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播州楊氏土司軍隊建置概論

2014-12-12 00:17:12陳旭
黑龍江史志 2014年22期

[摘 要]播州楊氏土司所轄軍隊用兵頗具西南地區特色,本文就其建置中的稱號、數量、裝備、指揮等方面作了探析,以明了其概況。

[關鍵詞]播州;遵義;土司;土兵

2013年3月5日,遵義市海龍囤土司遺址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將在2015年進入表決階段,它被預計為貴州最接近世界文化遺產的土司城堡。加快開展海龍屯價值研究工作,探索播州土司史,也成為了歷史研究者的重要任務。雖然播州楊氏土司軍隊頗具特色,但過去全面探討其建置者較少,本文試就播州土兵的稱號、戰力、數量和指揮等方面作一些拋磚引玉的探析。

一、播州土兵的稱號

播州楊氏土司軍隊自唐至明的兵制狀況,現存史料的記載分布不均。時代愈前,可考者愈少。時代愈后,可考者愈多(1)。唐時播州之地的土司軍隊名號已難知,在宋有“湼手軍”之名,在元有“手號軍人”之稱,其特點相同,即在手上刺字。道光《遵義府志》說:“播兵在宋亦健軍也!惜史逸其制。其軍名有所謂湼手號者,見《元史》”。作者引《宋史·兵志》言:“慶歷二年(1042),種世衡奏募番兵五千,湼右手虎口為忠、勇字,此其比也”。作者又引《元史·世祖本紀》所記:“至元三十年(1293)五月癸亥,有思、播等處之亡宋湼手軍”。又引《元史·兵志》所記:“至元三十年(1293)五月,命思、播、黃平、鎮遠拘制亡宋避役手號軍人,以增鎮守”。可見,“湼手軍”、“手號軍人”即是在右手虎口刻刺上“忠”、“勇”等字,并染為黑色。“忠”、“勇”二字為單刻一字或連刻“忠勇”二字,皆有可能。

播州土司楊氏第十七任為楊漢英,史載:“(大德)六年(1302),閩婦蛇節宋隆濟叛,詔合湖廣、四川二省兵征之,命漢英以民兵從”。則在元代,播州之兵也有“民兵”之稱(2)。

到了明代,播州土兵在右手虎口上刻字的傳統,也許還保留了下來。當萬歷年間末代播州土司楊應龍造反之時,其播州土兵也還被總督李化龍稱為“民兵”(3)。時楊應龍又把自己所統之多招苗族為主力的土兵中之精壯者,名為“老虎兵”或“老虎軍”或“硬手”。《平播全書》載:“楊酋統馬步四萬,名為老虎兵,二路包圍關隘”(4)。又載:“時報黔兵于烏江河渡失利,賊中奸細倡言:‘楊應龍親統老虎軍十萬,專力攻楚。一時將領莫不疑懼,以退守為請”(5)。這些記載中的“老虎兵”或“老虎軍”即楊應龍所轄之精銳土兵部隊。楊應龍家族是當地的少數民族仡佬族,漢化程度高。但為了增強反叛實力,更是大量“招苗”,多用苗兵以壯大力量。自然崇拜為苗族主要的信仰之一,其中有老虎鬼的說法。故楊應龍將自己多苗族成分的軍隊自稱“老虎兵”或“老虎軍”,是可以理解的。《平播全書》還載:“(楊應龍)取諸苗健者,謂之‘硬手,劫殷戶以養之”。又記:“(楊應龍)招引紅腳、黑腳生苗居之,設為四牌、七牌,統制諸所,名為‘硬手。用以戰勝攻取,所向無前”(6)。故楊應龍統屬下之苗族軍隊又稱“硬手”。

二、播州土兵的數量

《遵義府志》引《史記》言:“夜郎精兵可得十萬”。該書又引《唐書·南蠻傳》所載,楊端占據播州之前,“首領姓謝氏,至龍羽有兵三萬。武德三年遣使者朝,以其地為牂州,拜龍羽刺史,封夜郎郡公”(7)。兩相比較,則播州之地可出兵約三萬至十萬人。夜郎乃播州之古地,不過“夜郎精兵可得十萬”之說,長期未得重現于播州土司的歷史活動中,直到末任土司楊應龍方曾曇花一現。

