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金生
[摘 要]民國時期江南農村金融的現代轉型,指民國時期江南農村傳統金融向現代金融的轉變,傳統農村金融與現代農村金融相互依托發展。江南農村金融的轉型對江南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由政府主導的農村金融的現代轉型總體上是不成功的。
[關鍵詞]江南;農村金融;現代轉型
民國時期江南農村金融的現代轉型,指民國時期江南農村傳統金融向現代金融的轉變,一方面是農村傳統借貸關系向現代借貸關系的轉變,另一方面是傳統農村金融組織向現代金融組織的轉變。
一、傳統農村金融的衰落和延續
江南農村傳統金融包括傳統高利貸借貸關系以及典當、錢莊、合會等傳統金融組織。民國時期,由于現代農村金融的興起,傳統農村金融逐漸走向衰落,但仍然在江南農村農民借貸中占有一定地位。
高利貸,是農村傳統借貸關系中的最基本的層次,在江南農村主要有貨幣借貸、實物借貸等形式,是江南農村農民主要的借款來源。借錢還錢是高利貸中最常見的形式,通常是利上加利。貨幣借貸的利率可分為年利、月息、日息等種。年利一般為三分或五分,月息多為一分半至二分左右,最高亦有達五分的。日息不多,常熟稱之為“放過洋”,俗稱“押頭鳥”、“九頭鳥”、“過鷹洋”。嘉定叫“日折利”,每日加息最高為10—15%,一般為5%,最低為l%,十天為期。無錫有一種“印子錢”,每日付息,到期還本(一個月或半個月為期)。江南農村還有一種“大頭利”,俗稱“大加一”或“大頭債”、“雞叫錢”,一般定半個月或十天后加倍付息。[1]地主、富農、商人構成江南農村放貸的主體,借債的主體主要是貧農和雇農,高利貸是江南農村農民借貸和資金來源的主要方式,不可避免的有剝削性、破壞性、殘酷性、復雜性、殖民性等消極因素。
江南農村傳統金融組織主要有典當、錢莊和合會。民國以后,錢莊、典當的逐漸衰落。據民國22年《中國實業志》載,當時蘇州錢莊多達30家,錢莊家數之多,冠于全省,后因長江水災、銀行分支機構設立等原因,蘇州錢莊業日趨衰退,至抗戰前,蘇州錢莊僅存7家。[2]無錫在民國19年(1930年)有錢莊25家,民國21年(1932年)有錢莊18家,資本122萬元,民國23年(1934年)“廢兩改元”后,無錫錢莊僅存12家,至民國26家(1937年),無錫僅存德豐、永恒豐、福裕等7家錢莊,靠辦匯兌維持經營。[3]由此可以看出,在江南地區錢莊衰退的大體趨勢。典當的發展也比以前更為困難,典當也日趨衰落。1930年浙江全省尚有典當319家,到1932年只有151家。[4]浙江嘉興,民國初年,有典當60余家,民國21年后,全區典當倒閉甚多,只剩29家,大多勉強維持,至抗戰發生,全部停業。[5]在江蘇蘇州,民國20年(1931年),水災嚴重,蘇州農村瀕臨絕境,當多贖少,資本日耗,因之虧蝕累累,至25年典當僅余39家。[6]
合會是我國農村民間合作金融組織,在江南農村十分普遍。合會組織的一般原則是由某一急需錢之人召集若干親友建會,發起人則為會首,參加親友則為會腳,每人出資若干,并規定按一定時期集會,首期通常歸會首所得,以后各期可接一定規則分別由各個會腳得會,并依據得會先后次序的不同,而繳納金額不等的會金。一般來說,先得會者繳納較后得會者為多,多出者意為還本付息,實質為整借零還,后得會者為零存整取,所得為本利并收。費孝通先生稱這種組織為“集體儲蓄和借貸的機構”。[7]江南地區合會的數量,據實業部中央農業實驗所編《農情報告》記載,1934年,全國每縣平均僅2.21個合會,而江蘇省每縣有6.09個,浙江省有3.35個,江浙兩省有合會440個,占全國的19%,這說明在江南地區農民加入合會的比例是相當高的。[8]江南地區合會改善了農村金融流通狀況,也減輕了高利貸的剝削,因此有其存在的價值。
二、現代農村金融的建立與發展
江南農村現代金融包括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和農業倉庫等現代金融組織在江南農村的農貸活動。
銀行是現代金融組織,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江南設立的最早的兼營農業金融的銀行是1922年月成立于吳江震澤鎮的江豐銀行,資本總額20萬元,農業放款業務主要有農產抵押放款、動產抵押放款、不動產抵押放款三種。[9]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根據其推行農業政策的需要,專設農業銀行,至1934年,全國共有20家農業銀行,其中江蘇4家,浙江9家,江浙占全國總數的65%。[10]在江南地區,新式的農民銀行,主要是江蘇省農民銀行和浙江省農民銀行、縣地方銀行和農民借貸所。除此之外,全國性農業金融機關中國農民銀行,國家性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央信托局、郵政儲蓄匯業局,商業性銀行中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金城銀行等也在江南農村兼營農貸業務,其中以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最為典型。1934年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放款的信用合作社共21縣98社,其中江蘇為最多,15縣60社,浙江5縣7社,江浙共67社,占總數的68.4%,此外在江浙還有10縣15社正準備予以放款。[11]
農村信用社合作社是農民直接參加的基層金融組織,是銀行等機構為農村提供資金的紐帶和中間環節。在南京國民政府和銀行界的推動下,江南地區的合作事業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江浙兩省建立的合作社中,以信用合作社居多。江蘇在1928年共有合作社309所,其中信用合作社280所,占90.6%,1929年共有合作社528所,信用合作社就有481所,占91.1%,同時期的浙江也與此相似,1929年信用合作社占總數的94.3%。[12]1934年江浙滬寧共有合作社4831社,其中信用合作社就有2927社,占60.6%,[13]1935年江浙滬寧共有合作社6222社,其中信用合作社有2708社,占43.5%。[14]新式農業倉庫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重在保管農產品,并舉辦儲押業務,發行農業債券,調劑農業生產資金。1929年春,江蘇省農民銀行開始經營農業倉庫,至1934年底,江蘇省辦理的農業倉庫共282所,遍布全省47縣,浙江省有57所,分布于浙江省20縣,兩省共有339所,占全國578所的58.7%,可見在江南地區,農業倉庫是很發達的。[15]
