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春 李曉晴
哈爾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哈爾濱 150080
發揮科技文化優勢 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劉雨春 李曉晴
哈爾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哈爾濱 150080
文化產業是我國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重要載體,科技文化是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引擎。本文分析了科技文化的內涵、主要內容及結構層面,并從科技文化的器物層面、制度層面及精神層面,深入探討了科技文化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科技文化;文化產業;核心動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而科技文化作為當代社會文化的主導形式,在發展我國文化產業中具有并發揮著其他文化所不能取代的特殊的社會功能。
科學技術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文化是在科技發展的歷程中積淀而成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科技文化是人們運用科技,變革、適應自然和社會的方式以及實際成果[1]。”科技文化以科學技術為載體,是人類文明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
科技文化包括科技知識、科技思想、科技體制、科技法規、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方面。科技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包括三個層面,即器物層面的科技文化、制度層面的科技文化和精神層面的科技文化。器物層面的科技文化是支撐科技的物質基礎,體現在一切由科技發展所創造出的物質成果中,直接影響著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狀況和發展。制度層面的科技文化是科技活動中所形成的各種制度規范體系,是由科技活動中的各種社會建制和法規章程,包括道德規范、法律規范、政策規范和組織規范等構成的完整系統,它規范著人們科技活動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合法性”,是科技發展的基本保證。精神層面的科技文化是科學文化的內核,是促進科技發展的強大思想動力,也是促進現代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精神力量。
文化產業一詞的前身為“文化工業”,由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與阿多諾在其1947年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一書中提出,特指憑借現代發達的科學技術手段大規模地復制、傳播文化商品的娛樂工業體系。這種“文化工業只承認效益,它破壞了文化藝術作品的反叛性[2]”。致使文化工業完全喪失了文化藝術的本質,消解了人的個性,限制了文化的批判、否定精神,蛻變為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控制的工具。除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外,法蘭克福學派的其他重要人物,如本杰明、馬爾庫塞等,都對文化產業進行過深入的研究。盡管他們對文化產業的研究各有側重,其觀點也不盡相同,但他們都是在在批判的意義上評述文化產業,將其視為資本主義運用商業化和技術化等手段,操縱控制大眾文化的意識形態工具。
20世紀70年代中期,西方學者在對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進行分析時提出,法蘭克福學派對文化工業的表述并不能完整地解讀文化產品的本質。他們放棄了“文化工業”的概念,稱之為“文化產業”,并予以新的詮釋,從而使被法蘭克福學派賦予否定性色彩的文化產業獲得了積極的意義。“文化產業”一詞從此逐漸傳播開來。
在我國,對文化產業的研究起于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中期開始形成高潮。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在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首次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從而將文化產業發展納入國家整體發展規劃中,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2003年9月,文化部制定下發《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文化產業界定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與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兩者都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2004年4月,國家統計局以“國統字[2004]24號”文印發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該分類將“文化及相關產業”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2009年 月,我國發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明確指示要“加快振興文化產業,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標志著發展文化產業在我國已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重要層面。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要“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在文化產業和科學技術日益融合的今天,文化產品競爭力己成為當前國際文化市場新一輪競爭的浪潮,世界各國紛紛通過不斷提高其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的科技含量來開發、引導市場消費熱點,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我國文化產業的競爭力與世界發達國家還存在著較大差距,要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必須加強科技文化與文化產業的融合。