楊氏自唐末楊端統治播州開始,軍事實力并不強大。據說楊氏居播十三傳,至宋代之楊粲始大。他對外平鄰境之敵,攻擊“閩酋偉桂”,“聲罪致討,敗其眾于滇池,斬首數千級,辟地七百里,獲羊牛鎧仗各千計”。又對內平定族內之亂,史載:“煥違盟抄掠界上,粲遣兵誅之。歸煥所掠地,賦于珍州下楊平,邊患遂熄”。故播州土司領地及兵力之盛當從楊粲的統治時算起,之前十二任土司擁有的軍事實力還太有限,其土兵的數量有限,難見有用兵過萬數的史料記載。播州第十三任土司楊粲的征伐“武功”是如此出色,但其用兵的數量,史料中卻似又缺少詳述之者。

直到下一任土司為楊粲之子楊價之時,方可考其大規模之用兵數量,他所擁有的兵力已經非常雄厚。史載:“端平中(1234~1236),北兵犯蜀,圍青野原。價曰:‘此主憂臣辱時也,其可后乎?乃移檄蜀閫,請自效。制置使趙彥訥以聞,詔許之。馳馬渡劍,帥家世自贍之兵五千戍蜀口。圍解,價功居多”。又載:“嘉熙初(1237~1240),制置使彭大雅鎮渝,檄價赴援。價督萬兵征江南,通蜀聲勢,北兵不敢犯”。則在宋代播州第十四代土司楊價能調動的土兵至少在一萬人以上。由此推之,之前土司楊粲擁有的土兵數量也不會低于此數,楊粲的個人才能為楊氏家族的壯大力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十一任土司為楊鏗。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朱元璋遣使赍敕諭鏗:“比聞爾聽浮言,生疑貳。今大軍南征,多用戰騎,宜率兵二萬、馬三千為先鋒,庶表爾誠”。則到明朝初年,楊鏗竟然已經有能力至少調動土兵兩萬人以上出戰,其中尚有三千更具戰斗力的馬兵(8)。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太祖朱元璋又賞播州有功將卒士,凡二萬三千三百六十一人,鈔一十二萬三千四百四十二貫(9)。可見,播州在明初洪武朝用兵時已能至少調發二萬三千三百六十一人。

到第二十九任土司楊應龍造反對抗明朝時,由于他又新招徠了不少關外的“九股生苗”為兵,所以兵力較播州前代的土司更盛。《史記》所言“夜郎精兵可得十萬”之說,終于被證明并非虛言。約在萬歷二十七八年時(1599-1600),平播的明朝總督李化龍與人討論楊應龍造反時的兵力總數道:“然賊又未必真有二三十萬戰兵也,蓋賊大眾自不下二三十萬,此是通男婦并虜掠之眾言者,未為實數,而精兵則又自有數。今言彼人人皆以一當十,亦未必然也。大抵極富強之國亦不過戰兵十萬,精兵二三萬而已。賊勢大約如此,今我須以十萬精兵視之”(10)。他說:“賊初用兵時不過二三萬,且皆五司七姓五十四里之人。自連年訐構,撫剿無常,賊遂內自驚疑,多方設備,招集九股惡苗給以殺戮五司之土地,賞以搶掠各省之婦女。又擅立三十六統制、三十六巡警、十三親管。各有頭目,各有兵眾。每一人名下多者二三千,少者一二千,總之不下十四五萬。羽翼已成,居然勁敵矣”(11)。他說:“播人恒言:‘關內男女可十萬,成兵者可五六萬,精兵可三四萬。此從來相傳之說,今自開刀以來雖屢有斬獲,然皆關外人,關內人惟與劉總兵一陣。出關者萬三千人,回者多半,則關內實有三萬兵矣。向來處處設守,自是不足。今我兵入關,彼必聚而敵之。若三萬必死之寇,亦自勁敵,何謂弱也?今宜三四路齊入,彼自無能為。若以一路當之,端非勝算”(12)。當劉綎入婁山關后,楊應龍曾傾幾乎全部精兵來戰,時李化龍說:“彼雖報賊數萬,問來人,言實只二三萬,可見賊之精銳止此矣。(13)”此次遭遇戰后不久,他又說:“賊兵原只四五萬,今敗殘之余不過二三萬。彼凡應敵必留一半守囤,此其多寡,居可知矣”(14)。李化龍這些言論涉及到對播州楊應龍調動總兵力的不斷估測,由于是對不同的人說,或有故意夸大的成分,或有故意低估的成分。但據他在平定播州后的《敘功疏》載:“總計八路生擒賊首、賊從一千一百二十四名,斬級二萬二千六百八十七顆,俘獲賊屬五千五百三十九名口,招降播民一十二萬六千二百一十一名口,全活被虜男婦一千六十四名口”(15)。若不計算“被虜男婦一千六十四名口”,則楊應龍造反前可統治和拉攏的在播州各民族男女人口總數不低于155561人。即便男女性別比為1:1,楊應龍所可發動的從軍男子無論老幼,總數不低于77780.5人。再加上很多逃竄未能統計之人,可能會有數萬。再據上節所說:“至安楊雄據,愈益尚武,以千里之地,為兵者三萬人”(16)。那么綜合來看,楊應龍造反時對抗明朝的土兵總數約為李化龍所說的“不過戰兵十萬,精兵二三萬”。雖然楊應龍在其中“選梟勇善戰者七八千人,豢養之,名老虎軍”對抗明朝(17),但由于數量有限和缺少火器,驍勇的播州土兵也終難抗衡指揮有方的明朝總督李化龍所率二十余萬明軍的進剿。

