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許文彬 臺灣知名律師 編輯丨安東 郵箱丨E-mail:Anthon83122@gmail.com
臺灣于清光緒年間因清廷戰敗而被割讓給日本,島民起而反抗,犧牲慘烈。厥后幾十載,我中華民族抗日風起,終獲勝利,臺灣復歸中華。卻奈何,此后又逢國共內戰,國民黨遷臺后一片“白色”籠罩寶島,致兩岸隔絕數十載。而今,臺灣島內從“戒嚴”到“解嚴”;海峽兩岸也從對峙走向和平發展。回顧這段近代史實,昔日曾經遭受日本殖民統治及舊時國民黨專制壓迫的臺灣本省人,當趁此時會,冷靜思索如何面對兩岸史冊的新篇章。
翻閱距今兩甲子之前的那些悲壯抗日史頁,島民那浴血情境,無非由于先祖從大陸福建追隨鄭成功渡過黑水溝來臺定居,胼手胝足地拓荒創業有成,自然不甘愿淪為異國殖民地。為了保衛鄉土,只好拼命抗拒日軍的接收。臺灣百姓那種“愿人人戰死而失臺,絕不愿拱手而讓臺”的愛國愛鄉情操,可謂表露無遺。誠如當時臺灣士紳通過巡撫唐景崧上書朝廷所云:“和議割臺,全臺震驚,臣等桑梓之地,義與存亡,愿與撫臣誓死守御。”可歌可泣,令人動容!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時,臺灣受日本殖民統治已逾四十載,臺島鄉民飽受剝削、壓制,可謂罄竹難書。1945年10月,寶島終迎光復,回歸祖國。然卻歷經國民黨“戒嚴”統治,于“動員戡亂”的旗號下,蒙受生命、自由、財產的重大摧殘。從而,本省人的悲情意識,一直籠罩在寶島土地的上空,逢島內大型選舉,往往成為族群動員的挑撥題材。致使島內社會的和諧,以及海峽兩岸關系的互動,都不免受到負面的影響。如今,該是到了省思化解之時。
回首百余年間,海峽兩岸走過的風風雨雨,兩岸同胞皆應情同此心、心同此理。如今,適逢甲午戰爭120周年,臺島鄉民豈不該從那般歷史記憶中,理性地探索島內藍綠與海峽兩岸相互理解、彼此疼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