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秀成
(湖南省瀏陽市體育運動管理局,湖南瀏陽 410300)
摔跤運動員的損傷與康復
江秀成
(湖南省瀏陽市體育運動管理局,湖南瀏陽 410300)
摔跤運動損傷發生后,將會產生巨大的生理及心理障礙,這些障礙將直接影響以后的訓練、比賽和健康恢復。
摔跤運動 損傷 不良后果 康復
摔跤(Wrestling)是重競技運動項目之一,指兩人徒手相搏,按一定的規則,以各種技術、技巧和方法摔倒對手,摔跤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競技體育運動。自由式摔跤:允許抱握對手的腿、做絆腿動作,允許積極地用腿使用動作。雙腋下握頸動作禁止在女子摔跤中使用。摔跤是對抗性的體育運動,它的特點是兩人徒手地在直接接觸中的較量,把對方摔倒并達到迫使其雙肩著地的目的,摔跤時要求運動員要在對抗中充分發揮自己的速度、技巧和力量。所以隊員中膝部受傷的人數,其中腰部受傷的人數和肘部受傷的人數較多,這就說明摔跤運動項目比較容易引起膝、腰、肘三個部位的受傷。
(1)耳廓損傷。(2)嘴和鼻的撞傷。(3)關節損傷。(4)胸肋挫傷。(5)腰背肌的損傷。
第一,大運動量,大強度訓練形成運動性疲勞而造成損傷。第二,技術動作不合理造成的損傷。
第三,賽前訓練中,不同的對手,不同的級別,不同的力量素質等進行交換對抗實戰而造成損傷。
第四,減體重運動員在訓練中易損傷。
第五,準備活動不充分,造成損傷。
第六,賽前訓練中有的運動員出現小傷小痛,但為了比賽取好成績,堅持把訓練內容完成后才去治療,耽誤了治療時間,延長了傷病治愈的恢復期。
根據目前國內外摔跤運動員的資料可以看出,運動員的損傷基本原因可以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外因:準備活動不充分;沒經過系統化,科學化的訓練;在訓練中精神不集中,局部負荷量過大等多種原因造成。內因:人體膝關節構造以及摔跤運動本身的技術特點對膝關節的損害。
(1)加強身體訓練(2)合理安排教學,訓練和比賽(3)認真做好準備活動(4)加強保護和自我保護(5)加強醫務監督和注意設備衛生要求
2.4.1 頸部損傷
傷后恢復訓練:輕中度軟組織損傷,傷后2--3天,可以進行少量輕微的頸部活動。一周后,可以逐漸加入一些頸部肌肉練習。10--15天后,可逐漸進行正規訓練。
預防:加強頸部伸展性練習,訓練后注意頸部小肌群放松。
2.4.2 腰部損傷
傷后恢復訓練:持續性腰痛者應暫停腰部及體前屈運動。應根據腰痛程度及訓練反應來安排訓練量。
預防:訓練和比賽中要注意力集中。經常進行改變體位的交叉訓練。積極開展訓練和比賽前后的自我按摩和互相按摩。
2.4.3 膝關節損傷
傷后恢復訓練:當一般練習1--2周后,可以再彈力繃帶支持固定下參加一般訓練,2--3周后容物異常反應,即可去除繃帶,進行正常訓練。
預防:重點要放在下肢肌力訓練上。當持久專項訓練出現動作反應遲鈍時,應停止基本部分練習。
2.4.4 肘關節損傷
造成肘關節損傷的因素比較復雜,這也與摔跤運動不規則的技術特點有關,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正確的落地支撐。正確的落地支撐應手掌著地、前臂內旋、肘部屈曲以緩沖強大的沖力,如果落地時前臂外展外旋、肘關節伸直,當強大的外力落在支撐的上肢時,就會導致韌帶損傷、關節扭傷甚至骨折或關節后脫位。另外,某些犯規動作,如兩人對抗搶把,當對方手臂插入腋下時,用反關節解脫以及夾雙臂過胸,不是夾在對方上臂而是夾在前臂等,都可導致肘部損傷。鑒于此,應不斷糾正訓練過程中的錯誤動作,并加強肘關節屈伸的力量,以增加肘關節的穩定性來減少損傷。
2.4.5 摔跤耳的發生率較高
像摔跤這樣對抗性強的重競技項目,運動員的耳朵軟骨會經常受傷,由于要進行貼身的搏斗,跤手們發力時經常要用頭抵住對方,而對方掙扎,耳朵自然會受到揉搓撞擊。起初可能是折斷破損,等不到把傷養好便又投入訓練,軟骨便出現增生。練習時間短一些的小隊員,軟骨增生較輕,耳朵僅僅是腫脹,還基本可以看出原來的輪廓。時間長一些,耳朵軟骨一再受損增生,耳朵的輪廓就會漸漸消失,腫脹得像菜花一般,這被定義為“摔跤耳”。摔跤耳發主要是因為實戰中做抱腿、夾頸背、圈頭等技術動作時,對耳廓過度揉搓造成的。
通過對我國2005——2008年參加中華全國體育基金會傷殘互助保險并獲理賠的1010名摔跤運動員運動損傷的發生部位、損傷類型及發生比例進行統計分析,探討預防或減少創傷的措施。
方法:采用文獻資料法和數理統計法。
結果:損傷好發部位依次是:耳部(30.59%)、膝關節(24.39%)、腰部(13.20%)、肘關節(5.42%)、頸部(4.46%)、肩關節(3.58%)和踝關節
(2.01%)。損傷多發類型依次是:耳廓損傷(發生率29.90%)、半月板損傷(10.40%)、骨折(9.88%)、椎間盤突出癥(9.10%)、韌帶損傷(7.80%)、關節扭傷(7.63%)和脫位(4.16%)。
結論:加強醫務監督和易傷部位的運動防護,提高專項訓練技術水平,重視核心力量、易傷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和本體感覺的訓練能有效地預防摔跤運動損傷的發生,減少損傷的復發率和有利于損傷的康褒。摔跤是強對抗性體育項目,專項技術性強,對身體素質要求高。對摔跤運動員損傷的發生部位、類型以及發生率進行調查分析,一方面,有助于教練員和運動員了解摔跤訓練中損傷的易傷部位,有針對性地加強易傷關節的周圍肌肉力量和平衡協調性訓練;另一方面,有利于隊醫及運動防護師掌握摔跤訓練中運動損傷的發病規律,實現有效的預防和保護,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
建議:耳部、膝關節、腰部、肘、頸部及肩關節是摔跤項目常見的運動損傷好發部位;耳廓損傷、半月板損傷、骨折、椎間盤突出、關節扭傷、韌帶損傷和脫位是摔跤項目常見的運動損傷類型。建議加強醫務監督和易傷部位的運動防護,提高專項訓練技術水平,重視核心力量、易傷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和本體感覺的訓練能有效地預防摔跤運動損傷的發生,減少損傷的復發率和利于損傷的康復。
本文以通過對摔跤運動員損傷與康復的系統介紹,使大家對摔跤運動員損傷與康復有更深刻的印象和認識。使得更多的摔跤運動員知道該怎樣預防傷病,在受傷后及時報告傷情,積極配合治療,以消除傷病對運動員身體和心理上的影響,以便更好地投入到訓練和比賽當中,取得最優異的成績。
[1]張豪杰.當代國際式摔跤教程[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10.
[2]張篤超,李湘奇.運動損傷康復學.人民軍醫出版社.
[3]陳家貴,李霞,黃仁楚.《體育科技》,201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