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史津
摘 要:“居者有其屋”是社會穩定、健康發展的基礎條件,居住空間則是實現人們社會行為的載體。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國新農村建設進入了新階段,鄉村居住空間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臨重構與優化。新疆地區地廣人稀、多民族混合、地域自然條件獨特,其新農村建設由于與我國其他地域的農村建設有著極大的區別。援疆工作的開展,為新疆地區新農村建設帶來了新的機會,也為規劃工作者研究新疆地區鄉村居住空間的模式提供了具體案例。通過解析影響新疆地區鄉村居住空間的不同因子,提出優化新疆地區鄉村居住空間的優化策略,重構以人為本的生態居住空間。
關鍵詞:新疆;居住空間;空間重構;優化策略
1.引言
2010年3月,中央召開全國對口支援新疆的工作會議,確定19個省市對口援建新疆各地區縣市,促進新疆較貧困地區,特別是喀什等南疆地區的跨越式發展。隨著援疆工作的深入發展,莎車縣發展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也為村莊的發展建設帶來了新契機。
2010年6月,新疆啟動了包括抗震安居工程、危舊房改造等一系列農村住房建設項目的“富民安居”工程。這是解決廣大農牧民生產生活最緊迫、最現實問題的優先工程。通過安居富民工程建設項目,從根本上改善農牧民居住條件,極大地減輕和預防地震災害發生情況下的經濟和人員損失,重構新疆地區鄉村居住空間,為廣大人民群眾創造安居樂業的新局面。
科學合理的鄉村居住空間規劃可以對村莊建設和生態環境產生積極的影響。伊什庫力鄉的村莊規劃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導思想,以“對口援疆”和“富民安居工程”為契機,規劃堅持“立足長遠,講求實效;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經濟實用,改造與新建并舉的原則,全面規劃、正確引導、依靠群眾、因地制宜、逐步建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
2.項目概況
《伊什庫力鄉總體規劃(2012-2030)》確定了鎮區--中心村--基層村的三級鄉村結構體系。
《伊什庫力鄉總體規劃(2012-2030)》依據鄉域村莊發展現狀和發展潛力,綜合考慮該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生產力布局,村鎮的層次和原有的經濟基礎,村鎮功能由單一向多功能發展,將鄉域職能劃分為綜合發展型、農林種植型、農貿加工型三種類型。主要職能類型規劃如下:
綜合發展型村莊各項職能較為齊全,承擔主要作用的聚集區,是片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承擔著鄉域綜合性服務職能。農林種植型村莊主要承擔伊什庫力鄉的農林種植業,以支撐全鄉農林業需求及鄉外需求。農貿加工型村莊以農業生產為主,承擔一定的服務功能。
在《伊什庫力鄉總體規劃(2012-2030)》中,鄉村體系結構將墩呂克村確定為基層村,職能類型為農林種植型,人口規模為0.15萬人。
3.影響墩呂克村鄉村居住空間的生態因子
3.1自然因子
墩呂克村位于伊什庫力鄉西南部,毗連阿克庫木貝希村、瓊庫勒貝希村、亞貝希村,距喀什地區160公里,距莎車縣約11.3公里,距伊什庫力鄉人民政府駐地5.4公里。
3.1.1氣候
墩呂克村所在的伊什庫力鄉屬典型暖帶大陸性荒漠氣候,降雨量稀少,蒸發強烈,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年平均氣溫11.5度,最高42度,最低零下23.5度。年均降水量43.2mm,蒸發量2287mm。最大凍土層深度75cm。年平均日照時數2965小時,積溫4162.3攝氏度。大風及沙塵暴災害嚴重。
3.1.2土壤
墩呂克村所在的伊什庫力鄉屬于葉爾羌河沖積平原區,地形較平坦,地勢由南向北自然傾斜,自然坡降為1‰,海拔1176-1210米。地貌類型分為平原、平原洼地、沙丘等。土壤可分為三種類型:灌淤土、潮土、草甸土;土壤有機質含量為0.224%-0.834%,氮含量在0.011%-0.028%之間,含鹽0.27%-1%,PH值7.5-8.5,土地養分狀況屬中等水平。
3.1.3水域
