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榮春
對70到90后這個年輕群體來說,肩上扛著“結婚”“買房”“養老”“子女教育”等現實問題。顯然資產增值就成了年輕理財客的最大需求。針對市場上應接不暇的理財產品,對普通投資者來說,做到理性正確的選擇談何容易。
方先生,今年26歲,未婚。在北京中關村一家互聯網科技公司上班,月收入20000元,父母都在政府部門工作,沒有經濟壓力。他一直想做點理財投資,既不影響工作又不影響賺錢,但是因為工作原因,平時很少接觸理財投資,閑錢一直存銀行定期。去年,隨著各種網絡理財“寶寶”盛行,看到好些個同事賺錢了,方先生主動將銀行定期存款買了貨幣寶寶,不幸的是,隨著今年貨幣寶寶收益的持續下跌,投資都快趕不上定期儲蓄,讓方先生覺得真是“吃力不討好”,花了心思也沒賺到錢。
時下,互聯網金融風聲水起,各種理財產品正是遍地生花,基金、眾籌、P2P、信托、保險等等。承諾高收益、高回報理財產品讓投資者很難抉擇。每每就能在網絡上看到有理財公司“跑路”,像方先生這樣沒有投資經驗的投資者能不賠錢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對這些入門級投資者,用中醫“望聞問切”的方法,可以給出如下投資建議:
行業“望”。先從繁雜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中去理一下思路,對普通投資者來說,尤其重要。在我看來,目前比較好的投資產品還是要首選基金。一是基金有嚴格的風控制度,投資者把錢交給基金公司統一運作,分享資本市場紅利;二是基金投資門檻比較低,幾百元就可參與,對上班族來說壓力非常小;三是基金購買者眾多,已成為常態的理財方式;四是監管方面有證監會頒發的基金銷售牌照,非常正規。如:眾籌、P2P、保險等不是說不好,要么是小眾、要么有投資門檻、要么有時間要求,無疑給投資者增加了投資難度。
方法“聞”。像方先生這樣的不算是個例。其原因還是對基金投資不了解,所以才有了從眾心理。假使醫生給每個病人開同一張“方子”,能醫得好所有病人嗎?高明的投資者會根據年齡、投資目標、風險承受能力、資金流動性需求來做基金投資組合,通俗的說,就是將股票型、債券型、貨幣型基金等進行混合搭配,根據經濟周期來調整投資比例。
產品“問”。出現這一現象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不對稱。投資者可以多問,多學習或者向專業機構請教,再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和財務計劃定制專屬你的理財方案。
機構“切”。知道病根了,就一定要選個好醫生,要不然也是枉然,自己給自己是看不好病的。“術業有專攻”,找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隨著互聯網金融角逐日趨激烈,對投資者來說無疑是件好事情。三方理財公司在追求客戶體驗的同時,也在挖空心思設計最好的理財產品,在差異化競爭中分得一杯羹。綜合來說,一方面會給客戶推薦目前市場上最好的基金產品;另一方面會利用先進的金融數學模型為客戶搭建最優化的投資組合。比如:保值增值、退休養老、子女教育、結婚生子等等。這些資產配置方案的最大亮點就是因人而異、私人定制。最省心的就是通過簡單的問答測試,短短幾十秒鐘就可以自動生成專屬你的理財方案。
在交易體驗上,與其他“寶寶”類產品一樣,通過電腦或手機APP可隨時完成交易,全天24小時實時查看賬戶信息,在交易時間內,一鍵申購、一鍵贖回。今年已經陸續有第三方理財機構推出了在線自動理財服務,相信這種資產配置、私人定制服務會被更多投資者所接納,從而滿足投資者的不同理財偏好。
(作者系錢景財富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