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軼

本刊特約專欄作家,曾任職于中國證券報社、中國人壽資產管理公司,現為龍贏富澤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總監
未來中國經濟通過改革,打破舊增長模式,放活新增長模式,構筑5%-6%的新增長平臺,比現在勉強維持7%-8%的舊增長平臺要好。中國未來如果增速換擋至5%,也許是件了不起的事情,這是增速換擋期最優秀“畢業生”曾經交出的答卷。
市場的怪相再次顯現,呈現出糟糕數據與金融資產普遍繁榮的組合。7月金融數據大幅低于預期,其中社會融資規模僅增2731億元,表內、表外融資規模均大幅弱于歷史均值;新增人民幣貸款3852億元;M2同比增13.5%,較上月同比大幅回落。與此同時,股市近期的上漲仍在持續。
對此,市場解讀可謂眾說紛紜。做重大利好解讀的主要邏輯在于,這意味著降息等全面寬松政策近期出臺的概率大增,從而會推動市場上行,因此目前應當繼續博弈高彈性的周期股。數據不佳,推動股市上行的情況在美股確實時有發生,但這主要是因為美聯儲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政策指引的透明性以及與市場的溝通,因此就業數據變差,基本上可以等同于美聯儲將繼續保持寬松。而中國的政策制定機制卻并非如此清晰,投資者并不能確信經濟變差與政策放松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聯系。在這種情況下,從數據變差到政策放松之間的邏輯鏈條存在相當的不確定性,因此政策放松這一預期的形成還需要更多的信號,單純的數據低于預期,可能還并不足夠推動市場的上行。
在市場難以形成一致預期的情況下,未來重點將在于貨幣政策的具體路徑會如何。從央行對7月份金融數據的解讀以及國務院的“金十條”可以看出政府的一些思路。從央行的解讀來看,央行仍然認為“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長仍處在合理區間”,而貨幣政策仍然是堅持“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取向;國務院的文件則認為,目前融資成本高企的原因并非只是總量問題,很大程度上在于結構的不合理,而“解決企業融資成本高的問題,要依靠推進改革和結構調整的治本之策”。
未來通過改革,打破舊增長模式,放活新增長模式,構筑5%-6%的新增長平臺,比現在勉強維持7%-8%的舊增長平臺要好。中國未來如果增速換擋至5%,也許是件了不起的事情,這是增速換擋期最優秀“畢業生”曾經交出的答卷。1960年以來,在全球101個追趕經濟體中,只有13個國家和地區完成了追趕任務,邁過高收入經濟體門檻。在這13個成功實現增速換擋的經濟體中,有4個最優秀的“畢業生”:德國、日本、中國臺灣和韓國,這4個優秀“畢業生”經濟增速平均從8.3%降到4.5%,降幅在50%左右。先行經濟體結構調整成功不是偶然現象,也不是某一項政策的結果,而是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改革綜合作用的必然產物。
改革是政治經濟學,通過調整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發展。“習近平政治經濟學”應時代而生,將引領中國這艘巨輪駛向新航道、新常態,強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下,穩住宏觀,激活微觀,同時調動區域戰略潛力,協同發展。中國經濟步入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后,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和局部調整已經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在“三期疊加”的背景下,通過謹慎的微調,去識別規律,識別新常態下潛在經濟增長率的水平,進而為轉型升級和消化前期刺激政策,提供一個穩定的宏觀運行環境。此外,通過改革,進一步釋放微觀主體的活力,推動轉型升級,形成更高質量的增長動力,使新常態下的潛在增長速度更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