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濤
摘要:微粒觀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必須建構的核心觀念。按照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內容和能力水平要求,對某市十年中考試題進行邏輯分析,結合一道試題作答情況,進行數據收集、輸入,自變量篩選,Logistic線性回歸,最后在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分析了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微粒觀形成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反思原因,提出教學建議。
關鍵詞:微粒觀;化學觀;spss統計分析;回歸模型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12-0075-05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29
一、問題的提出
1. 文獻綜述
“微粒觀”是初中生必須建構的核心化學觀。很多研究者的研究發現:學生對物質變化微觀認識水平總體較低,而且發展速度小于化學知識增長速度[1]。因此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促進初中生微粒觀形成的策略,如實驗法,類比法,并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嘗試[2]。從研究方法來看,定性研究較多,基于實證的定量研究較少。因此從評價的視角,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了解目前階段學生微粒觀的形成現狀,反思教學策略的有效性,并提出相關教學建議。
2. 某市十年關于微粒的考查
課程標準關于“微粒觀”的內容標準和認知水平分解為以下四個核心考點。
考點一:理解物質構成的微粒性;
考點二:知道分子、原子基本特征;
考點三:應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常見物理、化學現象;
考點四:了解微粒之間的相互關系,微粒變化與物質變化的關系。
用表格形式的通用矩陣對該部分內容及標準進行分解,見表1。
選擇某市2004年至2013年十年間考查物質微粒性的試題,采用邏輯分析方法,將考點和考查水平進行雙向分類,結果見表2。
從表2來看,該市近十年的測試內容主要分布在考點三上,頻數幾乎達50%,能力水平考查主要是識記層次,題型以選擇題為主,分值一般1~2分。表1、表2顯示,該市在此部分的考查與課程標準存在較大不一致。
二、調查與研究
1. 研究方法
采用標準化的命題流程,利用SPSS 19.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定量地了解學生微粒觀形成現狀,分析影響形成因素及發展程度。
2. 命題的指導思想
試題內容要求包含四個考點,在水平目標上不低于課程標準的最高要求。考查點相對獨立,隨機分布。既注重陳述性知識的考查,也要注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
3. 試題設計及施測方法
(1)測驗題的設計
為保證樣本內容的代表性,內容和認知層次相對權重,設計如表3的雙向細目表,見表3。
(2)命制測試題
試題為單選題,經過一位初中學業評價小組老師修訂,刪去表述不明確的詞語2處,刪去1個不能達成測試目標的選項。
試題:下圖是水在三種不同狀態下,水分子的微觀排列圖
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A.狀態1到狀態2的變化過程中,由于水分子數目減少,所以主要發生的是化學變化
B.升高溫度,一定能使水由狀態1變化成狀態3
C.任何物質由狀態2變成狀態3,都必須經過狀態1
D.從狀態2可知,該狀態時,當分子數目確定時,物質的體積主要由分子間的間距決定
試題內容結構分析,見表4。
(3)施測方法
為保證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完成測試,將該道作為第11題編入“2014年某區化學調研考試”試卷中。試卷共五道大道,28道小題,總分50分,選擇題為單選題,每題1分,考試時間90分鐘。考試由區統一安排,學校組織,每考場30人,1~2名監考教師。統一閱卷,統一進行分數登記。全區成績統計見表5。
4. 抽樣及數據分析
抽樣選取該市某中學73名同學試卷進行分析。對學生答題情況進行編碼:所選選項用1表示,未選選項用0表示,如某同學該題答案為D,則相應的編碼為:0,0,0,1。另外登記學生化學總分,將數據輸入到spss 19。
