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英+黃昶生


教育與閱讀有著共同的根本目的,即塑造人的靈魂,呼喚人文精神的回歸。高考改革對于經典出版而言,是迎來下一個春天的極佳機會。出版單位應抓住此契機,為經典出版在這個巨變的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做出努力。
經典讀物作為圖書出版中的一個特殊門類,指那些代表了某一領域的最高成就,經過時間考驗仍具有重要價值的書籍。經典讀物的出版以文學經典為主,它們是國家與民族較為穩定的道德觀、價值觀、思想情感和審美的體現,也是讀者深入了解某一領域知識必不可少的橋梁。但在如今這個崇尚“輕閱讀”“快餐閱讀”“創新閱讀”的時代,經典出版物似乎越來越失去傳統的魅力。
2014年發布的第十一次《國民閱讀報告》數據顯示,我國國民人均紙質書籍閱讀量僅為4.77本。當中小學生課業不堪重負,當青年人在理想與現實的生存線上掙扎,當中年人越來越甘于沉浸在生活的空虛與無聊之中……書店書架上一排排琳瑯滿目的經典名著似乎成了每個書店必不可少卻又無人問津的商品。對此,有人調侃道,“名著是每個人都想去看,卻沒有人看的書”。這看似玩笑的話道出了經典閱讀在當今社會面臨少有人問津的無奈處境,以及經典出版物面臨的市場萎縮、深厚的文化價值得不到發揮的尷尬。
在這樣的背景下,日趨重視經典名著教育作用的高考改革似乎成為經典出版煥發新生的契機。以北京為例,在2014年的語文高考改革中,試題強調回歸傳統文化和母語特色,加大對學生文學功底的考查比重,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出發點,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揮空間。高考改革是否會成為以“名著”為代表的經典出版的下一個春天?從更廣的維度來講,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改革轉型是否能成為經典讀物出版的最新增長點?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深刻思考的問題。
一、教育改革對經典出版的促進作用
在人們閱讀習慣、思想方式發生巨變的今天,經典出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教育改革既有可能成為經典出版新的增長點,又對其發展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其促進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擴大社會對經典讀物的接觸
教育改革對經典出版的促進作用首先在于擴大了社會對經典讀物的接觸面,為經典讀物出版產業的增長創造了市場需求。一方面,要求增加人文經典名著閱讀量的教育改革促使學生將其視為重要的學習任務。2011年教育部制定并頒布了最新版本的“中小學生語文課程新標準”,并指定了部分閱讀書目,將其納入教學考試的范疇。于是,學生主動拿起了《老人與海》《論語》《詩經》等書籍。另一方面,不少教師、家長也被教育改革帶動成為經典讀物新的讀者群。在教育改革的拉動下,望子成龍的家長也會主動尋求經典書籍的閱讀,將共同閱讀作為督促、激勵孩子閱讀的手段。這也從側面推動了成年人的經典閱讀。
2.提高讀者對經典的閱讀能力
將經典閱讀納入教育體系的教育改革有助于提高讀者群體對經典名著的閱讀能力。為了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取得更好的成績,學生、教師、家長等教育活動中的主體會主動尋求提高經典閱讀能力的路徑,并身體力行。第一,提高讀者對經典讀物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這會導致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使他們主動尋求讀懂晦澀難懂的經典讀物的方法,從而加快經典閱讀大眾化的進程。譬如,在教師對《紅樓夢》中的經典章節做出講解后,學生的閱讀欲望會被激發出來,從而主動借閱或購買該書籍。第二,節省了讀者閱讀經典的時間,為閱讀更多的名著帶來可能性。中小學生在教材以及教師授課等指導下讀完一本經典書籍,便有可能在閱讀興趣的驅使下去閱讀其他經典書籍。總而言之,讀者群體閱讀能力提高帶來的是經典閱讀市場的擴大,對經典讀物的出版增長具有拉動作用。
3.成為經典書籍出版的風向標
從市場層面上來講,教育改革將成為經典書籍出版的風向標。在教育改革中被列入必讀書目的書籍,通常都面臨著巨大的市場機遇。2011年教育部制定并頒布了最新版本的“中小學生語文課程新標準”,并指定了部分閱讀書目,將其納入教學考試的范疇。這套“新課標推薦書目”一經頒布,出版社便紛紛推出系列“新課標叢書”,上榜圖書頓時成為學生、家長爭相購買的對象。在當當網上,推薦書目之一《世說新語》赫然排在中小學教輔類書籍暢銷榜首位,讀者評論達六千余條。
二、教育改革對經典出版的局限
1.教材選篇的局限性
任何書目的推薦都有著自身的局限性,就算當下教材選篇、各種語文讀本以及名目繁多的“課標推薦”教材選篇,也難免受教材編寫者的個人主觀色彩和國家意識形態影響。再宏大的選篇也只能成為閱讀的參考,而非奉之為圭臬的“標準”。然而當前,教育改革中提出的“推薦書目”既成為中小學生的閱讀目標,也成為限制部分中小學生進一步探索文學世界的藩籬——不在書目之內的書籍容易被家長和教師視為“異端”,在應試教育和盲目追求高分的背景下,這種做法限制了中小學生對多樣化閱讀的接觸。同時,未得到教育業界官方推薦的經典書籍也會因為缺乏市場價值而被出版商忽視,其文化價值得不到發揮。盲目依賴教育改革的“書單”,不僅會限制新生代讀者眼界的拓展和延伸,也為社會多元文化的發展設置了障礙。