墩呂克村所在的伊什庫力鄉引用葉爾羌河水進行農業灌溉,主要從東方紅水庫、臥甫渠系引水,在80%保證率偏枯來水年份,可利用地下水資源量為14000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豐富,地下水補給量為5200萬立方米,可開采量為3800萬立方米,目前年開采量150萬立方米,可持續開采,開采潛力巨大。
3.2社會經濟發展
墩呂克村經濟構成中農業占主導地位,是以務農為主的村莊。農業主要種植小麥、棉花、玉米、巴旦木等。規劃將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產和農副產品加工為主,依托當地的自然資源和交通優勢,推進村莊建設規劃的進程,實現村莊經濟跨越式發展。
3.3地域文化
新疆地區民族眾多,融合多種民族文化,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西域文化以及多元文化特征的社會面貌。居住文化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存在形式,村莊的居住空間是村莊居住文化的物化。新疆地區鄉村居住空間的組織要結合地域特色,尊重當地民俗民風,強調居住空間與清真寺的聯系。
4.村莊規模及居民點布局
4.1村莊規模
4.1.1人口規模
墩呂克村全村共1440人,其中勞動力400人。2011年外出務工人數140人,出生人口12人,死亡人口10人。
依據村莊現狀人口增長速度、區域城鎮化發展水平及上位規劃對本村人口的控制要求,規劃控制村莊人口規模為0.15萬人。
4.1.2用地規模
墩呂克村村莊現狀總用地規模約為37.84ha,人均建設用地約262.78m2。規劃在不增加村莊總建設用地的前提下,通過適當集中建設的方式,逐步縮減人均建設用地。規劃村莊總建設用地36.61ha,人均建設用地244.07m2。
4.2村莊居民點規劃
現狀墩呂克村居民點分布較為分散,不利于公共設施和市政設施的配套,不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依據村莊居民點分布現狀,結合村民意愿,規劃形成3個集中居民點。
5.墩呂克村鄉村居住空間重構
5.1住宅院落規劃
注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重視新建住宅院落規劃設計,減少宅基地面積,適當增加住宅建筑面積,落實農民生活、生產的綜合需求。
住宅院落設計遵循安全、適用、經濟、美觀、節能、節地的原則,積極推廣新型建筑材料和地方建筑材料,并符合工程質量要求。住宅院落結合地形,靈活布局,空間圍合豐富,根據不同地域實際需求,院落設計多樣。住宅建筑風格體現當地特色。對具有傳統建筑風貌、文化價值的原有住宅進行重點保護和修繕。
住宅院落布局采用聯排組團式布局和沿路自由式布局兩種布局方式。對于集中建設的區域采用聯排組團式布局方式,此類布局方式建設較為集中,利于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設施的配套,且易于塑造組團感。對于零散地塊采用沿路自由式布局,此類布局方式依托道路,較為靈活多變。
依據村民生活習慣,規劃采用一戶一院的院落設計形式,院落主要包括住宅、牲畜棚、農具棚、菜園四方面內容。院落功能分區本著方便村民生產生活的原則進行合理布局,并體現地方特色。院落各個功能空間減少相互干擾,分區明確,實現“兩分離”,即凈污分離、人畜分離。院落規劃設計為25米×20米,占地面積500m2。
院落布局平面與住宅平面布置相協調,為住戶提供適宜的室外生活空間及為庭院經濟發展留有空間。院落布局合理增加輔助用房,以滿足實際需要。
5.2住宅建筑設計
住宅建筑設計考慮朝向、日照、通風、防災疏散、救援等要求。住宅建筑平面功能布局實現寢居分離,食寢分離和凈污分離的劃分,達到給、排水、用電系統配套設施完善。住宅平面布置中,臥室面積不小于9m2,起居室(廳)面積不小于15 m2,廚房的建筑面積不小于5m2 、衛生間不小于4m2。廚房具有洗池、案臺、灶臺及吸油煙機等設施的位置。并有相應的儲藏空間、安裝給水、排水管道。衛生間內安裝給、排水管道、便器、洗臉盆和淋浴器等設備。住宅室內的電器設施滿足生活和照明需求,并做到一戶一閘一表。住宅立面風格及色彩突出地域特色及民族風貌,并與當地環境協調。建筑材料立足于就地取材,因材設計,達到節能、環保的要求。
5.3街巷空間規劃