按照下表將得分情況重新編碼為不同變量,變量名為level,變量標簽為等級。見表6。
(1)抽樣描述性分析
對抽樣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了解數據的基本情況。見表7。
選項以二分值進行了編碼,選項的難度為答對人數與總人數之比,公式為:P=
P為難度值,N為被試人數,K為答對該題的人數。
本案中,選項采用“1,0”編碼,所以難度值即該題選項D的均值。根據表7可知,該題的難度為0.62。該題難度比本次測試試卷總難度值略低(全區P=0.63,該中學P==0.66)。
區分度用點雙列相關系數(rpbi)表示,公式為:
rpbi=
p-q分別表示答對該題和未答對該題的學生平均分,p、q分別表示答對該題和未答對該題的學生占總學生人數的百分比,St為全體學生總分的標準差。相關統計量見表8。
代入上表數據,得該題的區分度為0.819。該值在自主度為72(df=N-1)時達到顯著性水平,說明該題具有積極的區分作用。
(2) 回歸分析
將選項A(A)、選項B(B)、選項C(C)、總分(total)、等級(level)做為自變量,11題得分(df_11)為因變量,利用CRT樹模型進行自變量篩選。分析結果見圖1。
從上圖可知,11得分與選項C、選項A之間存在交互項。選項C作為對預測結果改進最大的自變量首先用于拆分節點,其中未選擇C的同學共56人,其中有11人未選擇D。從節點2中可知,未選擇C,也未選擇A的同學共48人,其中有3人未選擇D。該模型進行預測的準確性的測量見表9。endprint
從表9可以看出,在大約有4.1%的學生可能會在該模型中被錯分。
按照CRT模型進行預測,總計預測準確率達到了95.9%,這說明該模型具有相當準確的預測程度,見表10。
當前樹模型構建過程中計算出各候選自變量的重要性,見表11。
從上表可以看出來,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是選項C、選項A,以及等級,總分的相對重要性只占9.3%,基本上可以忽略。
經過自變量篩選,得到含選項C、選項A、等級3個自變量的Logistic回歸方程。
對步驟、模塊、模型進行模型系數綜合性檢驗,當df=3,p=0.05時,卡方臨界值為7.915,我們計算卡方值為83.167,大于臨界值,且Sig.值小于0.05。模型系數綜合檢驗表見表12。
模型匯總輸出了Logistic回歸模型的似然比值和兩個偽決定系數,見表13。
偽決定系數較大,說明當前模型中自變量解釋的因變量的變異占因變量總變異的比例較大。
將篩選自變量重新擬合,根據該回歸模型進行預測,預測結果見表14。
比較表10和表13,發現Logistic模型預測的總計準確率與按照CRT模型預測的總計百分比相同。
根據表15,最終可以給出回歸方程如下:
Logit()=-2.961-26.304 ×選項C-25.763×選項A+2.409×等級
5. 結論
用分類樹模型進行變量篩選,并用Logistic模型進行擬合,得到如下結論:
(1) 由于回歸系數小于0,所以正確認識物質三態的變化是學生選擇D選項的主要因素,它有較強的干擾作用。
(2) 物質的三態變化、微粒變化與物質變化之間存在協同性的正向交互作用,回歸系數均小于0,所以都對正確選擇有干擾作用,但正確理解“微粒變化與物質變化的關系”干擾作用小。
(3) 微粒觀的形成相比于化學其它知識發展要慢。
(4) 影響微粒觀形成的因素發展不一致。
三、教學建議
1. 教師要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
要做到教學、學習、評價三位一體,就要求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做到準確、完整。
準確是指深入文本了解其知識價值。如“結合學生熟悉的現象和已有經驗”,“從身邊的現象和簡單的實驗入手”談的是教學的起點,課程標準要求的內容和水平目標是終點,教學應注重學習的效益。在本例的分析中,物質三態的變化學生都具有豐富的經驗,而且課標能力要求也不高,但卻成了學生正確答題的主要干擾項。這種現象說明微粒觀作為一種重要的化學觀,是上位知識,學生從熟悉的經驗和現象、實驗入手,經過同化、順應,概括具有上位性質的概念,這充分說明微粒觀的學習是有意義的學習過程,而不是機械學習過程。
完整是指要讀懂、讀透。物質的三態變化、微粒變化與物質變化的關系均在本例中影響學生答題的準確性,而對知識和能力水平較高的“用微粒觀解釋常見的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卻未成為干擾因素。這與教師在平時教學中進行大量的操練有關,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沒有得到提高。
