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丑歲暮,余休致在家,正忙于《黑龍江通鑒》編纂及統稿工作。忽然接到卜奎地方志辦主任王奎先生電話,言道他正在閱讀余之《長鋏文叢》,其中尤對《詩詞聯語》一卷引起共鳴,并邀余方便時卜奎一晤。余感慨系之,遂成七律一首相贈,以短信發給王奎主任。
詩云:“千里龍沙連碧空,濱江臘月沐春風。電波穿透心扉暖,丹鶴飛來冰雪融。一點靈犀緣史志,滿腔熱血涌《文叢》。休言退隱無新友,未見猶如相見中。”
嗣后王奎先生則填以《江城子·讀柳成棟兄詩集》相贈。詞云:“讀君大作味綿長。入微茫,韻牽腸。不曉相曾,但已識劉郎。宋韻唐風騷客手,彈璞玉,弄宮商。一腔浩氣寄文章。探鉤沉,論隋唐。幾度芬芳,染墨遍龍江。歸去長鋏鳴劍處,閑飲里,品詩香。”余遂將該詞記入日記之中,而拙詩則一直保存于王奎先生的手機里。詩詞情誼由此誕生,但卻一直未有相見之機會。
壬辰仲秋,時隔兩年,余因公赴卜奎,得以與王奎先生相見。先生于嫩江之濱、紅星漁村置酒宴余,頗有相見恨晚、一見如故之感覺。對此,余又曾賦詩相贈,對王奎先生盛情表示感謝。詩云:“電話相通整二年,龍沙謀面有前緣。贈詩猶在手機里,把酒終來嫩水邊。北大倉中豪情涌,《臨江仙》內雅音傳。中秋八月金風起,史志新朋對影圓。”
此番相見,雖交談甚歡,但因職業之關系,所談多為修志之事,王奎先生滿腹詩才并未曾顯露。今春,先生欲將其詩詞結集出版,將《圭夫齋詩稿》(以下簡稱《詩稿》)傳來,征詢意見。接到《詩稿》,捧讀一過,只覺蒼涼沉郁、冷峻高古之氣息撲面而來,珠璣滿卷,清詞麗句,使我不禁大吃一驚。王奎先生竟有如此之詩才,簡直出乎意料,令我敬佩不已。
《詩稿》共分四卷,卷一為格律詩,卷二為古風,卷三為詞,卷四為曲。可以說是詩、詞、曲兼備,律絕、古風一應俱全。
《詩稿》是作者心靈之路的真實反應。王奎先生少壯入仕,辛勤工作,凡三十載。案牘勞形,濡墨揮毫,近萬馀日。其中躋身清流者又有十馀春秋,盡觀世事幻化如戲。可以說對宦海沉浮、官場險惡之情形,感慨頗深。正如其《杜鵑血》注釋所云:“二十馀年拼搏,仕途征痕累累卻七品小吏夙志無成。思之謬哉!我輩循守綱倫竟與俗世如此格格不入也。”
古人云“詩言志”,《毛詩序》云“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更是心聲之所流露也。明宋濂《林伯恭詩集序》“詩,心之聲也”。清初著名詩論家葉燮更認為詩歌是作者內心發出的聲音,表達內心的情和意。他在《原詩》中說道:“詩是心聲,不可違心而出,亦不能違心而出。”為此,《詩稿》中有相當的篇幅是作者心聲真實流露的詠懷之作。如“不屑權臣臨媚語,只儀同道慰相知”;“慣向青天持傲骨,不從低媚買風流。”;“歲寒不肯將軍令,骨鯁何求舊日封”;“不寄竹青鴻影瘦,但臨污淖劍痕香”;“把酒樽前豪韻在,伏閤宦下厭心生”;“兼懷無垢聽塵語,騷壘有容厭去存”等等。特別是借讀李白《蜀道難》而寫的《悲歌行》更可以看出詩人的風骨與自尊:“古今官場形畢現,欲逢左右刃無鋒。一身傲骨難屈己,催眉折腰死不從!天生我才寧無用,金諛買爵萬不能。官身無意權作戲,留得自尊潤心靈。”一個不為五斗米折腰、不向權勢諂媚、不向世俗低頭,錚錚鐵骨、一身浩氣、兩袖清風的“七品小吏”形象躍然紙上。