三、播州土兵的裝備

考道光《遵義府志》卷三十一《土官》,僅可略知在楊應龍之前的歷代播州楊氏首領所部用兵時曾使用到的重要利器為“勁弩”,另有刀或斧之類。

播州首領楊氏第八世為楊光震,史載:“瀘南夷羅乞弟叛,瀘遣使乞師。光震督兵行,時閩黨宋大郎與乞弟通遏其歸道。光震與戰連七日不決,遣帳卒王龍間道走播,趣謝都統濟師。謝至武婆山見二酋縱騎橫槊馳騁若指麾其眾,謝以勁弩射其一應弦斃。其一大橨拔力沖陣,謝斫傷其首,殺之,即宋兄弟也。二彝懼而退囚,不能為瀘患”(18)。可見,“勁弩”為播州軍隊重要利器。另外謝都統“斫傷”對手所用之武器,可能是某種刀或斧。

其無文獻可征之播州土兵軍隊,只能以考古資料為最重要的補充。據介紹楊氏墓群的考古資料,可知其中數墓出土的石刻中,有反映播州軍隊的內容。

先看楊粲墓,修建于宋淳佑年間(1241-1252),為楊粲夫婦合葬墓。從墓中可以看到不少宋代播州土兵軍隊的畫像。當時之兵將,穿戴頭盔和衣甲。有人扛長斧,有人執長劍,有人持弓和箭。武人的裝扮和非戰斗人員的形象迥然不同。武人顯得體格魁梧,全副武裝,威猛善戰。其頭盔上少長條狀的裝扮,更緊貼頭部。而且其袖口很窄小,便于戰斗,增加動作的靈活度。而非戰斗人員則體格顯得柔弱,一副文質彬彬狀,袖口更寬大,當為文職人員和服雜役者。

第十五世楊氏首領為楊文,據《楊文神道碑》載:“淳佑壬子(1252),虜酋鐵騎火魯赤寇蜀,嘉定為四川巨鎮,順勢□□帥急調其軍赴援,君選馬步五千,委總管田萬部□從間道攻凌云,播軍周夜殺賊過江。嘉定一城,唯萬山、必勝兩堡最要,專以播軍任責。我軍以強弩射中□青一大酋應弦□□□諸軍相繼,賈勇獲勝,重圍遂解”。另一史料也載此事:“(淳佑)十二年(1252),北兵圍漢嘉,文使總管田萬率兵五千,間道赴之。夜濟嘉江,屯萬山、必勝二堡,萬以勁弩射之,敵不能支,遂卻,加右武大夫”。可見,“強弩”是播州軍隊的重要利器。