2. 化學觀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化學觀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化學觀的形成需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廣泛的育人價值,整合各種資源,構建多種符合學習習慣的教學方式。另外,微粒觀是一個定義性概念,模糊的下位概念對微粒觀的形成具有干擾作用,就如選項C和選項A的作用一樣。
使用微粒觀釋釋常見現象,是內容重心由事實性知識向技能和方法的轉變,方法重心由記憶向理解、遷移轉變。化學觀一定建立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過程之中[3],能力的提高和化學觀的形成是協同發生的。
3. 做好試題分析,找出主要問題,減少重復訓練,提高訓練的效率
分析表明學生在用微粒觀解釋現象上表現了較高的水平。如果教師沒有看清這一點,仍然進行大量反復訓練,顯然失去了意義。有針對性地訓練將節約時間和精力,有助于學生將精力和時間放到掌握不牢、含糊不清的知識和方法上,從而提高訓練的效率。
四、反思
1. 克服“考試導向”的不良現象,關注核心概念的學習
對該市近十年中考試題的分析,發現存在的問題,也是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學業考試命題普遍存在的問題,即:
(1)過分重視陳述性知識的識記,犧牲了對較高認知水平的考查;
(2)關注了學生已有經驗的考查,忽視了對學習結果的測試,即測量的是學生的起點,而不是學習的增益。
在這種以考試為指揮棒的應試背景下,教學目標與課程標準和教材漸行漸遠。教師以考試題目為綱指導教學活動設計,思想上輕視學習過程,忽視學生化學觀的形成,忽視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影響和制約了學生學業發展。
轉變以“考試”為導向的教學價值傾向,轉變以事實性知識記憶為主的學習方法,注重學生高級思維能力的培養,僅靠教師的課堂行為改革是不夠的。建立高質量的考試評價質量分析指標體系,從宏觀指標、微觀指標綜合評價試題質量,注重試題基礎性、目的性、綜合性、具體性,既考慮試題的區分度、信度、效度,也通過試題誘發老師、學生進行深層的思考[4]。只有這樣,測試與評價才能科學有效地發揮其在教學中的導向作用。
2.考試數據分析由經驗型向科學分析型轉變,挖掘數據背后隱藏的教與學的規律
大數據的觸角正伸向教學測量與評價領域。處理數量巨大的教育數據,不僅消耗教師的腦力,也包括體力。這要求數據分析既高效、保真,也能高效率。顯然經驗是遠遠不足于滿足以上的要求,我們需要更多的工具。充分利用統計學模型和計算機輔助技術,才能真正做到把評價由“對學生進行評價”向“為學習進行評價”轉變。
通過數據的獲取、存儲、管理、分析等方法,能構建學習者學習行為相關模型,并進行預測、聚類、關系挖掘等過程[5]。預測有利于教師迅速找到影響教育因變量的自變量,促進改進教學;聚類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關系挖掘有利于教師找到各種教育現象的因果關系。總之,數據挖掘為教師提供了未來有效分析教育現象的科學依據。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通過科學、高效地數據分析,才能找到真正影響學習的主要因素,也才能“對癥下藥”。
參考文獻
[1] 黃瓊.中學化學教學中學生物質微粒觀的培養[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09
[2] 李翠華.例談幫助初中生形成微粒觀的策略[J].化學教學,2012,(12):38-40
[3] 江合佩,傅興春.新課程背景下化學教學中化學觀的構建與實踐[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綜合),2011,32(6):7-9
[4] 孔凡哲,馬云鵬.試卷質量的影響因素與質量分析指標體系[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09,(4):41-44,47
[5] 徐鵬,王以寧,劉艷華,張海.大數據視解分析學習變革[J].遠程教育雜志,2013,(6):11-16endprint
從表9可以看出,在大約有4.1%的學生可能會在該模型中被錯分。
按照CRT模型進行預測,總計預測準確率達到了95.9%,這說明該模型具有相當準確的預測程度,見表10。
當前樹模型構建過程中計算出各候選自變量的重要性,見表11。
從上表可以看出來,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是選項C、選項A,以及等級,總分的相對重要性只占9.3%,基本上可以忽略。
經過自變量篩選,得到含選項C、選項A、等級3個自變量的Logistic回歸方程。