2.經典閱讀的功利性
教育本身帶有選拔人才的目的,但閱讀是極為強調個人主體性的行為,一味以教育改革推動經典閱讀,必然會導致經典書籍閱讀的功利化。一方面,學生將閱讀視為“學習任務”,甚至在家長、教師的逼迫下不求甚解、強行識記,這樣,學生難以真正培養起閱讀習慣。在脫離應試教育體制后,對其一生的閱讀行為都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受應試教育思維的影響,往往局限于向學生傳授“標準答案”,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同樣不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過度強調運用教育體制的力量推動經典閱讀的發展,并不利于個人閱讀行為的可持續發展。
三、經典出版在教育改革契機下的對策
教育改革對于經典讀物的普及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但若僅用修改教育標準的方式來強行推動經典閱讀,對新一代年輕人閱讀習慣的塑造是不利的。出版業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應利用這一機遇,突破其局限性,以實現經典閱讀在當今社會新的突破。
1.以教材選篇為核心出版書系
要想以教育改革為契機實現經典出版的跨越式發展。出版單位不應囿于《紅樓夢》《魯濱遜漂流記》等傳統青少年閱讀暢銷書,而應以其為核心,策劃經典名著書系,將讀者熟悉的經典名著與一些人們有所耳聞卻尚未家喻戶曉的圖書搭配進行出版,開辟新的出版資源,在“青少年名著出版”的同質化競爭中創造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如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該叢書出版于教育部2003年版“新課標”發布之后,涵蓋了“新課標”推薦的50種書籍。這套印刷精良、編校嚴謹、價格實在的課外閱讀書目一經推出,就受到廣大中小學生的肯定與歡迎。10余年來,這套“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增加了20余種新書,歷經再版和重印,至今仍在各大書店和當當網、亞馬遜等電子商務網站中占據暢銷榜前列。
2.探討經典書籍的大眾化傳播
在傳播渠道多樣化的今天,經典出版僅憑“內容為王”已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經典出版要想取得跨越式發展,還需要出版單位在傳播渠道上下功夫,探索經典書籍的大眾化傳播之路。
第一,開發經典書籍的衍生版本。如以名著為范本,出版其少兒改寫版、漫畫版,以降低閱讀門檻,適應中小學生的閱讀習慣,為他們日后接觸名著原版打下基礎。此類圖書有上海文藝出版社的《世界文學名著(青少年版)》、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的《一生必讀的經典十大名著》等。
第二,探索經典出版的數字化之路。經典名著往往卷帙浩繁,不便于攜帶和保存,利用已有的出版資源將經典書籍進行數字化傳播,有利于克服傳統紙質書籍的載體限制,使名著的閱讀打破時間和場所的限制。如譯林出版社行銷于亞馬遜、豆瓣閱讀等電子書平臺的“譯林經典系列”“譯林人文精選系列”,這些電子書基本涵蓋了人文社科經典名著的各個方面,由于其選書精良,價格低廉,編校質量有保證,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
3.出版業與教育業的深度合作
教育改革既然已成為推動經典閱讀發展無可置疑的力量,出版單位可以以此為契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發展與教育業的深度合作。出版單位可以與學校、社區合作,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如接力出版社總編輯白冰在2014年的“北京閱讀季·親子閱讀月”活動中擔任嘉賓,宣讀“親子共讀”倡議書,與學校共同開辟“校園圖書角”“校園圖書室”,將其推出的經典閱讀書系送入校園。出版單位也可以承辦和資助各類以閱讀為核心的慈善助學活動,如民間公益組織舉辦的“班班有個圖書角”活動,為全國各地的鄉村學校和城市打工子弟小學捐建圖書角等。這些活動不僅是出版單位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更直接在學生、教師、家長這些市場終端宣傳了自己的書籍,塑造了自己的形象,提高了出版單位的知名度與美譽度。
教育與閱讀有著共同的根本目的,即塑造人的靈魂,呼喚人文精神的回歸。高考改革對于經典出版而言,是迎來下一個春天的極佳機會。出版單位應抓住此契機,為經典出版在這個巨變的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做出努力。
[1]中國出版網. 2013—2014中國人閱讀指南報告[EB/OL]. http://www.chuban.cc/mtsd/201404/t20140423_155133.html.
[2]林淡丹. 關于福建省高考文學名著考查的思考[J]. 教育教學論壇,2013(48).
[3]韓進. 經典出版——出版產業的永恒主題[J]. 出版廣角,2012(2).
【作者單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