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所以村民的生活也呈現出顯著的季節特征,分為農忙和農閑。農忙季節村民進行農業生產,而農閑季節村民大部分時間用于社會交往、娛樂或者外出打工。農業生產生活方式下的村民對于社會交往,有著更高的需求。街道是鄉村居住空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村莊居住文化發生的重要場所。鄉村的街道空間一般集交通、綠化、休閑娛樂和鄰里交往于一身。長期處于封閉鄉村環境中的農民,急切想要與外部世界溝通交流。因此,在鄉村的規劃建設中,一般采用寬闊通直的街道,來實現向外部開放。院前增加街道綠化,加強與外界溝通交流的空間場所與景觀場所,使村民有更多的交流空間和更強的交流的愿望,同時打破了街道空間的呆板、缺乏生氣的空間特征。
5.4濱水空間規劃
新疆地區的鄉村內部分布著許多水渠,沿河形成的院落-水渠-街巷空間別有一番韻味。河流雖然不再是主要的交通通道,但依舊是村莊居住景觀的重要構成的元素。水渠是耕地、林果種植園的灌溉,也是道路兩旁楊樹、柳樹等行道樹的澆灌水源。對新疆地區鄉村濱水空間的規劃對于村民的居住空間有很大的影響,水渠作為村民灌溉的主要來源,也是其生活中密不可缺的部分。
5.5鄉村空間規劃
本次研究的鄉村空間是指由居住空間構成要素組成的鄉村整體空間,是鄉村空間點、線、面要素的集合。鄉村空間的組織,通過村莊內部的居住組團的布置形式來體現。
在鄉村居住空間的整體規劃中,村莊外圍的自然環境是靈活而富有生機的。通過實地調研,發現新疆地區鄉村的空間布局特征大致為“大分散小聚居”,村莊居民點基本沿路、沿渠分布,較少的是集中成片分布。分散分布的居民點院落之間相隔農田和林地分布。因此在村莊組團布局規劃的時候,應整合居民點,集中布置組團和公共服務設施,同時強調自然景觀要素的引入,并且新疆地區鄉村居住院落應該不知為聯庭式,形成相對集中的居民點,保留村莊原有的清真寺,為村民公共活動提供場所。
各個居住組團的規模最小由三到五戶為一排,七到十戶為一個居住組團,乃至更多。居住組團的典型特征,就是在其圍合出的公共空間布置綠化景觀,增強公共空間鄰里間相互交流的需求的場所特質。由較小的居住組團再通過街巷空間的連接組合成更大的居住組團,居住組團間疏密有致的變化,打破了行列式均質的單調空間,給人豐富多變的空間感受。
因此,為了實現鄉村空間的靈活多變的布局,在村莊整體空間的組織上,首先要強調對傳統村莊格局、村莊自身各系統的保護。減少對自然環境中如地形、地貌的破壞,尤其是做好水系的保護。
在村莊整體的居住空間組織上,鄉村的居住空間組織模式可以劃分為集中模式、混合摸式和分散模式三類。
6.新疆地區鄉村居住空間規劃策略
6.1提升村莊規劃地位
村莊居住空間組織優化的首要途徑是能在村莊建設的過程中堅持貫徹村莊規劃。隨著國家對西部地區的大力開發與援助,村莊規劃已在新疆各縣市全面展開。科學合理的村莊規劃是村莊居住空間物質框架搭建的設計者,好的村莊規劃是村莊居住空間組織優化的第一步,也是村民參與到自己居所空間建設的一個有效途徑。所以,提升村莊規劃的地位是實現鄉村居住空間重構優化的重要條件。
6.2延續傳統居住文化
新疆地區村莊傳統居住空間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獨特的建筑文化。要創造有新疆特色、具有新疆地方風貌和時代氣息的新農村居住空間模式,不能脫離新疆地區村莊傳統居住空間模式。現代村莊發展不再是傳統村落的自然生長,通過人為的規劃和設計保證居住空間的質量和文脈傳承,保留村莊傳統的地域特色,整合村莊現有的居住空間,增強農民情感中對“家”的歸屬感和鄰里關系。
6.3融入新的功能空間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生活模式的改變,新疆地區村莊居住空間提出了多樣化的要求。物質功能空間上,要求具有傳統的生活空間、生產、儲藏空間,同時還要具備可持續發展的適應性空間;精神功能空間上,要求滿足歸屬感、認同感、私密性、社交性等。要滿足這些要求,新疆地區村莊居住空間建設,必須采用新的科學技術,融入新的功能空間。
7.結語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以及新疆“富民安居”工程建設的背景下,重構新疆地區鄉村居住空間是機遇也是挑戰,這將是一個長期的建設過程。通過對墩呂克村鄉村居住空間組織的規劃研究,在不斷地實踐中完善新疆地區鄉村居住空間的優化策略,以期為其他地域鄉村居住空間的規劃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秦景峰.華北農村居住模式探究[J].中華建設,1994-2012:154-155.