對步驟、模塊、模型進行模型系數綜合性檢驗,當df=3,p=0.05時,卡方臨界值為7.915,我們計算卡方值為83.167,大于臨界值,且Sig.值小于0.05。模型系數綜合檢驗表見表12。
模型匯總輸出了Logistic回歸模型的似然比值和兩個偽決定系數,見表13。
偽決定系數較大,說明當前模型中自變量解釋的因變量的變異占因變量總變異的比例較大。
將篩選自變量重新擬合,根據該回歸模型進行預測,預測結果見表14。
比較表10和表13,發現Logistic模型預測的總計準確率與按照CRT模型預測的總計百分比相同。
根據表15,最終可以給出回歸方程如下:
Logit()=-2.961-26.304 ×選項C-25.763×選項A+2.409×等級
5. 結論
用分類樹模型進行變量篩選,并用Logistic模型進行擬合,得到如下結論:
(1) 由于回歸系數小于0,所以正確認識物質三態的變化是學生選擇D選項的主要因素,它有較強的干擾作用。
(2) 物質的三態變化、微粒變化與物質變化之間存在協同性的正向交互作用,回歸系數均小于0,所以都對正確選擇有干擾作用,但正確理解“微粒變化與物質變化的關系”干擾作用小。
(3) 微粒觀的形成相比于化學其它知識發展要慢。
(4) 影響微粒觀形成的因素發展不一致。
三、教學建議
1. 教師要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
要做到教學、學習、評價三位一體,就要求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做到準確、完整。
準確是指深入文本了解其知識價值。如“結合學生熟悉的現象和已有經驗”,“從身邊的現象和簡單的實驗入手”談的是教學的起點,課程標準要求的內容和水平目標是終點,教學應注重學習的效益。在本例的分析中,物質三態的變化學生都具有豐富的經驗,而且課標能力要求也不高,但卻成了學生正確答題的主要干擾項。這種現象說明微粒觀作為一種重要的化學觀,是上位知識,學生從熟悉的經驗和現象、實驗入手,經過同化、順應,概括具有上位性質的概念,這充分說明微粒觀的學習是有意義的學習過程,而不是機械學習過程。
完整是指要讀懂、讀透。物質的三態變化、微粒變化與物質變化的關系均在本例中影響學生答題的準確性,而對知識和能力水平較高的“用微粒觀解釋常見的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卻未成為干擾因素。這與教師在平時教學中進行大量的操練有關,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沒有得到提高。
2. 化學觀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化學觀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化學觀的形成需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廣泛的育人價值,整合各種資源,構建多種符合學習習慣的教學方式。另外,微粒觀是一個定義性概念,模糊的下位概念對微粒觀的形成具有干擾作用,就如選項C和選項A的作用一樣。
使用微粒觀釋釋常見現象,是內容重心由事實性知識向技能和方法的轉變,方法重心由記憶向理解、遷移轉變。化學觀一定建立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過程之中[3],能力的提高和化學觀的形成是協同發生的。
3. 做好試題分析,找出主要問題,減少重復訓練,提高訓練的效率
分析表明學生在用微粒觀解釋現象上表現了較高的水平。如果教師沒有看清這一點,仍然進行大量反復訓練,顯然失去了意義。有針對性地訓練將節約時間和精力,有助于學生將精力和時間放到掌握不牢、含糊不清的知識和方法上,從而提高訓練的效率。
四、反思
1. 克服“考試導向”的不良現象,關注核心概念的學習
對該市近十年中考試題的分析,發現存在的問題,也是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學業考試命題普遍存在的問題,即:
(1)過分重視陳述性知識的識記,犧牲了對較高認知水平的考查;
(2)關注了學生已有經驗的考查,忽視了對學習結果的測試,即測量的是學生的起點,而不是學習的增益。
在這種以考試為指揮棒的應試背景下,教學目標與課程標準和教材漸行漸遠。教師以考試題目為綱指導教學活動設計,思想上輕視學習過程,忽視學生化學觀的形成,忽視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影響和制約了學生學業發展。
轉變以“考試”為導向的教學價值傾向,轉變以事實性知識記憶為主的學習方法,注重學生高級思維能力的培養,僅靠教師的課堂行為改革是不夠的。建立高質量的考試評價質量分析指標體系,從宏觀指標、微觀指標綜合評價試題質量,注重試題基礎性、目的性、綜合性、具體性,既考慮試題的區分度、信度、效度,也通過試題誘發老師、學生進行深層的思考[4]。只有這樣,測試與評價才能科學有效地發揮其在教學中的導向作用。