詩言志,詩亦傳情。即所謂“作詩欲以言情耳”。(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詩序》)這是詩詞歌舞形成發生的遞進規律,但無論感嘆、歌詠、舞蹈,都必須是詩情發自于內心,即有了真情實感,才能形成動人的詩的語言。也就是說詩詞因情而發才能感人。如果說,王奎先生因宦海沉浮卅載,誤入清流十年,詩作中冷寞悲郁、懷才無寄之情感的律詩及小令、慢詞占了不少篇幅,那么酣暢淋漓如行云流水般的幾首古風,更能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使人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其中《大境歌》可以說是一掃滿腹沉悶、一腔憤懣。
“君不見亙古長河瞬息過,蕓蕓眾生復猶來。天下熙攘皆利往,賢良薄厚為名裁。人生立命近百年,百年轉瞬臨眼前。蓬萊三山隱海間,見誰得道變真仙,皇家疆土闊千里,帝臥只得三尺寬。世上珍饈無窮盡,尊卑亦為日三餐。萬牲萬物日同撫,月伴人間眾生眠。春風楊柳潤人寰,嚴冬天下皆涼寒。須知百年彈指去,轉瞬撒手謝塵凡。神思泊渺尋高界,誰人攜得名利來。求得大境天地闊,淡泊盡意享安然。”
這一段描寫,可以說是王奎先生自己已經徹悟,其與《紅樓夢》中的《好了歌》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又勝之。
再請看《酹天言》:
“修就一生士林血,筑得直脊未輕彎。天成傲骨何輔曲,稟賦難容宦海間。無意曲逢求身進,不持夙節逐波瀾。君不見千朝百代直臣死,我輩小吏何道哉仕途廿載夢方醒,身居冷落志彌堅。甘居枝上抱香老,荏苒清堂自高然。只嘆此生難為民謀福,不得奉施高略解民懸。常思身邊春秋事,曉理百姓苦與酸。天高地曠無知處,萬般無奈掩心甘。安得天闕漸意暖,求得福址遍人寰。”
中國社會是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度。千百年來讀書人講求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通讀《詩稿》可以明顯感到,王奎先生作為五十年代生人深受傳統影響,將人生建功立業之價值取向寄于崇尚先賢,胸懷社稷。也正因如此,先生詩作中很多寄托心聲的詩句,都體現了詩人心系百姓,情系家國,關注社稷安危的高尚情懷。
《詩稿》是作者行走之路的行程記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中國文人,特別是詩人創作出好的詩詞作品的必經之路,王奎依然也。首先是讀書。讀書必須讀詩,讀詩使人靈透。讀杜工部詩,“自是佳文多韻處,憂懷問盡是花香”;讀李后主詞,“傷怯不敢翻后主,恐應垂淚對枯腸”;讀稼軒詞,“百歲始覺虛事淺,半生久恨負名深”。讀書亦須讀人。讀諸葛亮,“一搖羽扇謀天下,二表出師瘁廟堂”;讀吳三桂,“將軍徒令千秋恥,只為花嗔一點愁”等等,各有感悟,各有高論。讀書更須讀史。讀史可以使人明智,“梳前理后何須怒,明月清風慰我心”;讀《聊齋》亦如讀史,“蒲公妙筆戲天下,仙鬼卓然品自高”;讀《出師表》更是讀史,“茅廬三顧平生事,盡瘁一生漢業功”。