科技文化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本文從科技文化的三個層面,即器物層面的科技文化、制度層面的科技文化和精神層面的科技文化來論述科技文化對發展文化產業的動力作用。
第一,從器物層面的科技文化看。器物層面的科技文化體現為由科技發展所創造出的一切物質成果,它是文化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與直接動力。
首先,器物層面的科技文化不斷促進文化產業領域的擴大。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大量新型文化產業不斷涌現。同時,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使文化產業向高技術、高集約化演化,促進文化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延伸了文化產業鏈,使得文化產業向新業態、高層次發展。
其次,器物層面的科技文化為文化產業提供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現代信息技術、電子技術的產生和運用,增加了數字圖書這種記載和表述方式。隨著現代聲光多媒體、數字影像、數字三維虛擬展示等諸多高新技術的應用,明顯提升傳統演藝及大型文化傳播活動的表現形式和感染力,文化產品的服務及表現形式得以不斷豐富。
再次,器物層面的科技文化幫助文化產業呈現更為先進的創意設計思路和產品雛形。在影視、動漫、網絡游戲等文化產業的開發過程中,系統仿真技術、計算機圖形技術、大型數據存儲、人機界面等相關技術的應用,能夠極大地開闊設計者的設計思路,完美展現產品的雛形。
最后,器物層面的科技文化擴展文化產業的傳播途徑及消費方式。通過網絡等電子技術手段拓展市場信息的傳播渠道,越來越多的文化產品得到廣闊的傳播,網絡成為最為便捷,也是受眾面最大的傳播途徑。同時,器物層面的科技文化為消費者創造了盡可能全面、深入送達文化產品和服務信息的平臺,為其消費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提供暢通便捷的渠道。此外,通過人性化、時尚化的消費形式,使消費者的消費過程變為參與、體驗、互動,快樂式的過程,使人們在享受文化產業的同時領略科技的魅力。
第二,從制度層面的科技文化看。制度層次的科技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科技社會建制和科技活動的操作規范。文化產業的大發展,需要文化產業管理制度的創新,而制度層面的科技文化則有利于推進文化產業制度的創新建構。
首先,科學技術發展帶動文化產業管理制度的創新建構。隨著科技的發展,推動了文化產業發展與繁榮,而文化產業的崛起,勢必引起一些不規范現象的出現,及各種不安全問題的不斷攀升,而原有制度規范已不能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于是呼吁著相關管理制度的制訂[4]。凡此種種,推動著各國紛紛出臺相關規范、扶植和管理科技及文化產業的政策法規。而制度層面的科技文化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管理制度創新建構的重要力量,新技術的層出不窮將會不間斷地推動文化產業新制度的出臺。
其次,制度層面的科技文化規范著文化產業管理制度創新建構的“科學化”、“合理化”與“合法化”。“所謂文化產業管理制度,從廣義上說是文化制度的一種構成形態與組織形態,是關于文化產業層面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設計,文化產業政策、文化產業法律法規和文化行政組織安排都是文化產業管理制度的重要內容[5]。”科技文化在帶來文化產業新形態的同時,也帶動了原有管理模式的重塑,尤其是制度層面的科技文化,帶來文化產業管理思維、組織結構、管理流程、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全方位變革。為管理模式變革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及先進的管理方法,促進文化產業管理制度走向更為科學、合理、合法。
第三,從精神層次的科技文化看。精神層次的科技文化集中體現在科技發展所產生的人類精神世界和價值觀念中。
首先,精神層面的科技文化對文化產業的影響表現在行為規范與價值觀層面上。它影響著大眾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直接作用于文化產業。如當代中國航天人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以及“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激勵新一代科學工作者、文化產業從業者走向成功的強大精神力量。
其次,精神層面的科技文化有助于提高文化產業的文化創造力。要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的科技競爭力,必須提高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文化創造力,開發出具有世界先進技術水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民族特色的高科技文化產品。精神層面的科技文化有助于強化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自主創新意識,在對外來文化采取兼容并蓄的同時,對中國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充分挖掘,把我國博大深厚的傳統文化資源和當代文化成果轉換成文化產品,開發出更富新意、更具文化底蘊、更符合當代市場需求的新型文化產品。給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會使中國的文化產業和科技文化融合創新、比翼齊飛!
[1]潘建紅.科技文化:內涵、層次與特質[J].理論月刊,2007(3):93-94
[2][德]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辯證法》[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117
[3]羅旻.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J].北方經濟,2012(4):40
[4]解學芳等.論技術創新與文化產業制度創新悖論[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2):45-53.
[5]解學芳.文化產業制度:一個全新的學術研究領域[J].學習論壇,2007(8):42.
劉雨春,(1953-)女,哈爾濱人,哈爾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李曉晴,(1988-)女,哈爾濱人,哈爾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