第十六世楊氏首領為楊邦憲,史載他“善騎射”,則使用弩箭是其所長。

再看楊輝墓。楊輝(1433~1483),楊氏第二十四世首領,明正統十四年(1449)襲任播州宣慰使。楊輝墓1988年出土儀仗陶俑70件,他們有力地反映了正統之后的明代中期播州土兵的形象。這些陶俑們大部分戴尖頂小帽,少數俑戴尖頂圓檐帽或短腳幞頭。多數俑著交領右衽長袍,少數穿圓領右衽長袍、圓領對襟長袍或馬甲,皆著統靴。騎馬俑造型不一,或吹長管喇叭,或負行軍鍋、包袱、文書,或腰佩大頭刀,或雙手捧印信、執汗巾。人物俑中有擊小圓鼓和腰鼓者,擔負火炮者。將這些和楊粲墓的石刻人物畫像相比較,楊輝墓反映了更多的內容,如行軍鍋、長管喇叭、圓鼓、腰鼓等物品在播州軍隊中的使用。行軍鍋在播州土兵中使用,肯定是無疑的。長管喇叭、圓鼓、腰鼓既可供軍隊外的場合娛樂用,也很可能是軍隊中充當信號裝備的重要物品。

在第二十四世楊輝之后,惟有末代土司楊應龍統治時期留下了最多的文字史料,反映在《平播全書》中。因為楊應龍造反,明朝急忙派二十余萬大軍前去鎮壓,故而留給后世的史料很多,對了解萬歷時期播州軍隊的特點尤其是其中武器裝備提供了便利。弩、藥箭、苗刀、扁刀、斬馬刀、長刀、倭刀、偃月刀、標槍、長槍、鐵矛、撈鉤、鋤刀、滾木、礌石、腦包、皮盔、皮甲、鐵甲、銅甲、綿甲等物為明代萬歷中期楊應龍軍隊的主要攻防作戰武器裝備。楊應龍所統的播州土兵還是有少量的火器。上文已經說到,第二十四世楊輝(1433~1483)的墓中已經出土了有擔負火炮的人物俑。播州土兵的火器數量應該不太多,可能是明朝調撥或賞賜之物。到了萬歷中年楊應龍造反對抗明朝之時,應該還繳獲了部分戰敗明軍的火器。除了攻防用的武器裝備之外,飯米、草鞋、絮被、草把、水牛、戰馬、船、篾纜等,是播州軍隊重要的行軍物品和后勤供應物資。

四、播州土兵的指揮

播州土司楊氏世襲播州之地,共歷二十九任,為軍政合一之地方最高政治首腦。楊氏之下尚有眾多管事頭目,名號眾多,歷代有相沿者如“總管”等職,也有土司楊氏新置者如“軍師”等職。或以親子擔任,或以楊姓同族之人擔任,或以非楊姓之異族擔任。楊氏自唐末楊端統治該地任土官開始,歷代繼任者獲得過中央政府給予的眾多官銜,有實職,亦有虛職。

