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薇
東北農業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牡丹江市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及對策建議
王曉薇
東北農業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針對牡丹江市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對其制約因素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快牡丹江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建議與對策。
牡丹江市;農業機械化;建議與對策
農業機械化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根本途徑,近年來,牡丹江市農機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首先是農機裝備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到2010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160萬kw,比2005增長了34.38%;拖拉機發展到89522臺,比2005年增長了30699臺,其中大中型17948臺,小型71574臺,大中型配套農具發展到17914臺,小型配套農具發展到94051臺,收獲機械發展到2196臺。再次是農機作業情況有了一定的改善目前,全市現有耕地面積58.90萬公頃,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85.2%,比2005年提高7.5%。再次是農機管理服務體系日趨健全。目前全市共有市級農機管理服務總站1個、縣級農機管理機構6個、鄉鎮管理服務機構53個、有市縣兩級農機技術推廣站7個、農機安全監理站7個、農機培訓學校7個,各類農機作業合作社發展到42個。
1.牡丹江市的自然條件制約了其農機化發展
牡丹江市處于山區、半山區地帶,土地相對不集中、地塊小而分散,且基礎設施建設嚴重落后,田間道路狹窄而崎嶇不平,道路通過性差,有的道路只容許人和牛馬來往耕作。這樣的地貌條件給農業機械的行駛、作業帶來了諸多困難,道路條件差或沒有機耕道路使農業機械轉移非常不便,造成了農業機械作業效率低,影響農民使用農機的積極性,嚴重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2.勞動者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
由于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觀念陳舊,認識落后,導致農機意識淡薄,而且農村青壯年大量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種田的農民多數為老人和婦女,能夠操作使用農機的人員越來越少。這些都影響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3.適用農機具短缺
近幾年,國家積極扶持研制好開發農業新技術、新機具,但大多是大型農機收割耕作機械的研發,對于像牡丹江這種山區、半山區收割耕作的農機具研制開發和試驗示范的力度都十分有限,雖然一些廠商看到了適合山區耕作的中小型農機具的潛在市場,但由于是新型市場,所以品種比較少。而且農機具的性能質量較差,價格偏高,不能滿足當地農民的需求。現有小型農機品種單調,機械性能和技術可靠性差。
4.農機化資金投入不足
首先作為投資主體的農民由于收入低、積蓄少,所以投入到農業機械方面資金甚少。其次是牡丹江市政府對農機的投入并沒有對農民購機起到很大的拉動作用,一是補貼費標準低。二是補貼費條件苛刻,不少農戶寧可選擇實用機型而不愿意購買補貼農機。除了農民和政府外,金融信貸機構對農民購機也應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但目前牡丹間地區金融機構貸款的門檻高,而且由于農民認識不足不愿從正規機構貸款購機,所以其發揮作用甚小。
5.農機合作組織規模小
目前,牡丹江市農機合作社的規模相對較小,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一是因為農民對農機合作社的認識不夠,不能充分利用農機合作社帶來的便利與效益。二是農機合作社本身發展存在問題,相關人員專業素質不高,一些農機作業合作社的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較低,而且經營理念落后,使農機作業合作社無法按照現代企業的方式正常運營。駕駛操作人員水平低,對科技含量比較高的農用機械使用與維護掌握不全面。
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農業機械化的基礎設施是農業機械化的基礎,只有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機作業條件才能使農機具有“用武之地”。要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首先應對其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重點對機耕道及水渠等設施進行改造和建設。這就需要專業人員深入田間調查研究,了解田間、機耕道路的特點,也要了解農民的需求。要將基礎設施建設納入農業項目建設的范疇。其次就是資金的籌集,資金的來源應采取多種形式,一是政府財政部門給予資金安排、二是農民通過多戶自籌的形式解決資金問題。總之,要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開辟機耕道路,整平整大田塊,充分發揮農機具的效率。
2.因地置宜,研制并推廣小型適用農機具
要根據牡丹江市的自然條件選擇合適的農機具。首先應加強收割時的機械化程度,要加大對適合本地的小型多功能農機具的研制開發、推廣使用。牡丹江地區是山區,地塊小,比較適合使用小型農機具。因為多功能小型農機具輕巧靈活輕便、可拆卸、操作簡單,在山區梯田、小田塊等復雜地塊中能夠充分發揮作用。其次,要研制推廣烘干設備,牡丹江地區盛產一些需要烘干的經濟作物,如白瓜子、角瓜子,但目前其干燥方法仍然是傳統的方式,即自然晾干,常因收獲季節天氣不利而造成巨大損失,所以應研制簡便的烘干設備用以減少資源和農民利益的損失。
3.大力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
由于農民收入低,每家每戶都購買農機具不能實現,并且家家戶戶都購機使得農業機械利用率低,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且當地的農田普遍存在地塊小,作物品種多等特點。鑒于以上原因,應鼓勵和扶持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機械服務組織,這樣既可以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和使用效率,也給農民帶來了極大的利益。針對當地的情況,可發展兩種形式的服務組織,一是農機大戶、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推廣與壯大農機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相關政府部門應采取積極的措施,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建立項目專項基金,并優先對農機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補貼。
4.加快農機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對牡丹江市農民和農機從業人員的教育與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要把農機人才隊伍培養納入重要的工作日程,并認真履行。首先,要加強農民對農業機械化的認識程度,讓農民充分認識到農機具給其帶來的便利和經濟效益,也要讓農民了解市場上最新農機具的用途并教會他們怎樣“因地購機”,并加強對農機駕駛、操作和維修等方面的培訓。其次,要多渠道培養農機鑒定、維修、推廣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這些都需要有關部門給予定期的培訓。
5.加大農業機械化的投入
首先,要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嚴格監管,確保資金補貼到位,使農民充分享受這一政策帶來的優惠進而提高了農民的購機欲望。其次,要逐步完善購機補貼政策,加大農機補貼的資金規模,擴大農民購機補貼范圍,提高農機購置補貼的比例,而且在保證規范和公正的前提下,應使程序盡可能的簡便,做到方便農民,簡單易行;同時應完善農業機械燃油補貼政策。再次,政府應鼓勵各金融機構積極給予農民購機的信貸支持,提供各種低息貸款,幫助農民解決購機資金不足的問題。
[1]丁翔文,徐振興.我國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分析[J].農業機械,2010,(24).
[2]陳銳,魏津瑜,畢然.現代農業與農業機械化發展研究[J].中國農機化,2009,(01).
[3]白人樸.“十二五”我國農機化發展態勢分析[J].農機科技推廣,2011,(03).
[4]楊敏麗,李世武,惲竹恬.區域農業機械化發展問題研究[J].中國農機化,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