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家銀 李曉霞 鄭平/重慶市北碚區畜牧獸醫局 聶奎/西南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鴨球蟲病在鴨群中經常發生,是一種嚴重危害鴨的寄生蟲病,各種日齡的鴨都可感染發病,以夏秋季節發病率最高。發病率可達30%~50%,死亡率20%~70%不等,得過該病耐過的鴨一般生長緩慢,耗費飼料與人工,給養鴨場或養鴨戶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鴨是鴨球蟲的唯一天然宿主,宿主特異性較強。同時,各階段的鴨均對球蟲易感,但成年鴨發病、死亡率明顯低于雛鴨。一般而言,12日齡鴨可發病死亡,4周齡感染率可高達100%,但幾乎不發病。而鴨的品種和球蟲病發生存在關系,據聶奎研究結果,番鴨和騾鴨對潛鴨艾美耳球蟲的易感性高于家鴨;在法國,番鴨球蟲病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品種。
鴨感染球蟲的來源和途徑主要是鴨啄食了的飼料、飲水和土壤中有球蟲卵囊污染而引起。故養殖模式對鴨球蟲感染率有相關性,地面養殖的鴨感染球蟲的幾率普遍高于網上養殖。鴨舍潮濕,密度過大太擁擠,飼養管理不善,環境條件不良都是鴨球蟲病暴發的重要因素;故鴨群暴發球蟲病與氣候、濕度有很大關系,此病多在溫暖潮濕的時節流行,流行高峰期一般在春末夏初。
1.飼養管理和衛生管理。鴨舍應保持清潔干燥,定期清除糞便,并將糞便堆積發酵。飲水和飼料防止鴨糞污染,經常消毒用具,及時更換墊草,換墊新土。流行嚴重時,則應鏟除表土,更換新土,防止飼養人員串崗,謝絕外場人員參觀,以防帶進球蟲卵囊。
2.藥物防治。在球蟲病流行季節,在地面飼養達到12日齡的雛鴨,可將下述磺胺藥中任一種按比例混于飼料中,連喂5 d,停3 d,再喂5 d,可預防球蟲病發生。可選用的抗球蟲藥有:
地克珠利:按1 mg/kg飼料混飼,均可以得到預防和治療的效果。
磺胺氯吡嗪(三字球蟲粉)按0.03%混入飲水,連用3 d。
磺胺六甲氧嘧啶(SMM)按0.1%比例混入飼料中,連喂6d。
磺胺五甲氧嘧啶(SMD)按0.1%比例加入飼料連喂4 d。
磺胺甲基異噁唑(新諾明)按0.1%比例濃度混入飼料,連喂6d。
磺胺二甲基嘧啶(SM2)按0.1%比例混飼,連喂6 d;
磺胺甲基異噁唑加三甲氧芐氨嘧啶(復方新諾明,SMZ+TMP以5∶l比例)按0.02%比例混入飼料,連喂6 d,或按0.04%濃度加入飼料中給藥5 d,停4 d,再給藥4 d,或連續給藥10 d,對病情嚴重的個別鴨可按0.02 g/只投藥,每天1次,連續3 d;
磺胺六甲氧嘧啶加三甲氧芐氨嘧啶(SMZ+TMP,以5∶1比例)按0.02%濃度混入飼料中,連喂4 d,均有良效;
磺胺二甲基嘧啶加三甲氧芐氨嘧啶0.02%比例添加于飼料中,連喂6 d;
另外,為有效地控制鴨球蟲病的發生和死亡,磺胺藥應與其他抗球蟲藥交替輪換使用,可避免磺胺藥易產生耐藥性和引起磺胺出血綜合征的缺點。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