這里要指出的是,讀史對于作詩更可以增加知識修養,易于使事用典。《詩稿》中自作《陋室銘》云:“輔曲棄直枉作人,持明屈暗苦為臣。曲生何樂失寬顏,明死縱悲亦慰心。”詩中“直不輔曲,明不規暗”的典故便出自《國語·晉語八》,而“曲生何樂,直死何悲”之典故則出自韓愈《祭穆員外文》。可見作者精于讀書,善于用典。《詩稿》中用典之處很多,如“楓林不作秋聲晚,總倚紅霞照暮煙”中的“秋聲晚”就是從唐朝詩人錢起“秋風過楚山,山靜秋聲晚”得來而不見痕跡,正如明人安磐《頤山詩話》所云:用事“渾然不覺乃為高品也”。這正是杜甫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一個道理。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名山大川留下了王奎先生的足跡。登名山,覽名勝,足之所至,目之所及,佳作層出不窮。“秋晚登高處,漫山楓葉紅。疏枝夕照淺,古殿暮初濃。”北京香山的晚秋,層林盡染,滿山飄紅,疏枝斜照,古殿暮色漸濃,蕭疏淡雅,境深意遠的五言絕句,自然流淌于筆下。登峨嵋山,映入眼簾的是“霞霧悠悠懸玉頂,云濤靄靄繞金禪”;抵達金頂,隨著朝陽晨霧襲來的是“峨嵋金頂浮秋韻,光相佛邊渡紫煙。”
黃山,乃三山五岳中之奇峰也,是詩人先后兩次登臨之地。可以說是晨暉夕照、云霧雪雨,各得其妙。“夕陽古剎染流霞,遍嶺杜鵑紅霧斜。北海坐觀懸瀑壁,南峰佇望吐奇葩。巒崖青黛倏猿影。星月銀白渡晚鴉。仙境塵間夢幻里,悠然深谷有人家。”晚霞流紫,杜鵑吐丹,觀濤聽瀑,猿嘯鴉鳴,一幅黃山夕照圖躍然紙上,懸掛眼前。而黃山登臨之后,又于慈光寺中品茗談禪,觀景吟詩,拾得妙句。“蕉柳風搖珠盡落,芍棠雨潤蕊方紅。燕幽斜剪金檐下,山遠浮痕碧水中。”寺中之景,山中之情,交相輝映。情濃境幽,動靜結合。黃山的美景,難以觀盡,夜宿云谷山莊,晨起之后又于云谷寺品茗談禪。“一行白鷺幽林落,幾點梅紅淡雨殘。有度清風疏惑處,無痕甘露潤心田。高師呼我亭中坐,谷雨濃烹伴韻談。”禪茶、禪境、禪詩、禪意交融在一起,令人流連忘返。
涉江游湖,先生也留下了不少佳作。船過瞿塘峽,見到的是“千嶂峰巒天地間,一舟浮曳巨波銜。彌川碧霧驚鴻落,潑壁瓊珠冷袖寒。”;游七星巖,泛舟七星檀湖,感覺的是“廊曲臨橋夕照里,扁舟扶榭碧波間。天光一色悠然處,討作三分歲月閑。”至若秦淮河夜坐,九曲溪乘筏,三峽觀景,都江堰思懷,以及晉祠謁古,大觀樓賞聯,江南貢院憶舊,武侯祠覽勝,岳王廟祭拜,草堂賞梅,黃鶴樓、岳陽樓登高,西湖尋芳,都寫下了感情濃郁不甚枚舉的山水詩篇。
《詩稿》又是王奎先生與詩朋文友結交友誼的具體見證。王奎先生是性情中人。其中所交之友中一見如故者有之,相見恨晚者有之,交后成莫逆者亦有之。舊友重逢,知己新交,品茗談禪,飲酒賦詩,敞開心懷,促膝談心,皆有佳作。上個世紀80年代,正是“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時候,與摯友同登北京香山,寫下了“香山盟愿杜鵑血,燕嶺題詩紅葉情”的著名詩句。而心氣相投之友常聚于居所把盞品茶,海闊天空,談天說地,則寫下了“斗室檀香卷繡簾,酒酣韻友煮茗談……君儀淡水人生遇,自有賡飏聚眾賢”的佳篇,品出了人情世故、是非清濁,君子之交淡如水。茶與詩,茶與禪、詩境與茶韻相互交映。詩友相聚,“樓臺盡意三杯酒,玉案臨詩半盞茗……但聞故友相邀在,流水桃花誦韻聲。”這里以“桃花流水”比喻詩友的深情,詩友的真情厚誼全在融于金杯玉盞之中。
王奎先生喜于交友,重于交友,善于交友,且相儀之友情深意篤。交友是應該講究原則的。孔子認為“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其中友直,就是不邪曲、沒有私心、正直耿直;友諒,則是守信用、誠實不欺騙;友多聞,是指學問廣博,見識豐富,生活閱歷淵博的朋友。《詩稿》中可以看到,王奎先生交友“三不交:“無德之人不交;無信之人不交;無義之人不交。”先生在其《交友銘》中寫到:“媚態威姿非座客,仁德道義奉尊賓。平生不屑佞奸是,只慕書香佩劍人。”就是說諂媚、奴顏卑膝者不交,不守信用、心術卑譎者不交,好耍威風、不講仁義道德者不交。而結交就要交誠實守信、講求道德、學識淵博者。