現代農村金融在緩解江南農村金融危機,促進江南農村經濟復蘇方面的確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單獨靠銀行把現金流入農村,我們的結論是不能復興農村的”,“要復興中國農村,銀行界固然為一個重要的角色,但尤須政治早日澄清,是緩解農村恐慌的根本原因。”[16]
三、江南農村金融現代轉型的評價
民國時期江南農村金融的發展過程,就是傳統農村金融向現代農村金融的轉型過程。現代農村金融的建立與發展,是江南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近代江南農村經濟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江南農村現代金融組織的建立和現代農業金融業務的開展,必然會改變江南農村的借貸格局,削弱傳統借貸方式在江南農村農民借款來源所占的比重;銀行、信用合作社等現代農村金融組織向江南農村進行的農貸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江南農村金融枯竭,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對江南農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是,這場主要由政府主導的江南農村金融的現代轉型,并未起到應有的作用。在江南農村,傳統農村金融依然占據主導地位。據1934年江蘇浙江農村農戶借貸來源分析,在江南農村傳統金融組織典當業占借貸來源的17.4%,而現代農村金融組織銀行和合作社二者僅占借貸來源11.4%,農民從銀行和合作社的借款遠遠低于從典當獲得的借款。[17]所以說江南農村傳統金融組織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視,在農村借貸中占據主導地位。四十年代江南農村現代金融組織的借貸比例在逐步提升,傳統金融組織的借貸比例有所降低。1947年,江南農村農民借款的23%來自銀行,10%來自合作社,現代農村金融組織占放款機關的比例達33%,傳統金融組織典當僅占7.5%。[18]
另外,在三、四十年代的江南農民的借貸來源中,占主要地位仍是私人借貸。江南農村雖然存在著眾多類型的金融組織,但決定江南農民資金融通的不是農村金融組織,而是由商人、地主、商店所構成的高利貸私人借貸,這種高利貸雖然剝削很重,但仍在江南農村占主導地位。據1934年《農情報告》,銀行、合作社等現代農村金融組織在江南農村放款占11.4%;傳統農村金融組織典當、錢莊,約占貸款的25.6%;但是農民絕大部分的借款來自于私人高利貸,其債主多是地主、富農和商人,約占農民借款來源63.2%。[19]這說明在商品經濟非常發達的江南地區,農村金融組織不管是現代的還是傳統的,在整個金融借貸中的作用都還很薄弱,仍無法占據主導地位。因此,要改造和復興江南農村經濟,除要支持和發展現代金融外,還必須充分認識和發揮傳統金融的功能。
因此,現代農村金融不僅沒有取代傳統農村金融,甚至也沒有動搖傳統農村金融在農村金融中的主導地位,更未能做到江南農村金融的整體的現代化,因此民國時期江南農村金融的轉型總體來說是不成功的。
參考文獻:
[1]蘇州檔案館.蘇南土地改革文獻[Z].1952:536.
[2]蘇州市志編纂委員會.蘇州市志[M]第二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998.
[3]無錫市金融志編纂委員會.無錫市金融志[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46.
[4]陳國強.浙江金融史[M].中國金融出版社,1993:287-288.
[5]單麗蓉.嘉興金融志[M].中國金融出版社,1996:12.
[6]蘇州市志編纂委員會.蘇州市志[M]第二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993.
[7]費孝通.江村經濟[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6:188.
[8]實業部中央農業實驗所農業經濟科.農情報告[R],1934.
[9]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編.中國農業金融概要[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151,186-187.
[10]千家駒.中國農村經濟論文集[C].北京:中華書局,1936:182-184.
[11]范苑聲.努力國民經濟建設聲中的農村合作事業[J].中國經濟,1935,(8).
[12]侯哲庵.農村合作運動[M].上海:黎明書局,1931:119.
[13]秦孝儀.革命文獻:第85輯[G].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377.
[14]秦孝儀.革命文獻:第84輯[G].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38-39.
[15]林和成.中國農業金融[M].北京:中華書局,1936:385-386,210-214.
[16]吳承禧.銀行界與中國農村[J].申報月刊.1934,(7).
[17]實業部中央農業實驗所.農情報告[R].1934,(11).
[18]中華年鑒社編.中華年鑒[M].中華年鑒社,1948:1258.
[19]實業部中央農業實驗所.農情報告[R].19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