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孟樵
今夏“臺北電影節”的主題城市是波蘭華沙。
從電影里,我時常可感受波蘭這個國家的特有魅力。配樂的優美與嚴謹度超越許多國家的電影。談到波蘭,影迷不可能錯過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tof Kieslowski)的作品,他是引我嘆息,甚至是迷醉的導演。
此次影展,幾部不同導演的波蘭電影,如《人生三三景》、《沉默的共謀者》、《依達的抉擇》、《嘻哈啟示錄》都是與死亡議題有關。生者無法抽離面對親友死亡的巨大悲痛。
《死亡的變奏》片頭字幕引用但丁的史詩《神曲》。
男主角亞當是年輕詩人,一場車禍,奪走了他的愛人與好友,他成了唯一幸存者。從此,他放棄寫詩與教學,到超市打工,成天陷入夢境。虛實,于他都是真實的世界,這世界構筑他的每一天。
構圖意象非常的美,想像力十足。身有巨鳥羽翅的男孩、鴿子與鴿蛋象征的生產與生命過程(可連結想像德國導演麥可漢內克編導的《愛·慕》里的鴿子)、他與愛人全裸相擁環抱緩緩飄上天花板、爸爸在超市犁田、水漫整個教堂……片尾隨著工作人員字幕,是心臟的跳動聲。心,是一切感受的泉源,感受著生命的躍動如煉獄或升天!這是《驚艷布魯哲爾》導演利亞馬耶斯基的新作。
菲律賓電影《錄像目擊者》,深沉地訴說小市民很難掙脫貧與苦的枷鎖。一個中年男提著攝影機進入戲院偷拍電影,再賣給色情影帶業者,看到的不只是播出的電影,還有戲院的眾生相,更是他自己流離失所的因子。這些都源自于街頭暴力。他在公車上目睹暴力怎么威逼少女;他在街上目睹群眾圍觀正進行的毆打槍殺事件……他是個冷淡的旁觀者。但是,他的眼、他的攝影機無不紀錄著這些暴力行為。
他時常陷于睡夢里的畫面是好美的小女孩,嬌甜地喊著他:爸爸。
從什么時候開始,他變成流浪漢?他原本的家與家人在哪?他的夢里都是美麗的回顧景象,這些畫面依然是來自他的攝影機……原來,他全家也是街頭施暴搶劫的受害者,當場,死了女兒。
這部電影在男主角極為引人的詮釋下,很強烈、很有層次地將觀眾的眼與心扣在銀幕里。
影展的“經典重現”單元,可見到2004年張艾嘉導演的作品《20 30 40》,分別由李心潔、劉若英、張艾嘉演出二十幾到四十幾歲各階段,女人在工作、愛情、婚姻中的體會。這單元的名導初體驗影片中,有1994年姜文首次執導的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數位修復版),改編自王朔小說《動物兇猛》。王朔、馮小剛都有令人發噱的演出。全片在少年成長的歷史背景下,既調皮,更飽含了青春里的傷感,讓故事里那年的夏天在姜文的旁白里,是“燒荒草的味道”,突出了詩意與哀愁,暗喻歷史虛實迷離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