2.考試數據分析由經驗型向科學分析型轉變,挖掘數據背后隱藏的教與學的規律
大數據的觸角正伸向教學測量與評價領域。處理數量巨大的教育數據,不僅消耗教師的腦力,也包括體力。這要求數據分析既高效、保真,也能高效率。顯然經驗是遠遠不足于滿足以上的要求,我們需要更多的工具。充分利用統計學模型和計算機輔助技術,才能真正做到把評價由“對學生進行評價”向“為學習進行評價”轉變。
通過數據的獲取、存儲、管理、分析等方法,能構建學習者學習行為相關模型,并進行預測、聚類、關系挖掘等過程[5]。預測有利于教師迅速找到影響教育因變量的自變量,促進改進教學;聚類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關系挖掘有利于教師找到各種教育現象的因果關系。總之,數據挖掘為教師提供了未來有效分析教育現象的科學依據。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通過科學、高效地數據分析,才能找到真正影響學習的主要因素,也才能“對癥下藥”。
參考文獻
[1] 黃瓊.中學化學教學中學生物質微粒觀的培養[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09
[2] 李翠華.例談幫助初中生形成微粒觀的策略[J].化學教學,2012,(12):38-40
[3] 江合佩,傅興春.新課程背景下化學教學中化學觀的構建與實踐[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綜合),2011,32(6):7-9
[4] 孔凡哲,馬云鵬.試卷質量的影響因素與質量分析指標體系[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09,(4):41-44,47
[5] 徐鵬,王以寧,劉艷華,張海.大數據視解分析學習變革[J].遠程教育雜志,2013,(6):11-16endprint
從表9可以看出,在大約有4.1%的學生可能會在該模型中被錯分。
按照CRT模型進行預測,總計預測準確率達到了95.9%,這說明該模型具有相當準確的預測程度,見表10。
當前樹模型構建過程中計算出各候選自變量的重要性,見表11。
從上表可以看出來,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是選項C、選項A,以及等級,總分的相對重要性只占9.3%,基本上可以忽略。
經過自變量篩選,得到含選項C、選項A、等級3個自變量的Logistic回歸方程。
對步驟、模塊、模型進行模型系數綜合性檢驗,當df=3,p=0.05時,卡方臨界值為7.915,我們計算卡方值為83.167,大于臨界值,且Sig.值小于0.05。模型系數綜合檢驗表見表12。
模型匯總輸出了Logistic回歸模型的似然比值和兩個偽決定系數,見表13。
偽決定系數較大,說明當前模型中自變量解釋的因變量的變異占因變量總變異的比例較大。
將篩選自變量重新擬合,根據該回歸模型進行預測,預測結果見表14。
比較表10和表13,發現Logistic模型預測的總計準確率與按照CRT模型預測的總計百分比相同。
根據表15,最終可以給出回歸方程如下:
Logit()=-2.961-26.304 ×選項C-25.763×選項A+2.409×等級
5. 結論
用分類樹模型進行變量篩選,并用Logistic模型進行擬合,得到如下結論:
(1) 由于回歸系數小于0,所以正確認識物質三態的變化是學生選擇D選項的主要因素,它有較強的干擾作用。
(2) 物質的三態變化、微粒變化與物質變化之間存在協同性的正向交互作用,回歸系數均小于0,所以都對正確選擇有干擾作用,但正確理解“微粒變化與物質變化的關系”干擾作用小。
(3) 微粒觀的形成相比于化學其它知識發展要慢。
(4) 影響微粒觀形成的因素發展不一致。
三、教學建議
1. 教師要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
要做到教學、學習、評價三位一體,就要求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做到準確、完整。
準確是指深入文本了解其知識價值。如“結合學生熟悉的現象和已有經驗”,“從身邊的現象和簡單的實驗入手”談的是教學的起點,課程標準要求的內容和水平目標是終點,教學應注重學習的效益。在本例的分析中,物質三態的變化學生都具有豐富的經驗,而且課標能力要求也不高,但卻成了學生正確答題的主要干擾項。這種現象說明微粒觀作為一種重要的化學觀,是上位知識,學生從熟悉的經驗和現象、實驗入手,經過同化、順應,概括具有上位性質的概念,這充分說明微粒觀的學習是有意義的學習過程,而不是機械學習過程。
