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具有編輯和教師雙重身份的高校學報編輯,面臨著學報編輯工作和高校教育改革帶來的雙重壓力。文章分析了高校學報編輯職業倦怠的表現及其成因,認清高校學報編輯職業倦怠產生的主要因素,進而探討緩解高校學報編輯職業倦怠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高校學報;編輯;職業倦怠;措施
[作者單位]張宜軍,沈陽農業大學出版部。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W2013107),沈陽農業大學青年教師科研基金資助項目(20121024)階段性研究成果。
最近,中國人力資源網開展的一項職業倦怠專項調查表明:我國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工作人員存在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編輯職業占比相對較低。具有編輯和教師雙重身份的高校學報編輯,面臨著學報編輯工作和高校教育改革帶來的雙重壓力。分析高校學報編輯職業倦怠的表現及其成因,認清高校學報編輯職業倦怠產生的主要因素,進而探討緩解高校學報編輯職業倦怠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學報編輯職業倦怠的含義及其表現
高校學報編輯職業倦怠主要指高校學報編輯個體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對其的過度要求,沒有辦法有效緩解自身的工作壓力以及妥善應對工作中出現的挫折而產生的壓抑的極端心理反應,是高校學報編輯在長期工作壓力下產生的心理、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高校學報編輯的職業倦怠,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第一,情感衰竭。激情是人的一種可貴的積極情感狀態,從積極心理學來說,當個體對事物的認同和追求與內心的目標二者達到高度統一時,就會形成一種激揚的情感,如果將這種激揚的情感運用于工作之中,可以促進個體表現出對工作的執著追求和拼搏進取的精神。高校學報編輯在日復一日的單調編輯工作中,很容易出現情緒煩躁、心理緊張和極度疲勞等不良狀態,經常為一點小事而大發脾氣,并且極易遷怒于他人,逐漸喪失工作熱情,久而久之高校學報編輯出現萎靡不振的精神狀態,編輯工作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就會在無形之中降低,嚴重者甚至表現出精神疲憊、心情沮喪、態度悲觀、焦慮不安,直至苦悶消沉的情況。情感衰竭是高校學報編輯職業倦怠的關鍵內容,反映了學報編輯職業倦怠的個體應激維度。
第二,去個性化。高校學報編輯不僅僅通過編輯工作來為社會創造經濟效益,具有“經濟人”的屬性,同時也需要與人進行溝通和交往,這種溝通包括學報編輯部內部和外部的溝通,具有“社會人”的屬性。但當高校學報編輯處于職業倦怠期時,就很容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與他人刻意保持距離,一方面以一種較為消極的態度敷衍了事,工作效能下降,導致個人發展停滯;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產生不公平感、猜忌感,導致對同事或作者沒有信任感,繼而與外部進行溝通的意愿下降,刻意地封閉自己,以一種較為消極和冷漠的態度批判性地對待同事和工作,從而造成日常工作中人際關系的緊張。去個性化代表了高校學報編輯職業倦怠的人際情境維度。
第三,低成就感。高校學報編輯如果對人生有較為積極的態度,就會比較正確地認識和理解編輯工作的意義,對自己的工作就會更加有自信。反之,如果高校學報編輯對人生持一種消極的態度,就會將工作看作一種苦役和無奈,由此只會使自己喪失對工作的熱情。學報編輯工作是一份較為單調的工作,編輯工作人員長期從事著論文組稿、審稿、改稿、版面設計、出版發行等重復性的工作,導致他們對自身工作的價值評價不斷傾向消極,同時自我評價也相應降低,認為從事編輯工作沒有“多大”成就感和創造性,在編輯出版過程中以消極態度對待,甚至出現轉行的念頭。高校學報編輯的低成就感代表了其職業倦怠的自我評價維度。
