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平
新華鄉位于安徽黃山市黃山區北部、太平湖北岸,面積68平方公里,人口近7000人。因地處偏遠山區、庫區,交通不便,新華鄉經濟發展舉步維艱,群眾要求擺脫貧困的愿望迫切。近年來,該鄉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農民群眾為主體,以資源培育為基礎,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加工營銷為龍頭,以開放合作為路徑,建基地、重科技、增投入、強服務,筍竹產業得以發展壯大,創造了產業化脫貧致富的特色經驗。
2011年,黃山區將新華鄉作為扶貧開發重點鄉鎮,并將筍竹產業作為重點扶持產業,三年來共投入產業扶貧專項資金129.7萬元。該鄉現有雷竹9000畝,示范基地5個,筍加工企業11家,鹽筍、筍干產品主要銷往江浙滬。2014年全鄉竹筍產量近500萬斤,按最高收購價2.7元/斤計算,產值超過1200萬元,收入1萬元以上的農戶有500余戶,收入最多的達10余萬元,全鄉農民出售鮮筍人均收入2000元,經濟效益遠高于種植水稻。
目前,筍竹已成為“三豐”地區特色主導產業。雷竹常年保持綠色,在荒山荒坡、山塝田以及農民房前屋后的空地栽植雷竹,不僅能提高森林覆蓋率、防止水土流失,形成防火隔離帶,同時也為太平湖沿岸、322省道沿線綠色質量提升和美好鄉村建設助力添彩。
新華鄉通過產業化扶貧開發成為聲名鵲起的“筍竹之鄉”,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是因為該鄉走的是因地制宜、生態經濟與綠色產業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政府主導、農民主體、能人引領、開放式、產業化發展之路,是政策、項目、資金、技術、管理、人才、信息配套集約發展之路。
第一,政策引導,培育筍竹資源。2002-2003年,新華鄉政府搶抓“退耕還林”政策機遇,調優林種結構,引導農民營造雷竹林5600畝,為筍竹產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2007年以來,鄉政府因勢利導,實施“萬畝雷竹”生產加工計劃和“筍竹富民”工程,引導農民流轉林地、坡耕地,成立專業合作社,實行產業化規模經營,同時落實專項扶貧、農發項目、退耕還林補助和涉農資金傾斜整合等優惠政策,進一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全鄉掀起了雷竹基地造林和撫育新高潮,筍竹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第二,技術服務,提高經濟效益。舉辦“陽光工程”等專業技術培訓班,邀請德國專家現場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技術培訓,安排大戶技術示范,推廣雷竹栽植、墾復、施肥、灌溉、鉤梢等實用技術。組建董家灣村、大保村和“三綠宜”筍竹專業合作社,筍農在管竹、育筍方面的技術溝通不斷增進,竹林的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筍竹基地畝產由6年前的不足200斤提高到近500斤。
第三,建設基地,發揮示范效應。通過示范基地和示范戶在新品種和撫育新技術上示范,在產量、質量和效益上示范,以點帶面,帶動全鄉筍竹產業快速發展。現已培育高產優質高效雷竹示范基地5個,面積1100畝,其中整合投入100萬元建成的500畝新昌筍竹基地成功爭創省級筍竹科技示范園。幾年來,基地共帶動農戶新栽植雷竹近3000畝,帶動農戶采用鉤梢技術進行雷竹林撫育近4000畝。
第四,扶持龍頭,帶動產業發展。新華鄉引進浙江客商投入資金100萬元,與本鄉能人聯合創辦了集鮮筍生產、加工、包裝、銷售于一體的“三兄弟”筍業有限公司。引進福建客商落戶董家灣村楊沖村民組,投資400萬元成立了專業從事雷竹筍收購、加工、銷售的現代化企業“瑞華”筍業有限公司。董家灣村黨總支書記陶方開、筍竹大戶王富勤和浙江客商合資創辦了“節節高”筍業公司,該企業引進外地客商,流轉50畝水田種植豇豆和雪里蕻,利用竹筍生產淡季閑置的廠房和設備,加工山野菜、脫水蔬菜、霉干菜和粉絲。
第五,外出取經,謀求合作共贏。新華鄉政府組織雷竹大戶、加工業主多批次赴“雷竹之鄉”浙江臨安學習借鑒先進種植技術、成功運作模式和科學管理經驗,并派員到臨安筍竹第一大鎮太湖源鎮掛職,兩地結為友好鄉鎮。今年,70畝雷竹共建林在新華鄉落地生根,太湖源鎮在種苗、栽培技術、銷售渠道等方面,實行鎮對鄉、村對村幫扶,派來頂級筍竹專家專題授課。通過引進早出覆蓋和晚出高節品種,將使筍期由一個月延長到半年,以滿足常年不同層次加工的需要。
基于筍竹產業扶貧的實踐經驗,新華鄉總結了三點體會:
首先,政府主導是前提。從 2002年退耕還林到2006年的起步階段,新華鄉政府及時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培育筍竹資源,使竹筍產量迅速增長。此后,在注重量的擴張的同時,更注重在質上提升,千方百計引進扶持龍頭企業,幫助其解決用地、用電等實際問題。同時,大力培育示范基地,改善基礎設施狀況,僅新昌省級筍竹科技示范園基地道路等基礎設施就投入資金近100萬元,同時還對示范基地內的竹農予以補助。
其次,農民主體是根本。發展產業的主體是農民,政府意志要與農民意愿高度統一,接天應地,擰成一股繩。要著力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以輸血促造血,啟用領軍人物、鄉土人才,發展草根民營經濟和能人經濟。
最后,產業化發展是關鍵。推行“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和“產加銷一條龍”產業化經營模式,是筍竹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新華鄉培育基地和大戶,扶持龍頭企業,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同時招商引資,強調產銷對接,正是在“統分結合”和組織化、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產業化發展方面的有益探索。通過與浙江筍竹產業王牌產地締結友好,開展種苗、技術、培訓、市場全方位合作,又使新華筍竹產業化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下一階段,針對鮮筍產出效益總體不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低等問題,新華鄉預計通過強化基地建設、豐厚筍竹資源,推進管理創新、實行集約經營,扶持龍頭企業、實施品牌戰略,拓展產業功能、催生新型業態等措施,著力做大做強筍竹產業。黃山區則將筍竹產業作為綠色發展的主攻方向和竹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制定專項發展規劃,完善基地標準化建設和龍頭企業發展引導、扶持、激勵政策,引進培育規模化、精加工、流水線、高附加值型筍竹加工企業。在推廣新華鄉筍竹產業發展經驗的基礎上,走“實(實誠地道)、精(精細精致精湛精美)、活(激活盤活)、高(高品質高技術高水平高附加值)、特(特色栽培加工特色商業模式特色品牌)”的路子,著力構建筍竹業、茶業雙峰對峙的現代特色農業新格局。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