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俊峰
青海省第一測繪院模型技術與地圖工藝中心 810001
對我省地理國情監測的幾點思考
蘇俊峰
青海省第一測繪院模型技術與地圖工藝中心 810001
本文結合國內外開展地理國情監測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探討了我省開展這項工作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生態文明;地理國情監測;建議;思考
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紛紛開展所在區域的地理國情監測的時候,我省針對“地理國情監測”也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我省如何應對地理國情監測這一新生事物的挑戰?地理國情監測工作的實施是測繪事業向測繪地理信息事業轉型發展、從生產型向服務型、應用型轉變,實現重大跨越的積極探索。為此,青海省正就如何做好全省地理國情監測布局未來。
地理國情,是從空間角度反映一個國家自然、經濟、人文狀況的重要信息資源,它可以直觀的反應國家的自然資源分布情況、又可反映經濟布局情況,還可反應社會人文信息空間分布規律,為國家的各項決策提供依據。開展地理國情監測,就是在基礎測繪的基礎上,面向政府決策、社會管理及具體的應用領域或專題需求,對地理信息進行分類統計,比如說劃分出水系、土地、道路、城鎮等不同類別,并對這些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并和歷年數據相比較,反映其長期的變化趨勢、變化規律和相互之間的關系,實現地理國情信息對政府、企業和公眾的服務。
當前,為應對氣候變化及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問題、公共安全等全球性問題,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將地理國情監測工作列為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我國到現在為止,地理國情監測前期的項目規劃、方向探索、試點實施等工作已基本完成。盡管我省地理國情監測工作仍處于探索期,但目標和路徑都已經非常清晰。
2011年3月起,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在國家、省、市三級層面開展了地理國情監測試點,陜西省、浙江省、齊齊哈爾市、四川汶川地震核心災區等具有較好基礎的地區和單位先后進行了試點。
2012年5月,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發布消息稱,全國地理國情監測工作已全面啟動,至2015年12月將用時4年全面完成地理國情普查和重要、典型地理國情監測工作。2012年11月27日,地理國情普查試點啟動會在中國測繪創新基地舉行,我國地理國情監測這項重大開拓性工程正式拉開序幕。放眼國外,美國、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印度、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也開展了類似的地理國情監測工作,社會經濟效益顯著。同比起步早的這些國家,我們國家有良好的技術裝備優勢,包括充足的數據資源及其他配套設施等,這為地理國情監測打下了良好基礎。可以說,我國經過前一階段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地理國情監測的戰略定位已經明確,試點工作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技術體系、工作機制也逐步清晰,具備了全面推進的條件。
我省在地理國情監測方面做了多次探索和實踐,并且取得了多項階段性成果。但總的來說,過去的地理國情(省情)監測主要以探索性工作為主,還未形成規模、形成體系。現簡述如下:
(一)西部測圖工程。西部測圖工程實施5年來,我省共施測新1:5萬比例尺地形圖650 幅,填補了省域25萬平方公里的無圖空白區,實現了我省1:5萬地形圖全覆蓋。(二)三江源頭科學考察。三江源頭科考隊在2008年9月6日至10月16日的綜合考察中,對三江源地區有關的19個源頭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綜合觀測,獲得了測繪、氣象、水文、冰川、地質、環境、地理等方面的科學數據與資料,填補了三江源頭地區地學數據的多項空白。(三)全省冬蟲夏草資源調查。《青海省冬蟲夏草資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統》以1∶250000數據為基礎,整合冬蟲夏草資源調查成果,實現全面的青海省冬蟲夏草資源信息化綜合管理功能。(四)青海湖面積遙感動態監測。2010年6月,青海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建設完成了“青海湖面積遙感動態監測地理信息系統”。本系統利用高分辨率遙感衛星影像、高精度GPS,每年在5月(枯水期)、9月(豐水期)分兩期對青海湖面積進行監測,并定期將監測成果向全社會公開。(五)明長城保護。2009 年4月18日,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與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我國明長城的長度為8851.8千米,其中,我省境內明長城約為363千米。
勿容置疑的是,未來青海省地理信息技術的功能正從定位和制圖,走向工程應用、管理與輔助決策、信息服務,發展到控制與管理等社會調控方面。所以,我省地理國情監測正是在這種新形勢下提出的,有其客觀的必然性和緊迫性。
一是加大對地理國情監測的輿論宣傳力度。圍繞地理國情監測這一主題精心策劃,及時推出一系列重點報道,并與社會媒體形成互動,開展對社會公眾的宣傳,引起社會輿論關注,贏得公眾支持。
二是政府需求是方向。緊密圍繞政府關注、人民關心的重點熱點問題開展監測工作,服務建設責任政府、陽光政府、服務政府的需要。這是地理國情監測的方向和目標。
三是數據資源是基礎。地域面積大,現勢性好且優于1:1萬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缺乏,是我省開展地理國情普查面臨的實際困難。提高各種分辨率遙感影像獲取能力,加快基礎地理信息更新速度,豐富地理信息資源是當務之急。
四是裝備建設是保障。要及時獲取與分析各種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動態變化趨勢,就要加快關鍵高新測繪裝備及技術的配備,提高按需監測、及時監測的能力。
五是部門合作是條件。要積極爭取各相關專業部門的支持,在監測內容上找到與相關行業部門合作的切入點,以點帶面,推動部門協作機制的建立。
六是人才培養是前提。為了開展好地理國情監測這項新工作,需要測繪部門調整和優化人才結構,特別是需要盡快培養一批地理信息統計分析人才。
[1]《監測地理國情 服務科學發展》徐德明.2012.10.31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網站(原刊于《人民日報》).
[2]《監測地理國情 建設美麗中國》本報評論員.2013.1.16.中國測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