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倪永杰 上海臺研所常務副所長 編輯丨安東 郵箱丨E-mail:Anthon83122@gmail.com
5月27日,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發表《處理兩岸問題五原則》,針對兩岸定位建議以“大一中架構”取代“一中架構”。細觀“大一中架構”,就其方向而言,有為破解兩岸政治難題的思考;而就其內容而言,其中不少地方虛化、淡化、弱化了“一中框架”,例如其中尋求臺灣地區和大陸均享有參加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權利,同時擁有與其他國家建立正常關系的權利。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亟需鞏固深化的當前,個人認為,兩岸雙方應遵循政治學理、憲政法理的路徑,作出符合兩岸各方要求、并為兩岸普遍接受的“合情合理”安排方案。
古語“必也,正名乎”,意指要依綱紀端正名分。兩岸政治定位表面看是“名分”問題,實質是兩岸之間關系問題。兩岸政治定位需要就兩岸關系的本質與兩岸關系具體內涵作出回答,在梳理兩岸政治關系歷史脈絡的基礎上,就“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作出精準定位與“合情合理安排”。兩岸政治定位涉及3方面的內涵。首先,需要就兩岸關系的本質作出回答,是國內關系、特殊的國內關系?還是“特殊的國際關系”,甚至就是“國際關系”?探討兩岸政治定位無法回避這一兩岸關系的本質問題。其次,需要就兩岸雙方的身份、地位作出回答,從根本上回答“你是誰、我是誰,你我是什么關系”,從根本上確定“你是什么、我是什么,我們作為整體又是什么”等等問題。再次,需要確定兩岸雙方彼此承擔何種責任、權利與義務。為此,兩岸雙方需要特別關注兩岸在國際場合“面對面”、“背靠背”(即面對第三方)情況下的兩岸政治互動的方式與途徑,需要特別關注兩岸共同的軍事安全需要,應對共同威脅,確保臺海兩岸和平與安全。
現階段,兩岸雙方對于兩岸政治定位問題關心的重點各有不同。臺灣方面關心的核心問題,包括臺灣不能落入所謂被“矮化”、被“吞并”、被“統一”的陷阱,不能失去所謂的臺灣“主體性”;大陸方面應“正視現實”,否則就無法探討下去。臺灣方面特別需要大陸方面給予臺灣當局一個“合情合理”政治空間。而大陸方面關切的核心問題就是希望臺灣方面堅持一中原則,就一中框架表達更為清晰、明確的立場,承諾“共同承擔義務,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200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攜手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講話中,首次提出“為有利于兩岸協商談判、對彼此往來作出安排,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系展開務實探討”。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正式提出“就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由此可見,大陸方面不再只討論臺灣當局的政治地位,而是對“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系”,展開務實探討。換言之,兩岸政治關系、未來兩岸政治安排等才是兩岸政治定位的標的物、討論對象。因此,探討兩岸政治定位,應該把兩岸政治關系當作是標的物與探討的對象,而非僅僅針對臺灣當局的政治地位進行討論,如此方能讓島內各方較理性務實地面對兩岸政治定位議題,使兩岸雙方有意愿與動力尋求于雙方最為“合情合理”的定位方案。
化解兩岸政治分歧,厘清兩岸政治關系,不外乎從情、理、法的3個層面探討“合情合理安排”。從情的層面看,兩岸是同胞兄弟,大陸作為主導、優勢的一方,“以大事小以仁”,理應回應、關照臺灣方面的利益訴求;臺灣方面作為被動、弱勢的一方,可以提出合乎情理的要求,但不應強人所難。從理的層面看,就是合乎兩岸關系的現實與兩岸雙方的實際情況,不要違背臺灣方面與大陸方面在量(數量)、體(規模)、質(性質)方面的實際差距,不要超越或滯后于兩岸關系的現實。從法的層面看,就是符合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基礎及連結。兩岸從各自的現行規定出發,確認“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客觀事實,避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