[2] 何新兵.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揚州地區村莊居住空間組織研究[D].蘇州科技學院碩士論文,2010.
[3] 莎車縣實施農村安居工程“十二五”規劃
5.墩呂克村鄉村居住空間重構
5.1住宅院落規劃
注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重視新建住宅院落規劃設計,減少宅基地面積,適當增加住宅建筑面積,落實農民生活、生產的綜合需求。
住宅院落設計遵循安全、適用、經濟、美觀、節能、節地的原則,積極推廣新型建筑材料和地方建筑材料,并符合工程質量要求。住宅院落結合地形,靈活布局,空間圍合豐富,根據不同地域實際需求,院落設計多樣。住宅建筑風格體現當地特色。對具有傳統建筑風貌、文化價值的原有住宅進行重點保護和修繕。
住宅院落布局采用聯排組團式布局和沿路自由式布局兩種布局方式。對于集中建設的區域采用聯排組團式布局方式,此類布局方式建設較為集中,利于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設施的配套,且易于塑造組團感。對于零散地塊采用沿路自由式布局,此類布局方式依托道路,較為靈活多變。
依據村民生活習慣,規劃采用一戶一院的院落設計形式,院落主要包括住宅、牲畜棚、農具棚、菜園四方面內容。院落功能分區本著方便村民生產生活的原則進行合理布局,并體現地方特色。院落各個功能空間減少相互干擾,分區明確,實現“兩分離”,即凈污分離、人畜分離。院落規劃設計為25米×20米,占地面積500m2。
院落布局平面與住宅平面布置相協調,為住戶提供適宜的室外生活空間及為庭院經濟發展留有空間。院落布局合理增加輔助用房,以滿足實際需要。
5.2住宅建筑設計
住宅建筑設計考慮朝向、日照、通風、防災疏散、救援等要求。住宅建筑平面功能布局實現寢居分離,食寢分離和凈污分離的劃分,達到給、排水、用電系統配套設施完善。住宅平面布置中,臥室面積不小于9m2,起居室(廳)面積不小于15 m2,廚房的建筑面積不小于5m2 、衛生間不小于4m2。廚房具有洗池、案臺、灶臺及吸油煙機等設施的位置。并有相應的儲藏空間、安裝給水、排水管道。衛生間內安裝給、排水管道、便器、洗臉盆和淋浴器等設備。住宅室內的電器設施滿足生活和照明需求,并做到一戶一閘一表。住宅立面風格及色彩突出地域特色及民族風貌,并與當地環境協調。建筑材料立足于就地取材,因材設計,達到節能、環保的要求。
5.3街巷空間規劃
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所以村民的生活也呈現出顯著的季節特征,分為農忙和農閑。農忙季節村民進行農業生產,而農閑季節村民大部分時間用于社會交往、娛樂或者外出打工。農業生產生活方式下的村民對于社會交往,有著更高的需求。街道是鄉村居住空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村莊居住文化發生的重要場所。鄉村的街道空間一般集交通、綠化、休閑娛樂和鄰里交往于一身。長期處于封閉鄉村環境中的農民,急切想要與外部世界溝通交流。因此,在鄉村的規劃建設中,一般采用寬闊通直的街道,來實現向外部開放。院前增加街道綠化,加強與外界溝通交流的空間場所與景觀場所,使村民有更多的交流空間和更強的交流的愿望,同時打破了街道空間的呆板、缺乏生氣的空間特征。
5.4濱水空間規劃
新疆地區的鄉村內部分布著許多水渠,沿河形成的院落-水渠-街巷空間別有一番韻味。河流雖然不再是主要的交通通道,但依舊是村莊居住景觀的重要構成的元素。水渠是耕地、林果種植園的灌溉,也是道路兩旁楊樹、柳樹等行道樹的澆灌水源。對新疆地區鄉村濱水空間的規劃對于村民的居住空間有很大的影響,水渠作為村民灌溉的主要來源,也是其生活中密不可缺的部分。
