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編自6月6日 臺灣《聯合報》 編輯丨安東 郵箱丨E-mail:Anthon83122@gmail.com
蔡英文回鍋任民進黨主席后的首次中常會,原本決議民進黨方面不參加臺“行政院”舉辦的“經貿國是會議”,最終討論決定由民進黨執政縣市長自行決定是否與會,并決議另舉辦“公民經濟會議”和臺當局拼場。任何可以杯葛的時候,都不忘扯下后腿,這倒也符合民進黨的本色。但如此一來,這場會議最終落得如何下場,自然不言而喻。
在中常會討論過程中,黨內有人擔心,民進黨全面杯葛,可能造成地方執政縣市的困擾,諸如統籌分配款遭到克扣,如此等等。有人提議開放執政縣市長自行斟酌。會中臺南當即表示要派“科長”層級與會,謝長廷說道,派這種層級有失“泱泱大黨”風度。最后,陳菊說道“那我們派處長去”。在野的“泱泱大黨”表現這樣的氣度,民眾其實也見怪不怪;那廂執政的“泱泱大黨”,作風亦不遑多讓。臺“行政院”邀請民進黨出席“經貿國是會議”由“國發會”臨時發函通知,民進黨覺得一紙通知太過草率、太沒誠意,自覺沒必要去為人作嫁。
反過來,若臺當局真把會議當一回事,別說親自登門邀請,至少親自打通電話給在野黨主席以示禮貌與誠意,有那么難嗎?就算明知會碰釘子,也總要站穩那個“理”字吧。
“希望朝野能就臺灣經濟的未來好好協商”這話喊得震天響,卻不設法策劃安排可行的晤談,只用公開喊話的方式向民進黨訴求,這如何成事?兩個“泱泱大黨”的溝通,總是關著耳朵,嘴巴只會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