二、高校學報編輯職業倦怠產生的主要因素
第一,高校編輯管理制度的不利影響。雖然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和2002年專門就加強和改進高校學報管理工作下發了文件,明確了高校學報編輯作為學校教學科研隊伍的組成部分,將其列入教學科研管理體系中,在工資待遇、職務評聘和評優表彰等方面都應與教學科研人員同等對待。然而在現實中,絕大多數高校并沒有嚴格貫徹執行相關的文件規定。高校管理部門在學報編輯身份認定方面,通常將其劃為行政人員或教輔人員,甚至有部分學校將其列為后勤管理人員。在待遇方面,高校學報編輯的崗位津貼和學校教學科研人員相比往往相差一檔,而且許多高校對學報編輯在職稱評定、崗位設置、評獎評優和繼續教育方面設置過多的限制,高校學報編輯與學校的很多重大獎勵基本無緣。這些因素導致高校學報編輯部成為一個容易被人遺忘的工作部門,使得不少高校學報編輯容易形成“業不如人”的心態和無奈情緒,進而引起職業倦怠。
第二,高校學報編輯部人員不足導致工作超負荷。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發展,高校師資隊伍建設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而控制、壓縮非教學科研隊伍人數已經成為大多數高等院校的不二選擇。目前很多高校學報編輯部普遍存在著編輯編制少甚至沒有相應事業編制的問題,根據相關規定高校學報雙月刊一般應配置專職編輯人員3—5人,但很多高校學報編輯部沒有達到這一標準。高校學報編輯的工作從組稿、審稿、排版、校對,直至發表,整個過程極其煩瑣,而高校學報編輯人員配備嚴重不足,導致高校學報編輯超負荷工作。此外,高校學報編輯普遍存在兼職的情況。他們除承擔學報編輯、校對、處理任務之外,還需要把一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行政和教學工作之中,“雙肩挑”更容易使學報編輯產生職業倦怠。
第三,高校學報編輯自我發展面臨的壓力。高校學報編輯一般由專職編輯和兼職編輯構成,兼職編輯仍按照原職稱的評定系列要求進行職稱評定,而專職編輯職稱按編輯系列評定。兼職編輯在做好學報編輯工作的同時,還需要進行原專業的科研和課堂教學等工作,繁重的編輯工作無疑會影響兼職編輯進行原專業能力的提升,導致其難以晉升高一級的職稱,這使得其對學報編輯工作的熱情不斷下降。對于高校學報專職編輯而言,他們大多數是由行政人員或教學科研人員抽調過來的,大多都不是編輯專業出身,而是因為文筆不錯而半路出家進入高校學報編輯隊伍,接受過編輯業務專門培訓或專業學習的編輯數量很少。因此,他們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編輯水平和專業能力,但由于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導致其難以適應編輯崗位要求,很容易形成工作壓力,進而造成專業編輯的職業倦怠。此外,編輯因自身工作業績沒有受到學校的重視,認為自己長期從事編輯出版工作沒有職業成就感,因而也不愿意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編輯技能和更新知識結構,從而逐漸失去對編輯工作的熱情,進而出現職業倦怠。
三、緩解高校學報編輯職業倦怠的有效措施
第一,學校應重視和調整學報編輯部管理思路。學校領導對高校學報的重視程度和管理理念是學報能否辦好的關鍵因素,學校領導應該充分認識學報編輯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高校學報窗口來展示本校教學科研的優秀成果。學校應當為學報編輯部選配足夠的熟悉編輯業務,具有較高科研能力的優秀同志擔任高校學報的編輯和編務人員。同時應按照教育部的相關規定,積極地為編輯工作人員的業務進修、職稱評定、職務聘任、評獎評優創造條件和機會,使高校學報編輯人員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從而有利于編輯熟悉業務,進而有利其減少工作壓力。只有讓學報編輯從內心真正地感受到學校對學報工作的重視,感受到學校領導對他們的關心,才可以有效激發學報編輯的工作熱情。另外,高校應在學校財力許可的情況下,盡可能地為學報編輯提供必要的現代化辦公設備,盡可能地為學報編輯提供良好的辦公環境。