5.5鄉村空間規劃
本次研究的鄉村空間是指由居住空間構成要素組成的鄉村整體空間,是鄉村空間點、線、面要素的集合。鄉村空間的組織,通過村莊內部的居住組團的布置形式來體現。
在鄉村居住空間的整體規劃中,村莊外圍的自然環境是靈活而富有生機的。通過實地調研,發現新疆地區鄉村的空間布局特征大致為“大分散小聚居”,村莊居民點基本沿路、沿渠分布,較少的是集中成片分布。分散分布的居民點院落之間相隔農田和林地分布。因此在村莊組團布局規劃的時候,應整合居民點,集中布置組團和公共服務設施,同時強調自然景觀要素的引入,并且新疆地區鄉村居住院落應該不知為聯庭式,形成相對集中的居民點,保留村莊原有的清真寺,為村民公共活動提供場所。
各個居住組團的規模最小由三到五戶為一排,七到十戶為一個居住組團,乃至更多。居住組團的典型特征,就是在其圍合出的公共空間布置綠化景觀,增強公共空間鄰里間相互交流的需求的場所特質。由較小的居住組團再通過街巷空間的連接組合成更大的居住組團,居住組團間疏密有致的變化,打破了行列式均質的單調空間,給人豐富多變的空間感受。
因此,為了實現鄉村空間的靈活多變的布局,在村莊整體空間的組織上,首先要強調對傳統村莊格局、村莊自身各系統的保護。減少對自然環境中如地形、地貌的破壞,尤其是做好水系的保護。
在村莊整體的居住空間組織上,鄉村的居住空間組織模式可以劃分為集中模式、混合摸式和分散模式三類。
6.新疆地區鄉村居住空間規劃策略
6.1提升村莊規劃地位
村莊居住空間組織優化的首要途徑是能在村莊建設的過程中堅持貫徹村莊規劃。隨著國家對西部地區的大力開發與援助,村莊規劃已在新疆各縣市全面展開。科學合理的村莊規劃是村莊居住空間物質框架搭建的設計者,好的村莊規劃是村莊居住空間組織優化的第一步,也是村民參與到自己居所空間建設的一個有效途徑。所以,提升村莊規劃的地位是實現鄉村居住空間重構優化的重要條件。
6.2延續傳統居住文化
新疆地區村莊傳統居住空間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獨特的建筑文化。要創造有新疆特色、具有新疆地方風貌和時代氣息的新農村居住空間模式,不能脫離新疆地區村莊傳統居住空間模式。現代村莊發展不再是傳統村落的自然生長,通過人為的規劃和設計保證居住空間的質量和文脈傳承,保留村莊傳統的地域特色,整合村莊現有的居住空間,增強農民情感中對“家”的歸屬感和鄰里關系。
6.3融入新的功能空間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生活模式的改變,新疆地區村莊居住空間提出了多樣化的要求。物質功能空間上,要求具有傳統的生活空間、生產、儲藏空間,同時還要具備可持續發展的適應性空間;精神功能空間上,要求滿足歸屬感、認同感、私密性、社交性等。要滿足這些要求,新疆地區村莊居住空間建設,必須采用新的科學技術,融入新的功能空間。
7.結語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以及新疆“富民安居”工程建設的背景下,重構新疆地區鄉村居住空間是機遇也是挑戰,這將是一個長期的建設過程。通過對墩呂克村鄉村居住空間組織的規劃研究,在不斷地實踐中完善新疆地區鄉村居住空間的優化策略,以期為其他地域鄉村居住空間的規劃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秦景峰.華北農村居住模式探究[J].中華建設,1994-2012:154-155.
