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玲玲+周敏
唐太宗曾經問大臣:創業與守成孰難?房玄齡曰:草昧之初,與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創業難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與安逸,守成難以!唐太宗曰:玄齡與吾共安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業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息,故知守成之難。雖創業之難,既以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可見自古以來驕奢淫逸是守業之大忌,而這種憂患的“趕考意識”,對于國家治理者來說,更是古今不變的課題。
1944年3月10日郭沫若寫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來紀念李自成的成敗,1945年7月1日,毛澤東和黃炎培的“延安窯洞對”中,黃炎培向毛澤東提出了“周期率”說,闡明了一位老資格的資產階級政治家對無產階級政黨的擔心“‘其興也浡也,‘其亡也乎也。”這些,引發了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的深度思考。到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率領中央機關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意味深長的說道:“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并堅定地表示:“我堅決不當李自成”。毛澤東同志對黃炎培提出的“歷史周期律”的問題極為重視,一再強調要警惕“人亡政息”并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了“兩個務必”,來警示全體黨員在勝利面前保持清醒頭腦。六十年后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調研時指出:“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60多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復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從毛澤東到習近平,一代又一代的領導人行動在“趕考“路上,在這種對我黨前途命運深思遠慮的“趕考情結”中居安思危,奮斗拼搏,從而取得了光輝的成就。在世情、國情、黨情都不斷發生變化的今天,習近平同志強調“趕考”遠未結束,不但是執政為民的表現,同時也是對黨員干部的重大警示。
可以說隨著時代的改變,我黨所面臨的“考卷”也不斷的發生變化,在我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有些共產黨人出現了個人的迷失、腐化墮落等情況,背離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我黨作為新形勢下的考生如何提高”應考”能力,做好考卷中“錢場上”的考題,從而跳出勝利-驕傲-腐敗-滅亡的“歷史周期律”,是我黨趕考之路上的首要問題。《管子·牧民》中提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抓好思想理論建設、抓好黨性教育和黨性修養、抓好道德建設。因此,加強官德修養是從源頭上預防腐敗、增強免疫力的需要,是提升我黨“應考”能力的重要方式和路徑,是我黨交滿意答卷的重要保證。
一、加強官德的教育和養成——自律
1、增強“考生”自身省察的主觀自覺性
古語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那么在當代社會同樣要增強為官者自身修養的主觀性。
儒家思想提出了包括道德意識修養和道德行為修養在內的修身方法。新時期下道德自我修養表現為通過不斷強化內在的道德良知,逐步養成道德責任感和道德評判力。領導干部加強政德官德修養,就是要加強黨性鍛煉,調動干部自我教育、自我修養、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積極性、主動性,使領導干部始終保持自己的先進性。
增強官員自身省察主觀自覺性是官德建設的支撐。修己是黨員干部提升官德修養的重要途徑。思想理論上的清醒是黨員干部政治上成熟的基本保證,而政治上的成熟時道德高尚的重要前提,是黨員干部在“錢、權場上”的考題中增強免疫力的最好辦法。
2、加強對“考生”的政德培訓教育工作
北宋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指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要從“考生”投入“趕考隊伍”開始,就進行政德規范體系的培養教育,使之在邁進公職大門的第一步,就懂得公職人員所必備的職業道德,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考生”在趕考之路上常懷“趕考之心”。
首先,加強黨的理想信念的教育。習近平強調,“堅定理想信念,切實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總開關問題沒有解決好,這樣那樣的出軌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難免。”因此,要通過教育使黨員領導干部堅定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牢記“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和理念,不斷增強黨性修養和黨性鍛煉,樹立優良的思想政治基礎。其次,加強法律法規教育。一些領導干部由于法制意識淡漠逐步走向犯罪。2013年全年共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侵權等職務犯罪案件37551件51306人,同比分別上升9.4%和8.4%。因此,要對領導干部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黨紀法規教育。如:觀看廉政教育視頻、參觀廉政教育基地等、參加法律講座等。最后,加強對領導干部的人品教育,對共產黨員和領導干部的人品提出更加明確和具體的要求,以此作為人品建設的目標和方向,使領導干部不斷提升人品修養。
二、建設和完善有利于官德建設的制度和法律機制
道德是無形的,但具體推進是有形的。為官之德的不斷加強,除了對領導干部教育之外,還需要政黨的組織行為進行干預,要有完善的制度做保障,這是實現官德連續性、穩定性的重要保證。
1.要建立健全干部的選拔任用、考核評價機制,確保“考生”個體的優秀生源
諸葛亮《出師表》中“親君子、遠小人”,告誡考察干部堅持德行第一的原則。習近平指出,“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選什么人就是風向標,就有什么樣的干部作風,乃至就有什么樣的黨風。”因此,只有不斷健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機制,才能確保我們的領導干部的德才兼備,確保“趕考”之路上的優秀的生源。
在我黨的領導干部隊伍中存在的貫徹落實科學政績觀方面的問題,實際上在于干部選拔任用、考核評價的機制還沒有真正健全起來。德行考核的實施確實有著自身的難度,我們黨也在摸索中不斷完善和發展:2009年中央出臺了《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綱要》、《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辦法(試行)》、《黨政工作部門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辦法(試行)》、《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考核辦法(試行)》等文件;2011年中央出臺了《關于加強對干部德的考核意見》;2014年中央出臺了《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新增“以德為先”原則。干部選拔任用、考核評價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確保了我們“考生”個體的德行水平,從而保證了我黨“趕考之路”上優秀生源的不斷輸送。
2.要建立健全政德監督管理機制,確保“考生”行為的不斷修正
無論是消極道德責任的履行還是積極道德責任的實現,都離不開有效監督。
習近平同志強調,“這么多年中央經常講、反復提‘兩個務必,圍繞改進作風發了不少文件、采取了不少措施,但為什么背離“兩個務必”,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那一套還有不小的市場?客觀上說,主要原因是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方針在有些地方沒有落到實處,在一些方面管黨、治黨失之于寬、失之于松。”對于官員而言,因其擔負著特殊的、公共權力的受托責任,因而對其整個執政過程和道德生活實踐過程的監督必須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因此要將“牛欄里關貓”轉變為“將權力關進籠子”。應當構成有機的、嚴密的監督體系和監督網絡:法律的監督、組織的監督、輿論的監督、公眾的監督等缺一不可,形成監督的強大合力。使我們的“考官”善行監督之權,使我們的考試不斷自我修正、自我完善。
3.要加強政德的法制建設,確保“考生”的優勝略汰
法律是最低層次的道德,所有行為必須以法律為底線。李克強在國務院第二次廉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對市場主體,是“法無禁止即可為”;而對政府,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博登海墨指出:“那些被視為是社會交往的基本而必要的道德正當原則,在所有的社會中都被賦予了具有強大力量的強制性質。這些道德原則的約束力的增強,當然是通過將它們轉化為法律規則而實現的。”
隨著目前反腐力度的加大,我黨的腐敗問題已經得到很好的治理,但是由于法律制度的還不健全,還需不斷完善。實踐證明,在反腐問題上,除了中央要加大反力度之外,腐敗必須納入法治軌道,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腐敗,從而實現“考生”的優勝略汰。
孔子云:政德衰,則政權亂。”因此,在新形勢下,“趕考”之路遠未結束,常修為官之德是作為“考生”的共產黨人經受住錢場、權場、市場等重大考題考驗的重要保障,從而在“趕考”進程中不斷向人民交出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