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平+衡朝陽
[摘 要]在不同歷史時期,毛澤東對項羽的評價都不相同。毛澤東對項羽的評價很大程度上是和現實中國的形勢結合在一起的。以史為鑒,在反思歷史過程中提出指導現實斗爭的正確方針、策略,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將毛澤東的評價作為項羽研究的一個視角,多角度、多層次地看待項羽,才能推動項羽研究的深入發展。
[關鍵詞]毛澤東;項羽;現實需要;影射史學
毛澤東精通中國歷史,直到晚年仍然醉心于批閱二十四史。他也經常在講話、寫作中引用歷史典故。毛澤東的這種興趣在他年輕時就已顯現。而目前可見他較早關注的歷史著作就有《史記》,其中項羽的形象對毛澤東影響很深。盡管在他保存下來的早期文章中沒有出現有關項羽的信息,但早已精讀《史記》的毛澤東了解項羽應該是無疑的。(1)而在很多重大的歷史時刻,習慣于用項羽為例,充分說明毛澤東對這一歷史人物的熟悉和對那一段歷史的深刻理解。透視毛澤東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對項羽的不同言說,也可以看出毛澤東的歷史人物觀。
目前可見較早的毛澤東在重大時刻或場合引用項羽的歷史事例是在1939年。這一年在兩個不同場合毛澤東都提到項羽。一是他1939年在抗大的講話。在這次講話中,毛澤東以項羽為參照,批判汪精衛、張國燾的叛國叛黨。他說:“楚霸王項羽在中國是一個有名的英雄,他在沒有辦法的時候自殺,這比汪精衛、張國燾好得多。但項羽尚有一個缺點,從前有一個人在他自殺的地方做了一首詩,問他為什么要自殺,可以到江東去再召八千兵來打天下。我們不學汪精衛、張國燾,要學項羽的英雄氣節。但不自殺,要干到底”。(2)二是在其闡述中國革命理論的重要論著《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毛澤東說:“地主階級對于農民的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迫使農民多次地舉行起義,以反抗地主階級的統治。從秦朝的陳勝、吳廣、項羽、劉邦起……都是農民的反抗運動,都是農民的革命戰爭”,這“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3)在這兩段歷史資料中,前者項羽作為寧愿自殺也不投降的堅貞不屈的英雄,后者項羽則作為推動歷史發展的農民革命戰爭的領袖群體之一,出現在毛澤東的言說中的。從階級斗爭的視角,毛澤東把項羽看做農民階級反抗封建地主階級斗爭的領袖,推動歷史前進的進步人物;從抗日戰爭的現實需要,反對投降賣國,堅持抗戰到底,毛澤東既高度贊揚項羽不屈的斗爭精神,又批評其輕易放棄生命的態度。總體而言,這一時期毛澤東對項羽是持比較肯定的態度。
此后,毛澤東對項羽的評價基本就是負面為主了。建國前最著名的就是那首《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宜將乘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兩句。結合后來毛澤東的一些言論,可以看出,毛澤東對項羽在處于優勢時沒有乘機消滅劉邦,如鴻門宴、鴻溝協定等頗多批評。(4)作為政治家的毛澤東,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發出這樣旗幟鮮明的號召,是無可非議的。這也的確能夠起到提醒國人、鼓舞人心的作用。
建國后,毛澤東對項羽的評論有褒有貶,貶多褒少,但都離不開和現實政治的聯系。
比如說,在1958年的八大二次會議上,針對有些同志“怕教授,怕資產階級教授”,也“怕無產階級教授”。毛澤東提出,“自古以來,發明家創立新學派的,在開始時,都是年輕的,學問比較少的,被人看不起的,被壓迫的。這些發明家在后來變成了壯年、老年,變成有學問的人”。反而,“名家是最落后的,最怕事的,最無創造性的”。“年輕人打倒老年人,學問少的人打倒學問多的人,這種例子多得很”。毛澤東在舉例過程中提及項羽,“項羽起兵的時候只有廿四歲,三年到咸陽。霸王別姬的時候,應該還是年輕的時候,他死的時候,只有三十二歲”。(5)毛澤東在這里以項羽為例,主要就是鼓勵年輕人不要迷信盲從,敢于挑戰權威,勇于創新。
毛澤東對于項羽失敗的原因分析不少,這些分析也隨著不同時期毛澤東的關注點變化而變化。如建國以后,毛澤東曾有這樣的認識,“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6)毛澤東對項羽也有這樣的看法,“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7)這應該也反映毛澤東對項羽失敗原因的一種總結,即與劉邦相比,項羽缺乏政治家的素質。作為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政治家,以政治家的標準,毛澤東給予劉邦的評價是很高的,他對項羽的評價就很低了。