[2] 何新兵.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揚州地區村莊居住空間組織研究[D].蘇州科技學院碩士論文,2010.
[3] 莎車縣實施農村安居工程“十二五”規劃
5.墩呂克村鄉村居住空間重構
5.1住宅院落規劃
注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重視新建住宅院落規劃設計,減少宅基地面積,適當增加住宅建筑面積,落實農民生活、生產的綜合需求。
住宅院落設計遵循安全、適用、經濟、美觀、節能、節地的原則,積極推廣新型建筑材料和地方建筑材料,并符合工程質量要求。住宅院落結合地形,靈活布局,空間圍合豐富,根據不同地域實際需求,院落設計多樣。住宅建筑風格體現當地特色。對具有傳統建筑風貌、文化價值的原有住宅進行重點保護和修繕。
住宅院落布局采用聯排組團式布局和沿路自由式布局兩種布局方式。對于集中建設的區域采用聯排組團式布局方式,此類布局方式建設較為集中,利于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設施的配套,且易于塑造組團感。對于零散地塊采用沿路自由式布局,此類布局方式依托道路,較為靈活多變。
依據村民生活習慣,規劃采用一戶一院的院落設計形式,院落主要包括住宅、牲畜棚、農具棚、菜園四方面內容。院落功能分區本著方便村民生產生活的原則進行合理布局,并體現地方特色。院落各個功能空間減少相互干擾,分區明確,實現“兩分離”,即凈污分離、人畜分離。院落規劃設計為25米×20米,占地面積500m2。
院落布局平面與住宅平面布置相協調,為住戶提供適宜的室外生活空間及為庭院經濟發展留有空間。院落布局合理增加輔助用房,以滿足實際需要。
5.2住宅建筑設計
住宅建筑設計考慮朝向、日照、通風、防災疏散、救援等要求。住宅建筑平面功能布局實現寢居分離,食寢分離和凈污分離的劃分,達到給、排水、用電系統配套設施完善。住宅平面布置中,臥室面積不小于9m2,起居室(廳)面積不小于15 m2,廚房的建筑面積不小于5m2 、衛生間不小于4m2。廚房具有洗池、案臺、灶臺及吸油煙機等設施的位置。并有相應的儲藏空間、安裝給水、排水管道。衛生間內安裝給、排水管道、便器、洗臉盆和淋浴器等設備。住宅室內的電器設施滿足生活和照明需求,并做到一戶一閘一表。住宅立面風格及色彩突出地域特色及民族風貌,并與當地環境協調。建筑材料立足于就地取材,因材設計,達到節能、環保的要求。
5.3街巷空間規劃
農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所以村民的生活也呈現出顯著的季節特征,分為農忙和農閑。農忙季節村民進行農業生產,而農閑季節村民大部分時間用于社會交往、娛樂或者外出打工。農業生產生活方式下的村民對于社會交往,有著更高的需求。街道是鄉村居住空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村莊居住文化發生的重要場所。鄉村的街道空間一般集交通、綠化、休閑娛樂和鄰里交往于一身。長期處于封閉鄉村環境中的農民,急切想要與外部世界溝通交流。因此,在鄉村的規劃建設中,一般采用寬闊通直的街道,來實現向外部開放。院前增加街道綠化,加強與外界溝通交流的空間場所與景觀場所,使村民有更多的交流空間和更強的交流的愿望,同時打破了街道空間的呆板、缺乏生氣的空間特征。
5.4濱水空間規劃
新疆地區的鄉村內部分布著許多水渠,沿河形成的院落-水渠-街巷空間別有一番韻味。河流雖然不再是主要的交通通道,但依舊是村莊居住景觀的重要構成的元素。水渠是耕地、林果種植園的灌溉,也是道路兩旁楊樹、柳樹等行道樹的澆灌水源。對新疆地區鄉村濱水空間的規劃對于村民的居住空間有很大的影響,水渠作為村民灌溉的主要來源,也是其生活中密不可缺的部分。
5.5鄉村空間規劃