考道光《遵義府志》卷31《土官》,則楊氏所得歷代中央王朝所授予之職銜,并楊氏所領管事頭目有更詳的記載。楊氏第一代創始人為楊端,唐乾符初被命領插州,尚未有宣撫使之名。當時其舅“謝將軍”所在之謝姓家族對楊端奪得播州,出了很大的力。五代以來,子孫世襲其職。至宋代楊粲以下諸人,始襲安撫使。宋開禧間,又贈楊端為太師。元代始改安撫為宣撫。第四任土司為楊三公,史載當他“幽于閩(水西)半載”而逃歸時,曾“遣衛兵檄召謝巡檢,謝帥彝獠逆之”,則有謝巡檢為楊氏可考之部屬。第五任土司為楊實,史載:“會小火楊及新添族二部作亂,實同謝巡檢討之”。第六任土司為楊昭,其弟楊蟻曾發動內亂。時“謝巡檢子都統謂昭子貴遷曰:‘蟻召仇讎,而賊同氣,罪不容于死,盍討之?遂大發兵”。可見,謝姓家族有在土司楊氏下任巡檢、都統之職者。第七任土司為楊貴遷,官至武功大夫、德州剌史。第八任土司為楊光震,官至從義郎、沿邊都巡檢使。當“瀘南夷羅乞弟叛,瀘遣使乞師”時,“光震與戰連七日不決,遣帳卒王龍間道走播,趣謝都統濟師”。可見,有謝姓家族之謝都統為楊氏之得力部屬。第九任土司為楊文廣,官至武節大夫。史載:“仲父光榮潛謀篡立,眾弗與。光榮奔高州,欲藉蠻兵以危宗國。文廣與部將謝石近、謝成忠謀奉書幣逆光榮以歸,事之如初”。史載:“會老鷹寨獠穆族亦叛,文廣命謝都統討彝之,斬理郭,戮穆獠,釋其黨七人”。史載:“初西平猺視諸苗尤桀黠難制,文廣偕成忠夜入其柵擒獲之。尋數其罪,貸焉”。可見,有謝姓家族之謝石近、謝成忠為楊氏之得力部將。謝都統疑為謝石近、謝成忠二者中之一。第十任土司為楊惟聰,官至修武郎左班殿直。第十一任土司為楊選,官至武經郎。播州土司楊氏第十二任為楊軫,官至秉義郎。第十三任土司為楊粲,官至武翼大夫,累贈右武大夫、吉州刺史、左衛大將軍、忠州防御使。第十四任土司為楊價,先授雄威軍都統制,遷武功大夫、閣門宣贊舍人,后贈開府儀同三司威武寧武忠正軍節度使。第十五任土司為楊文,以功轉武德郎、閣門祇候,進武功大夫、閣門宣贊舍人,遷左衛大將軍,加右武大夫,轉左武大夫,拜親衛大夫,加忠州團練使,進中亮大夫、和州防御使、播州沿邊安撫使爵、播川伯、食邑七百戶、詔雄威軍加御前二字以寵異之。卒于咸淳元年,贈金州觀察使,元贈榮祿大夫、同知樞密院事、柱國。如上文前節所述及,到了第十五任土司楊文之時,楊氏除了重用親弟楊大聲之外,非楊姓家族之外的總管趙暹、總管趙寅和總管田萬等禆將已經代替了楊氏早期發展史上謝姓家族的重要助手地位。第十六任土司為楊邦憲,始冠授成忠郎雄威軍副都統、通管州事,進武節大夫、沿邊安撫使,拜利州觀察使,遷金吾衛上將軍、安遠軍承宣使、牙牌節度使。宋亡,至元十五年(1278)入朝,詔襲守如故,拜龍虎衛上將軍、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紹慶珍州南平等處沿邊宣撫使、播州管內安撫使。至元十八年(1281),升宣慰使。累贈推忠效順忠臣、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柱國。第十七任土司為楊漢英,授金虎符龍虎衛上將軍、紹慶、珍州、南平等處沿邊宣慰使、播州軍民安撫使。加播州等處管軍萬戶。升播州安撫司為宣撫司,授軍民宣撫使。拜漢英侍衛親軍都指揮使。以功進資德大夫。進上護軍。賜推誠秉義功臣、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國。第十八任土司為楊嘉貞,累官資德大夫、湖廣行省右丞、沿邊宣慰、宣撫使。第十九任土司為楊忠彥,累官資德大夫、播州軍民宣撫、宣慰、都指揮使。第二十任土司為楊元鼎,累官資德大夫、紹慶、珍州、南平等處沿邊宣慰使、播州軍民安撫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

第二十一任土司為楊鏗,明太祖朱元璋仍置播州宣慰使司。洪武五年(1372),播州宣慰使楊鏗、同知羅琛、總管何嬰、蠻夷總管鄭瑚等相率來歸,貢方物,納元所授金牌銀印銅章,詔賜鏗衣幣。仍置播州宣慰使司,鏗、琛皆仍舊職。領安撫司二,曰草塘,曰黃平。長官司六,曰真州,曰播州,曰余慶,曰白泥,曰容山,曰重安,以嬰等為長官。可見,在洪武五年(1372)之前,楊鏗之部屬有宣慰同知羅琛、總管何嬰、蠻夷總管鄭瑚等人。到洪武年間,播州土司楊氏之部屬官職又變為了播州宣慰使領宣慰同知、二安撫司、六長官司。到了明代,播州土司最高首領宣慰使下之職官建置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已經是非常嚴密。第二十四任土司為楊輝,正統未時有宣慰同知為羅宏,依然以羅姓家族世襲宣慰同知一職,為楊氏之副手。并且其下有部屬安撫宋韜、長官毛釗、容山長官韓瑄、重安長官張通等人可供其調遣。第二十六任土司為楊斌,明武宗升播州宣慰使楊斌為四川按察使,仍理宣慰事。當其時,有播州安撫宋淮、羅忠等人為其下屬。

