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辛子


近年來到日本旅游的中國游客越來越多,在中文網站上介紹日本飲食與購物的圖文也越來越多。比如說有關日式點心的圖文,我就曾通過微信所推薦的公共賬號多次讀到過。這些不同的公共賬號,在介紹日式點心時,都使用一個相同的日文詞——和果子。
“和果子”這一稱呼據說源于明治初期。當時文明開國的日本,涌入不少西洋點心,被日本人稱為“洋果子”。針對“洋果子” 這一稱呼,日本人將按日本傳統制作方法所生產的點心,稱為“和果子”。
“和果子”中最漂亮美觀、最招人喜愛的,是形狀各異、種類豐富的各種“饅頭”——雖然被稱為“饅頭”,但日本的饅頭與中國的饅頭是完全不一樣的。中國的饅頭沒有餡,而日本的饅頭不僅有餡,且大部分都是各種豆沙餡,而發明這種帶豆沙餡的“日本饅頭”的人,則是生活在近700年前的室町時代初期一位名叫林凈因的中國人。
林凈因據說是北宋詩人林和靖的后裔,是日本禪師龍山德見在中國元朝參禪修行時,收下的一名俗家弟子。出生于下總國(現靠近東京的日本關東一帶)的龍山德見禪師,本姓千葉,是日本鐮倉時代后期到南北朝時代的一位禪僧。“德見”是其法諱,“龍山”則是其道號。龍山德見13歲時在鐮倉壽福寺出家,22歲那年前往中國天童山參禪修行,一待就是45年。
1349年,年近七十的龍山德見思鄉心切,于是乘坐開往日本博多的元朝船只返回日本,跟著龍山德見禪師一起來到日本的,便有中國俗家弟子林凈因。
龍山德見回到日本時,日本正是室町時代初期。應征夷大將軍足利尊氏的弟弟足利直義的拜請,做了京都建仁寺的第三十五代住持。當時日本寺廟的僧侶們不像現在這樣,是允許結婚喝酒吃肉的,為了幫助僧侶們改善伙食,林凈因參考中國肉包的做法,用豆沙代替肉餡,制作出了一種咸甜相宜的新式點心。林凈因將這種點心取名為“饅頭”,而自己做點心的作坊就稱為“饅頭屋”。
當時的室町幕府內部,因為足利尊氏和足利直義兩兄弟的彼此對立而時局動蕩,為避免卷入紛爭,林凈因選擇在離京都不遠的奈良居住。林凈因的這款豆沙饅頭,主要是為寺廟里的僧侶們而開發的,因此銷售對象自然以奈良各大寺廟的僧侶為主。奈良是日本著名的佛教之都,是當時日本貴族階層主要的社交場所,因此林凈因的豆沙饅頭,不僅在僧侶們之間獲得口碑,在貴族階層之間也大受好評。在林凈因的豆沙饅頭出現之前,日式點心大都是類似于現在的仙貝一類的米餅,又硬又脆的米餅,當然無法與在蒸熟之后變得又甜又軟的豆沙饅頭媲美。
因為林凈因的“饅頭屋”地處奈良,因此他制作的饅頭便被稱為“奈良饅頭”。奈良饅頭在僧侶和公家貴族之間獲得好評,后來又被人推薦給了當時的后村上天皇。品嘗到“奈良饅頭”美味的后村上天皇大喜過望,對林凈因寵愛有加,甚至將自己身邊的宮女賜給林凈因為妻。為感謝后村上天皇的恩寵,林凈因在大婚之日,特意制作紅白雙色饅頭款待各方。至今,日本人在迎娶新娘或是有什么喜慶活動時,仍保持的贈送紅白饅頭的習俗,便由此而來。
林凈因的饅頭屋后來由其子孫繼承,在奈良和京都各開有分店。1467年,京都發生應仁之亂,為躲避戰亂,饅頭屋撤離京都,林凈因后人躲避到三河國(現愛知縣東部)一個叫鹽瀨村的遠房親戚家居住,并改姓為“鹽瀨”。后來林凈因的子孫中,有一位叫著紹絆的,遠渡中國并在中國宮廷潛心學習到更多的點心制作技術,學成回到日本后,在戰亂平定后的京都重新開業,立屋號“鹽瀨”,制作銷售用山芋為原料的薯蕷饅頭。
薯蕷饅頭口感松軟,甜而不膩,很快成為京都的超人氣點心,甚至連薯蕷饅頭作坊的那條街,都被人稱為“饅頭屋町”。該店還獲得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的贈匾,上書“日本第一番本饅頭所林氏鹽瀨”。
日本的室町時代結束之后,開始進入近百年的戰國時代,雖然日本國內戰亂不斷,但屋號“鹽瀨”的薯蕷饅頭的“日本第一”之稱卻從未變更過。從織田信長到豐臣秀吉,再到德川家康,全是“鹽瀨”家薯蕷饅頭的愛食者。尤其是德川家康,每次出征之前,都要將薯蕷饅頭盛放于武士的頭盔之中敬供軍神,祈求勝仗,因此薯蕷饅頭又被稱為“兜饅頭”。因為薯蕷饅頭深受德川家康的喜愛,后來德川家康前往江戶建立幕府政權時,林凈因的后代鹽瀨一族,便連同整個饅頭屋的家業,也悉數搬到了江戶(即現在的東京)。
林氏鹽瀨家的薯蕷饅頭,不僅深受各代幕府將軍的喜愛,與日本皇室也有極深的淵源。從室町時代開始,一直到后來的安土桃山時代、江戶時代,并直至明治天皇定都東京之后,從明治到大正,再至昭和以及現在的平成,近700年來,都是專門管理日本皇族生活起居的宮內廳所指定的“御用點心”。因此,鹽瀨總本家制作的薯蕷饅頭,曾享有允許使用日本皇室菊紋家徽的殊榮。
盡管林氏鹽瀨家早在江戶時代就已經將饅頭店總部搬去了東京,但在它的發源地奈良和京都,林氏家族所遺留的痕跡卻從未被人遺忘。在奈良有一座漢國神社,漢國神社內有一座專門為紀念林凈因而建的林神社,也是日本唯一的一座“饅頭神社”。至今每年的4月19日,林神社都會舉辦饅頭祭,日本全國各地的和果子點心制作業主,都會獻供大量的紅白饅頭,以追悼和感謝林凈因為日本點心業所做出的貢獻。
據《杭州日報》2007年5月的新聞報道記載:1986年,林凈因的第34代傳人川島英子,前往林凈因的誕生地中國杭州尋根問祖,并在杭城“柳浪聞鶯”公園內建立了“林凈因紀念碑”,碑刻款落為“日本饅頭制作創始人和始祖”。此外,還為了紀念老祖先林和靖,特意在杭州西湖的孤山建“凈因亭”。現在,在日本的林凈因后裔,每年會前往杭州的林凈因碑前祭祖。祭祖時除了各種時令水果,也會擺放傳統的日式紅白饅頭——林家的后代們,將始于日本奈良“林神社”的饅頭祭,延伸到了林凈因誕生的西湖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