本次研究的鄉村空間是指由居住空間構成要素組成的鄉村整體空間,是鄉村空間點、線、面要素的集合。鄉村空間的組織,通過村莊內部的居住組團的布置形式來體現。
在鄉村居住空間的整體規劃中,村莊外圍的自然環境是靈活而富有生機的。通過實地調研,發現新疆地區鄉村的空間布局特征大致為“大分散小聚居”,村莊居民點基本沿路、沿渠分布,較少的是集中成片分布。分散分布的居民點院落之間相隔農田和林地分布。因此在村莊組團布局規劃的時候,應整合居民點,集中布置組團和公共服務設施,同時強調自然景觀要素的引入,并且新疆地區鄉村居住院落應該不知為聯庭式,形成相對集中的居民點,保留村莊原有的清真寺,為村民公共活動提供場所。
各個居住組團的規模最小由三到五戶為一排,七到十戶為一個居住組團,乃至更多。居住組團的典型特征,就是在其圍合出的公共空間布置綠化景觀,增強公共空間鄰里間相互交流的需求的場所特質。由較小的居住組團再通過街巷空間的連接組合成更大的居住組團,居住組團間疏密有致的變化,打破了行列式均質的單調空間,給人豐富多變的空間感受。
因此,為了實現鄉村空間的靈活多變的布局,在村莊整體空間的組織上,首先要強調對傳統村莊格局、村莊自身各系統的保護。減少對自然環境中如地形、地貌的破壞,尤其是做好水系的保護。
在村莊整體的居住空間組織上,鄉村的居住空間組織模式可以劃分為集中模式、混合摸式和分散模式三類。
6.新疆地區鄉村居住空間規劃策略
6.1提升村莊規劃地位
村莊居住空間組織優化的首要途徑是能在村莊建設的過程中堅持貫徹村莊規劃。隨著國家對西部地區的大力開發與援助,村莊規劃已在新疆各縣市全面展開。科學合理的村莊規劃是村莊居住空間物質框架搭建的設計者,好的村莊規劃是村莊居住空間組織優化的第一步,也是村民參與到自己居所空間建設的一個有效途徑。所以,提升村莊規劃的地位是實現鄉村居住空間重構優化的重要條件。
6.2延續傳統居住文化
新疆地區村莊傳統居住空間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獨特的建筑文化。要創造有新疆特色、具有新疆地方風貌和時代氣息的新農村居住空間模式,不能脫離新疆地區村莊傳統居住空間模式。現代村莊發展不再是傳統村落的自然生長,通過人為的規劃和設計保證居住空間的質量和文脈傳承,保留村莊傳統的地域特色,整合村莊現有的居住空間,增強農民情感中對“家”的歸屬感和鄰里關系。
6.3融入新的功能空間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生活模式的改變,新疆地區村莊居住空間提出了多樣化的要求。物質功能空間上,要求具有傳統的生活空間、生產、儲藏空間,同時還要具備可持續發展的適應性空間;精神功能空間上,要求滿足歸屬感、認同感、私密性、社交性等。要滿足這些要求,新疆地區村莊居住空間建設,必須采用新的科學技術,融入新的功能空間。
7.結語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以及新疆“富民安居”工程建設的背景下,重構新疆地區鄉村居住空間是機遇也是挑戰,這將是一個長期的建設過程。通過對墩呂克村鄉村居住空間組織的規劃研究,在不斷地實踐中完善新疆地區鄉村居住空間的優化策略,以期為其他地域鄉村居住空間的規劃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秦景峰.華北農村居住模式探究[J].中華建設,1994-2012:154-155.
[2] 何新兵.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揚州地區村莊居住空間組織研究[D].蘇州科技學院碩士論文,2010.
[3] 莎車縣實施農村安居工程“十二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