毛澤東經常對比項羽和劉邦,總結項羽失敗的原因。除了上述兩個方面外,毛澤東多次提及的是,劉邦重視人才,從善如流,項羽則不行。但是,毛澤東提出這些論點的背景,有時是很令人深思的。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會”上,鑒于嚴峻的形勢,毛澤東也做了一些自我批評,承認在很多問題上,自己負有領導責任。毛澤東以項羽為范例,批評很多地方黨委第一書記不執行民主集中制,常常一個人說了算。這些地方書記“不是民主集中制的‘班長”,而“應當叫做霸王”。“以前有個項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他那里有個范增,給他出過主意,可是項羽不聽范增的話”。相反,劉邦就能從善如流,所以“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了,項羽敗了,不是偶然的”。
同樣的分析,在另外的場合,毛澤東說出來就有不一樣的意味。如在1964年的一次談話中,毛澤東在談到介紹工人中間的模范人物時,提到一個觀點,“老粗出人物”,“但是沒有幾個知識分子也不行”。對比劉邦信任張良,再次提到項羽,犯了幾次錯誤,“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鴻溝協定他認真了,建都徐州”等。(8)這里認為,工人階級是國家的建設主體,知識分子只是協助者,是智囊而已,如同張良之于劉邦,范增之于項羽。而把工人和知識分子的關系與項羽和范增的關系比較,項羽又一次成為毛澤東臧否時勢的工具。
綜上可見,毛澤東主要的還是從一個政治家的視角去看待項羽,毛澤東從政治家的視角看待項羽、評價項羽,本無可厚非。一個人看待歷史、評價人物,不可避免要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和閱歷,以及知識背景等去思考。毛澤東有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他對項羽的看法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其他人也有各自不同的生長環境,大家看待項羽也應該有不同的角度,從而形成不一樣的認識。這是歷史的鮮活性和生命力所在。越來越多的人基于史實根據自己的體驗去理解和感悟項羽,是項羽形象愈益豐滿、項羽研究愈益深入的前提。
注釋:
(1)見毛澤東1915年9月6日致蕭子升的信。轉引自陳晉主編:《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上),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另見《毛澤東年譜》(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19~20頁。
(2)毛澤東《在抗大的講話》(一九三九年四月八日),轉引自《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2284頁。
(3)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九三九年十二月),轉引自《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第373-374頁。
(4)《毛澤東思想萬歲》(058)(61-68),幾段插話(一九六四年一月)。
(5)《毛澤東思想萬歲》(029)(58-60),毛澤東在八大二次會議上的講話(摘要)(一)(一九五八年五月八日下午四時五十分)。
(6)《毛澤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談話記錄選載(六)》(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九六○年二月),《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第2283頁。
(7)《讀<史記>批語》(卷八《高祖本紀》),《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第2284。
(8)《毛澤東思想萬歲》(61~68)(058)“幾段插話”(一九六四年一月)。
作者簡介:趙金平(1975-),女,內蒙古赤峰人淮陰工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講師研究方向:中共黨史中國近現代史衡朝陽(1976-)男,江蘇漣水人淮陰工學院思政部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共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