“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恰恰說明了交講求道德、學識淵博朋友的重要性。“得好友來如對月,有奇書讀勝觀花”更說明了交友、讀書,可以給人帶來愉悅和意外收獲。先生十分注重與朋友的交往,因為這樣可以開闊視野,相互砌磋,更可以采長補短,彌補自己知識的不足。“但緣詣客書知少,輕賦心弦對月彈。這便是交友的收獲。
《詩稿》中幾首送友人西行的詩詞,感人至深。“渭水灞橋扶玉柳,灘頭函谷看胡麻。京腔古韻秦風曲,書跡龍蛇戈壁沙。我欲羌笛和朔月,漫川煙碧染夕霞。”從詩中我們讀到了渭水河邊,灞陵橋下,玉柳扶疏,羌笛縈耳;讀到了函谷關上,大漠深處,朔月斜掛,胡麻遍地。這一個個具象鮮明的西北風物,伴隨秦風古韻一起飄來,形成了一幅地域特色濃郁的《友邀西行筆會題詩圖》,足見友情至真。另一友人西行,則以詞相贈:“燕嶺餞行云漸顯。西眺陽關,知曉山高遠。……千里君行情寄短,孤鴻長隱夕天晚。”依依不舍之情溢于字里行間,頗有唐宋詞人意蘊。
最令人動容的《燭影搖紅·芳草天涯》一詞:
芳草天涯,瀟瀟霧雨寒江畔。相逢非易嘆別難,京冀湘人院。嘆爾萍蹤聚散,幾何時,眉疏黛淺。怎須知我,未棄相知,平沙落雁。燭影搖紅,問君此去歸何岸。殘紅仍作舊嬋娟?終了無憑斷。人世多言緒亂,夢無痕,何如莫見。笛聲凄切,酒潤書箋,依依離散。
從該詞作者注釋得知這是在北京臨郊一個湖南風味餐廳,送別年及天命仍舊獨身不婚的朋友的詞作,可以看出這是寫給舊時相知女友的。人聚散無常,華顏漸老,但卻未能忘卻舊時相知。長亭握別,笛聲凄切,離愁別緒,一起涌上心頭。夢里無痕,何時相見,難以得知。依依惜別之情,溢于字里行間。讀之幾欲凄然淚下。
友情深厚與否,表現出對亡友的懷念。西安友人逝去,先生悲痛馀以詩悼之。“昨日披緘詩友去,陽關三月寄悲聲。清懷正壯忽卸甲,渭水長流問去程。未助心高一世苦,難承素愿半生清,知君傲骨多遺恨,淚韻高吟送友行。”悼亡詩哀而不怨,悲而不傷,足見友情之深。
《詩稿》亦是家鄉美景寫真圖集。“卜奎建城,龍沙永戍,三百年都會遂成北疆重鎮;江橋抗戰,嫩水高歌,六十載不忘西滿英靈。”這是1991年齊齊哈爾建城300周年,江橋抗戰60周年我寫的一副對聯,同時也正說明了齊齊哈爾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霜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對于家鄉的熱愛之情,是每個人最易流露最難以忘懷的感情;對于家鄉美景的贊譽也是每位詩人必須反映和描繪的重要題材。龍沙公園,望江樓臺,勞動湖畔,黃沙灘頭,明月島上,督軍府中,扎龍濕地,老友舊屋,王奎先生筆下都留下了很多有特色的詩篇。扎龍鶴鄉的“霜雁尋高離碧水,丹紅野渡戲寒塘”;勞動湖畔的“繞堤青蒲煙波翠,隔岸花香柳色新”;黃沙灘頭的“半島臨臺孤影處,長河橫碧寂灘頭”;督軍府中“惟是泥巢廊下,疏影處,雨燕斜檐。”特別是《題故園黃昏》一詩“柳綠桃紅石徑橫,尋芳夕下晚霞明。平湖映柳初弦月,半島歸巢晚鵲聲。深寺檐高昂獸角,淺塘荷底隱蛙鳴。邊關仲夏黃昏色,難忘故鄉不了情。”寫出了龍沙公園盛夏之際的黃昏美景,有動有靜,情景交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確實令人讀之入景,難以忘懷。