第二十九任土司為楊應龍,隆慶六年(1572)接任管事,萬歷元年(1573)方得敕書正式襲職。他造反前因與自己統治集團之五司七姓頭目內訌,除了繼續利用播州宣慰使司所領六長官司、二安撫司中之少數附己者,又另立軍師、謀士、衙門大總管、文書、督軍總管、內司總管、提調、巡警、苗頭總管、各里頭目、目把等管事名色,以便對抗明朝的征討,強化在播州的統治(19)。海龍屯為楊應龍造反時主要據點之一,為規范屯內管理,楊應龍曾于萬歷年間勒石警示,即《驃騎將軍示諭龍巖囤嚴禁碑》銘文,現尚存其地并見于《遵義府志》。這對了解楊應龍統治時期其下部屬的建置是非常重要的史料,可見其上守囤者又設有總管、總領、把總、提調、書吏、守衙小童、守倉戶、打掃戶、總旗、小旗、軍士、苗軍并住囤醫生、匠作、主持人等名色。當楊應龍用兵之時,就挑選各頭目帶兵出戰。有一則史料,對此反映比較典型。《平播全書》載:“據貴州左監軍道報稱緝獲楊酋老虎兵劉奇才劉恩供稱:‘應龍聞知各省大兵分作十二哨進播,應龍與心腹莊局家丁、內親管,估刻共一萬七千人,同上海龍囤拒守,本囤實在倉米大小三四千間。其未上刻外親管苗兵并里民兵于養馬城、養雞城、李三窩等處硬扎營寨。應龍號兵二萬于于溪頭鋪扎一大營拒川路。楊朝棟號兵二萬于桃溪墳、壩頭扎一大營拒水西并烏江兵。田氏號兵一萬于毛坪扎一營,防永寧截龍囤后路。令太監劉元、提調顏和、羅留、元尚意等集六統制所轄漢夷民赴板山囤,敵水西玀兵。令總管何漢良統集湄潭夷漢,拒馬腦等囤,敵思南、龍泉、偏橋兵。令偽安撫楊珠并楊留、陳天恩、楊三等統集西平、甕水司地、黑壩夷漢士兵,敵河渡江界牛場平越兵。令夷頭羅剛等領安羅三寨苗兵,拒合江永寧之兵”(20)。

五、播軍的寓兵于農

早在楊文之前,播州楊氏所統土兵已經形成了寓兵于農的用兵傳統。當第十一世楊選之時,《遵義府志》已經記載:“始立,值徽、欽二帝播遷,高宗南渡。(他)慷慨負翼戴志,務農練兵以待征調,士大夫韙之”(21),或記載:“(他)務農訓兵以待征調”(22)。第十五世為楊文。據《楊文神道碑》載:“時楊播州間,歲必□□□□□□□□□□薦□福皆□其惠。當忠烈(第十三世楊粲)御郡都,士類羽流,皆稱其東善而種德,喜儒而好禮,最是寓兵于農,(且)耕且戰,得富國強(兵)之策,有古規模。自忠烈至忠顯(第十四世楊價),世守疆場”(23)。又載:“君(楊文)領郡式遵家法,□□□于農隙之時,作新政,教以坐作進退,無事則耕,有事則戰,軍民兩利,□樂為之用”。可見,“務農練兵”、“務農訓兵”、“寓兵于農,(且)耕且戰”、“無事則耕,有事則戰”為播州土兵的重要特點,至遲自楊選開始“務農練兵”,后被歷任楊氏首領繼承了該家法。地界川貴的“都蠻”之地萬歷初年被明朝政府征剿,“都蠻”之地割據勢力也有寓兵于農的特點。史載:“凡九絲內各村寨土人強壯者,三酋皆僉點為兵,隨伍出劫。其老弱者,一般在寨屯種”(24)。播州土兵之寓兵于農特點,大概與之類似。寓兵于農可以減少播州土兵的軍費開支,又可使得土兵不至無戰事之時趨于怠惰,所以能取得“軍民兩利”的效果。