完整是指要讀懂、讀透。物質的三態變化、微粒變化與物質變化的關系均在本例中影響學生答題的準確性,而對知識和能力水平較高的“用微粒觀解釋常見的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卻未成為干擾因素。這與教師在平時教學中進行大量的操練有關,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沒有得到提高。
2. 化學觀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化學觀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化學觀的形成需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廣泛的育人價值,整合各種資源,構建多種符合學習習慣的教學方式。另外,微粒觀是一個定義性概念,模糊的下位概念對微粒觀的形成具有干擾作用,就如選項C和選項A的作用一樣。
使用微粒觀釋釋常見現象,是內容重心由事實性知識向技能和方法的轉變,方法重心由記憶向理解、遷移轉變。化學觀一定建立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過程之中[3],能力的提高和化學觀的形成是協同發生的。
3. 做好試題分析,找出主要問題,減少重復訓練,提高訓練的效率
分析表明學生在用微粒觀解釋現象上表現了較高的水平。如果教師沒有看清這一點,仍然進行大量反復訓練,顯然失去了意義。有針對性地訓練將節約時間和精力,有助于學生將精力和時間放到掌握不牢、含糊不清的知識和方法上,從而提高訓練的效率。
四、反思
1. 克服“考試導向”的不良現象,關注核心概念的學習
對該市近十年中考試題的分析,發現存在的問題,也是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學業考試命題普遍存在的問題,即:
(1)過分重視陳述性知識的識記,犧牲了對較高認知水平的考查;
(2)關注了學生已有經驗的考查,忽視了對學習結果的測試,即測量的是學生的起點,而不是學習的增益。
在這種以考試為指揮棒的應試背景下,教學目標與課程標準和教材漸行漸遠。教師以考試題目為綱指導教學活動設計,思想上輕視學習過程,忽視學生化學觀的形成,忽視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影響和制約了學生學業發展。
轉變以“考試”為導向的教學價值傾向,轉變以事實性知識記憶為主的學習方法,注重學生高級思維能力的培養,僅靠教師的課堂行為改革是不夠的。建立高質量的考試評價質量分析指標體系,從宏觀指標、微觀指標綜合評價試題質量,注重試題基礎性、目的性、綜合性、具體性,既考慮試題的區分度、信度、效度,也通過試題誘發老師、學生進行深層的思考[4]。只有這樣,測試與評價才能科學有效地發揮其在教學中的導向作用。
2.考試數據分析由經驗型向科學分析型轉變,挖掘數據背后隱藏的教與學的規律
大數據的觸角正伸向教學測量與評價領域。處理數量巨大的教育數據,不僅消耗教師的腦力,也包括體力。這要求數據分析既高效、保真,也能高效率。顯然經驗是遠遠不足于滿足以上的要求,我們需要更多的工具。充分利用統計學模型和計算機輔助技術,才能真正做到把評價由“對學生進行評價”向“為學習進行評價”轉變。
通過數據的獲取、存儲、管理、分析等方法,能構建學習者學習行為相關模型,并進行預測、聚類、關系挖掘等過程[5]。預測有利于教師迅速找到影響教育因變量的自變量,促進改進教學;聚類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關系挖掘有利于教師找到各種教育現象的因果關系。總之,數據挖掘為教師提供了未來有效分析教育現象的科學依據。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通過科學、高效地數據分析,才能找到真正影響學習的主要因素,也才能“對癥下藥”。
參考文獻
[1] 黃瓊.中學化學教學中學生物質微粒觀的培養[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09
[2] 李翠華.例談幫助初中生形成微粒觀的策略[J].化學教學,2012,(12):38-40
[3] 江合佩,傅興春.新課程背景下化學教學中化學觀的構建與實踐[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綜合),2011,32(6):7-9
[4] 孔凡哲,馬云鵬.試卷質量的影響因素與質量分析指標體系[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09,(4):41-44,47
[5] 徐鵬,王以寧,劉艷華,張海.大數據視解分析學習變革[J].遠程教育雜志,2013,(6):1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