第二,構建人文激勵機制激發編輯的工作熱情。高校學報的日常編輯出版工作主要由學報編輯負責完成,學報質量的提高與發展都離不開學報編輯的辛勤勞動。從管理角度來說,高校各級主管部門應為高校學報編輯營造一個和諧的組織環境,關懷和尊重編輯,聆聽其聲音,從根本上樹立起“學報發展,編輯為本”的指導思想,并以此指導學報管理行為。在學報日常管理過程中,應堅持民主、公正的原則,關于學報編輯工作的相關決策和重大規定,都應該盡量征求學報編輯的意見,讓學報編輯參與到對學報整體的規劃中,進而有效激發高校學報編輯的工作熱情。學報管理者不僅要協調好學報編輯部的人際關系和工作關系,還應幫助學報編輯建立起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切實幫助學報編輯解決編輯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而不能口惠而實不至。學校通過在學報編輯部構建一套良好的人文激勵機制,充分體現出學報編輯的職業特點和綜合素質,進而建立和完善促進學報編輯的專業成長評價體系。
第三,構建科學公正合理的員工激勵管理體系。激勵是指單位管理者在單位發展過程中,將有意識的外部刺激轉化為單位員工的自覺行為,最大限度提高單位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最終實現單位發展目標的一種手段,主要包括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由于很多企事業單位的員工激勵管理體系存在很多不科學不合理的問題,因此,高校學報編輯部應該重新認真審視現有的激勵管理體系,發現存在的不足并及時改進。員工激勵機制要真正實現獎勤罰懶、獎優罰劣,堅持效益優先、按勞分配的原則,讓學報編輯可以在編輯過程中獲得合理的物質回報和精神獎勵。構建科學公正合理的員工激勵管理體系,不僅有利于滿足學報編輯精神與物質方面的需要,還可以幫助學報編輯明確自身的工作目標,排除影響工作的不良因素,進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學報編輯的工作熱情。
第四,高校學報編輯應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首先,高校學報編輯應提高對自身職業的認同感和責任感。高校學報編輯應該正確認識到編輯職業的工作性質和重要意義,而且要用發展辯證的觀點看待編輯工作的得與失、苦與樂,從內心認同編輯職業的使命和責任,以積極的態度追求職業理想,勇擔職業重任,進而認識自我價值,形成積極的職業認同感,從而有效克服職業倦怠,形成心理上的良性循環。其次,高校學報編輯要學會正視壓力。高校學報編輯面對變化無常的來自社會各方面的不同壓力,應該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情緒調控能力,多從積極的方面考慮問題,勇于面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始終保持一種愛業、敬業、精業的工作精神,進而使自己的工作激情得以持久穩定,有效防止職業倦怠的發生。最后,高校學報編輯應該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高校學報編輯的人際關系不僅包括學報編輯部內部同事的人際關系,也包括學報編輯與審稿專家、作者和讀者等的人際關系。學報編輯部可以通過組織一些有益的集體活動,如集體旅游、戶外鍛煉和業務學習,開闊編輯的視野,促使編輯部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在處理與審稿專家、作者和讀者等的人際關系時,一方面要堅持公正公平的理念,以質量決定稿件錄用與否;另一方面,應以一種平等的態度和作者進行交流,與作者建立一種良性互動的人際關系,也有利于消除對抗情緒。
參考文獻
[1] 黃林. 編輯職業倦怠的成因及對策[J]. 出版科學,2011(2):31-33.
[2]何靜. 地方高校學報編輯的角色壓力與職業倦怠[J]. 中州大學學報,2008(6):85-87.
[3]張冰. 高校學報編輯的職業倦怠及其應對措施[J]. 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156-158.
[4]張敏. 高校學報編輯職業倦怠的成因及化解途徑[J].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