎勵成果就有95項,清華大學獲得的獎勵有73項,復旦大學40項。高校在國際高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也十分可觀。2010年,我國SCI論文數已排名世界第二。
我國高校在研究生培養上所取得的成果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我國研究生的實際培養中,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
3.1 經費投入相對不足,教學設施大部分落后
經費投入相對不足一直是困擾高校人才培養的問題之一,尤其是在近年來研究生招生規模日益擴大,使得經費不足問題更加凸顯,嚴重制約了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教育部及國家重點扶持的院校相對于普通院校而言在經費獲得上具有一定優勢,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愿意投入相對較多的資金。而普通高等院校由于科研水平、創新能力及學校自身的影響力等方面存在劣勢,因此在取得科研經費上存在一定困難,其中大部分高校沒有設立研究生基金。另外,普通院校普遍存在教育設施落后的現象,實驗器材實驗場地無法滿足研究生進行科研探索的需要,圖書館資源貧乏,紙質圖書及電子書、數據庫資源由于經費限制無法及時更新購買,阻礙了科研項目的進展及高校人才的培養。
3.2 教學方法和課程體系需要改革
目前研究生的教學方式與本科生教學差別并不明顯,教學形式仍然比較單一,大部分是老師將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缺乏互動與討論,不是啟發式的、討論性的和探索性的。此外,高校在研究生培養中仍然實行學分制,不少研究生沒有完成從本科到碩士的轉變,學習方式仍然沿用本科的被動式學習方法,積極性不高。有些學校已經在著手進行這方面的改革,但是目前的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
同時,我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趨于單一,碩士研究生大部分都采用第一年理論課程學習,剩下的時間進行學術研究及學位論文的形式。有的研究生在第一年較多課程的情況下參與過多的科學研究,不僅專業基礎沒有打牢,科學研究成果也并不理想。在論文撰寫方面,研究生通常都只是求助于電腦,不進行相關實踐,這尤其表現在文科類學生身上,只要鼠標一動,論文就能輕松搞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