六、播州土兵的戰力

播州土兵的戰斗力很強,主要是與該地民風彪悍熏染和多民族構成的特點密切相關。據相關學者研究,播州的非漢文化除了主體仡佬文化之外,還有彝文化、苗文化、土家文化,表現出山地游耕的特征(25)。雖然播州的漢化進程有所加速,但該地的風氣長期是“好戰斗”、“剛勁之風”、“射獵伐山為業”的土著色彩最重,且耕且獵的經濟社會特點比較鮮明。

宋代的《遵義軍圖經》說到當時的播州雖然“世轉為華俗,漸于禮。男女多樸質,人士悅《詩》、《書》,宦、儒戶與漢俗同”。但當時“邊夷則椎髻披氈,以射獵伐山為業。信巫鬼,好詛盟。婚姻以氈矢為聘妝,燕樂以歌舞為佳會。凡賓客會聚,酋長乃以漢服為貴,出入皆佩刀弩自衛”(26)。《遵義府志》還載:“《華陽國志》謂:‘喜佩刀劍,斯固剛勁之風也。至安楊雄據,愈益尚武。以千里之地,為兵者三萬人,雖牛犢乎刀劍之矣!近約文教,此風已戢,然尚有以竹弩守門、以畬刀自衛者”(27)。到了清代,道光之前的遵義舊志也記:“仁懷俗淳土瘠,人性獷悍,類分四種,好戰斗以劫殺為事”(28)。當道光時,遵義所屬之“青苗”尚“性強悍,好爭斗”(29)。到光緒時,《平越直隸州志》尚說:“平越自辟蠻荒后,衛所、士紳多來自中州,崇文尚禮,不改其舊。惟楊義司土民多苗種、狫玀,愚狠好斗,邇來衣服言語漸如華人”(30)。同書記:“苗種有大寨,渠長蓄養悍苗,謂之老虎苗,以作爪牙,為人講歹”(31)。同書記當地的“紫姜苗”說:“輕生好斗,得仇人輒生啖其肉。……多力善戰,間入行伍”(32)。同書記當地的“打牙仡佬”說:“其性皆剽悍好斗”(33)。同書還記當地仡佬族中之一支說:“四時佩刀弩,入山捕禽獸。其藥箭傷人,見血立死”(34)。平越即萬歷時播州被分割后之地,清時記載如此,則明代萬歷年間播州該地之彪悍民風肯定更盛。

在“剛勁之風”、“好戰斗”的民風長期熏染之下,自唐至明的播州土兵,敢戰斗,不畏死,所以軍事力量在西南民族地區是相對較強的。楊氏得以世據播州之地,不被其它勢力吞滅,并在協助中央王朝出境作戰時經常取勝,正是播州土兵戰斗力頗強的證明。下節之土司楊文用兵時的“三戰三捷”、“九戰九捷”等記載就是較好的例子。尤其是當末代土司楊應龍在叛亂前被調從征時,表現出了很強的戰斗力。當明軍在海龍囤前與楊應龍的播軍主力決戰時,總督李化龍也說:“兵以八路進,賊勢難應援,亦難防守。故只集兵關內,以俟鏖戰。三月二十九,戰水西兵。四月初三日,戰綦江兵。此二枝于八路中稱最勁矣,然皆先敗而后勝之,可見賊亦勁敵,未易與也”(35)!這正是播州土司軍隊戰斗力較強的證明。故明朝開始幾次小規模用兵征播都失利,不得不派遣二十余萬大軍,經過苦戰才將楊應龍剿滅,這也反映了播州軍事力量在西南民族地區的不凡實力。

注釋:

(1)(清)鄭珍:道光《遵義府志》卷26《兵防驛遞》,《中國方志叢書》,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569頁。

(2)(清)鄭珍:道光《遵義府志》卷26《兵防驛遞》,第569頁。

(3)(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9《行道鎮破酋狡計》,叢書集成初編本,商務印書館,1935~1937年,第534頁。

(4)(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4《攻克婁山、崖門等關四報捷音疏》,第153~165頁。

(5)(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5《敘功疏》,第223~319頁。

(6)(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4《攻克婁山、崖門等關四報捷音疏》,第153~165頁。

(7)(清)鄭珍:道光《遵義府志》卷39《年紀一》,第873頁。

(8)(清)鄭珍:道光《遵義府志》卷31《土官》,第681~700頁。

(9)(明)瞿九思:《萬歷武功錄》卷5《播酋楊應龍列傳中》,續修四庫史部436冊,第340頁。

(10)(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12《劉參議》,第669~670頁。

(11)(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1《請內帑增將兵疏》,第34~42頁。

(12)(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13《張監軍》,第763~764頁。

(13)(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14《張監軍》,第776頁。

(14)(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14《史同知》,第788頁。

(15)(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5《敘功疏》,第223~319頁。

(16)(清)鄭珍:道光《遵義府志》卷20《風俗》,第427頁。

(17)(明)諸葛元聲:《兩朝平攘錄》卷5《播上》,第187~212頁。

(18)(明)鄭珍:道光《遵義府志》卷31《土官》,第681~700頁。

(19)(明)諸葛元聲:《兩朝平攘錄》卷5《播上》,第187~212頁。

(20)(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9《行道鎮破酋狡計》,第534頁。

(21)(清)鄭珍:道光《遵義府志》卷31《土官》,第681~700頁。

(22)(明)瞿九思:《萬歷武功錄》卷5《播酋楊應龍傳上》,第338頁。

(23)《楊文神道碑》,見貴州省博物館:《遵義高坪“播州土司”楊文等四座墓葬發掘記》,《文物》1974年第1期,第69~70頁。

(24)(明)諸葛元聲:《兩朝平攘錄》卷2《都蠻》,四庫存目史部54冊,第714頁。

(25)(明)陳季君、黨會先、裴恒濤、魏登云、謝東莉:《播州民族文化研究》,未刊。

(26)(清)鄭珍:道光《遵義府志》卷20《風俗》,第419頁。

(27)(清)鄭珍:道光《遵義府志》卷20《風俗》,第427頁。

(28)(清)鄭珍:道光《遵義府志》卷20《風俗》,第420頁。

(29)(清)鄭珍:道光《遵義府志》卷20《苗蠻附》,第432~433頁。

(30)(清)瞿鴻錫、賀緒蕃:《平越直隸州志》卷5《風俗》,光緒三十三年刻本,第72頁。

(31)(清)瞿鴻錫、賀緒蕃:《平越直隸州志》卷5《風俗》,光緒三十三年刻本,第84頁。

(32)(清)瞿鴻錫、賀緒蕃:《平越直隸州志》卷5《風俗》,光緒三十三年刻本,第85頁。

(33)(清)瞿鴻錫、賀緒蕃:《平越直隸州志》卷5《風俗》,光緒三十三年刻本,第85-86頁。

(34)(清)瞿鴻錫、賀緒蕃:《平越直隸州志》卷5《風俗》,光緒三十三年刻本,第86頁。

(35)(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14《內閣趙沈二相公、田東翁大司馬》,第799-800頁。

作者簡介:陳旭,男,遵義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管理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烏江流域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為明代中后期史、西南地區土司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自在拍91精品黑人|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日韩二区三区无|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欧美精品另类| 精品人妻AV区|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亚欧乱色视频网站大全|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精品五夜婷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久久黄色影院|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 91娇喘视频|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欧美一级色视频|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久久成人免费|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3p视频| 一级片一区| 色噜噜综合网|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91无码网站|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91麻豆国产视频|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美女一级毛片无遮挡内谢| 国内精品视频区在线2021|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式|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午夜日b视频|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一级α片|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99视频在线免费|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一区|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中文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欧美国产三级|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亚洲h视频在线|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