另外,寄居友人田舍老屋的兩首律詩寫的也頗為地道。
地潤百草浮紫煙,春暉盡染古屋邊。
鶴鋤一柄修桑蔌,琴曲三疊品玉弦。
夜雁佐酒扶韻去,晨霞銜夢洗足還。
藤涼柳下烹香碧,寬衿搖蒲見南山。
——《古墅閑吟》
夕雨盈檐臨日曉,眉籠輕掛柳珠搖。
霞光半壁疏槐葉,紫影一雙剪草巢。
韭綠東畦隔遠陌,芹黃北畝掩彎橋。
塘前稼舍煙初起,崖畔青溪霧漸消。
——《稼院夏曉》
兩首詩清新談雅,悠然自得,田園風光,歷歷在目,讀之令人神往。
縱觀《詩稿》詩詞作品多以情勝人,以情感人,以情動人,深得一切景語皆情語之三昧。詠懷之詩如“難為斗米折青戟,豈受半金負素名”;“一行白鷺霜林落,幾點梅紅淡雨殘”;“長虬瘦骨凌寒處,冷蕊華蓉映雪時”等等,頗有老杜遺風。而有些則意境深邃高遠,語言凄美典雅,對仗工穩的律句,如“風生袖底露痕冷,月照江心桅影長”;“初冠皎月青絲去,晚歲殘陽白發收”;“冷露流痕燭漸淺,暖衾銜玉夢初深”等等,又頗有玉溪生風韻。
《詩稿》詞占一卷,170馀首,數量不小,質量很高。從中可以看出,王奎先生深得填詞之法,亦深深領悟“詞別為一體”的特點,以及填詞須注重意境的重要原則。另外,作者亦注意在填詞過程中注重自鑄新詞。“一抹秋霜起。倚軒窗,枯荷殘臥,鷺痕悄舉。西榻閑讀辛公句,潤了悲心無語。”便是典型的代表之一。詞中代表作品小令如《南歌子·剪雕欄》《蝶戀花·西送故友》《鷓鴣天·西安舊事》《卜算子·芳心賦》(七首)等,清新明快,含蓄宛麗,頗有晏殊遺風。王奎先生與我交談曾道:最欣賞柳永慢詞的婉約和柔美。從《詩稿》諸多長調之詞,可以看出他深受柳永影響。
玉榭詞壇高韻,青樓柳巷潑書。紅牙歌板盡享孤,填取婉約無數。塵世長吟未已,滄桑舊恨難疏。平生風韻寫狂夫,遍寄井臺歌處。
——《西江月·念柳永》
這首《西江月》是王奎先生學習柳詞的真實記錄。《詩稿》中如《水調歌頭·閑步湖雨》《水調歌頭·儂可知我舊時情》《水調歌頭·扶籟望譙門》《雨霖鈴·尺素誰系》《燭影搖紅·青衫誰惹舊初憐》《轉調滿庭芳·冷月青嵐》《八聲甘州·落照蒼煙》等等,每每皆可看出先生繼承柳永詞的風格和特點。
柳永詞最重要的貢獻是成熟地運用了長調詞適于鋪敘、層次豐富、變化多端的特點,為后人在詞中融抒情、敘事、說理、寫景于一體,容納更復雜的內涵,開拓了新路。《詩稿》中長調占了大多數,特別注重起承轉合和景物的描寫與鋪陳。有些詞含蓄婉約,深沉細膩;有些詞,凄清悲壯,雄渾豪放,然均意境深遠,耐人品讀。試看先生的兩首慢詞:
盈年塵憶,紅箋詞曲,尺素誰系。遙知舊歲痕淺,簾臺下柳香疏凝碧。從此衷腸一曲,暮深每彈去。問歲月馀恨牽思,暮靄猶堪作花季。西窗偶付傷情句,便驚秋,冷落思無力。寒涼覓恨何處,心底事,誰堪傳意。怎度經年,恨是心香未剪初寄。露乍起,添角青霜,把酒夕陽里。
——《雨霖鈴·尺素誰系》
風雨臨閣路。挽塵緣橫鞭無渡,旄頭多絀。誰算圣賢寒窗事,扶手中流砥柱。問柄本長河如故。宦海孤舟煙雨渡,是從來險處愚忠誤。相遇到,此生付。紅塵夢斷悲無訴。那時節分合天下,乾綱無助。未領經年塵心去,萬里江山誰顧?時未到蒼天何恕!慣見書生傷懷淚,又何須空把不甘吐。歸去也,種桑蔌。
——《賀新郎·孤舟煙雨》
“露乍起,添角青霜,把酒夕陽里。”夕陽下,孤舟煙雨,書生傷懷,我們可以一同重溫柳詞,品味先生的匠心詞作。
寫到這里,篇幅已經很長,然意猶未盡。作為好朋友,我由衷地為《圭夫齋詩稿》付梓在即感到高興。也真心希望王奎先生筆耕不輟,有更多更好的詩詞作品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