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薛玉斌
2012年7月1日,走出大學校園的我,走進了新華社的大門,成為了新華社新聞攝影隊伍中的一名新兵。兩年多來,在老記者的言傳身教下,我從一個簡單拍攝新聞的愣小子,逐漸成為一名成熟的“攝影記者”。尤其是經歷的幾次災難報道,讓我受益匪淺。
剛入社時,一名老記者就告誡我,一名出色的攝影記者,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新聞現場的控制力,也就是要具備在新聞現場冷靜、沉著完成采訪任務的能力。一開始我對這點理解尚淺,只知道在拍攝新聞時,做到主題突出,瞬間精彩,構圖新穎,光影講究就行了。但隨著兩年的實踐,才讓我真正懂得一幅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更應該注重新聞照片背后的故事與內涵,而不是將注意力僅僅停留在照片表面。
記得工作后,第一次獨自采訪新聞時,自己的熱情與信心十足,但由于缺乏實際的采訪經驗和方法,采訪提綱又做得不細,任務沒能圓滿完成。從這件事上,深深感覺到了自己的不足。隨后在文字與圖片稿件的處理上,我更多的是跟著前輩們一起采訪,聽他們對新聞事件的看法,學習他們的新聞稿件,掌握他們的拍攝技巧。如今,自己也能獨立圓滿完成新聞稿件的采寫,理解了“到達新聞”的內涵。
2013年的“蘆山7.0級”地震,是我入社以來遇到的第一次重大報道,也讓我學習到了很多。地震發生時,我在距離地震災區近千公里的四川達州市采訪。我立即聯系上前往災區救援的達州消防支隊,跟隨他們趕赴災區。當晚凌晨趕到雅安市蘆山縣后,消防官兵要前往當時還是“孤島”的寶興縣,我猶豫了,因為“蘆山地震”是我工作第一年遇到的重大突發事件報道,這類采訪對我來說是“空白”。蘆山地震采訪報道中,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作為記者,眼前的一切都是新聞,都是可以報道的,但是該采訪什么、該怎樣“到達新聞”,我卻舉手無措。2013年的“蘆山地震”報道,對我來說是一次失敗的采訪,但是更多地充實了我的采訪技巧與經驗,彌補了在這類事件報道中的不足。
當年7月10日,成都都江堰市中興鎮三溪村的一處山體發生特大型高位山體滑坡,造成了人員傷亡。吸取“蘆山地震”的失敗教訓后,這一次我出色地完成了報道,除了反映災情外,我也將鏡頭對準了百姓安置、救援人員搜救、親屬祭奠等眾多題材的采訪拍攝,更全面地報道了這次突發事件。
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云南魯甸發生6.5級地震,地震吞噬了600多條鮮活的生命。從蘆山到魯甸,這也是我第二次參與地震報道,不同的是這一次我用乘坐直升機航拍的方式,第一時間告訴世界,這里發生了什么。
8月4日0時36分,成都大雨滂沱,我和另外兩名分社記者、一名技術人員、兩名司機一行共6人,組成新華社地方分社中的首支報道增援小分隊,從成都出發,趕往魯甸。經過8個多小時的奔波,4日上午8時許,我們抵達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
到達魯甸后,我們與云南分社的同事一起前往此次地震的震中龍頭山鎮。但由于交通堵塞,我們被警察攔住,不能第一時間趕往魯甸震中。這時,我突然想起之前分社應急報道預案里的“空中通道”——即盡量協調搭乘部隊直升機“飛向震中”。于是,我請分社領導幫助聯系成都軍區某陸航旅。得到的回復是,陸航旅上午10點左右會有直升機到達昭通機場,然后飛往震中。聽到這個消息后,我立刻以最快速度趕往50多公里外的昭通機 場。
到達機場后,另外一個難題又擺在面前,即如何突破正在執行特殊任務的“機場防線”。由于前來支援災區的直升機都在天上,無法聯系到對方。時間一分一秒的流失,讓我心急如焚。期間,多次與機場工作人員交涉,均被拒絕。恰好此時碰到某陸航旅的官兵,表明來意后,終于進入機場飛向震中航拍。
第一次航拍,最讓我難忘。潮濕悶熱的機艙里,戰士們經過幾次轉運傷員,臉上盡是疲憊。回程的飛機上,被救的傷員還處在驚恐之中,眼神里充滿了不安。一位40多歲的婦女站在我旁邊,不停地擦眼淚。整個航程里,沒有人說話。我第一次真正地感到什么是“安靜”。
然而,第一次航拍剛結束,昭通機場的天氣瞬間“變臉”,狂風大作,暴雨不止,第二次起飛只能待命。我抓緊處理航拍圖片稿件,新華社攝影部于4日14時11分播發了我的《航拍云南魯甸地震震中 》稿件,這也是新華社最早向外界展現震中災情的圖片,被媒體廣泛采用。
作為“90后”,身上的標簽更多的也許是“有個性”。但是,經過蘆山和魯甸兩次地震的歷練,讓我更加懂得了記者的責任與擔當。
還記得從成都到魯甸的路上,在回顧蘆山地震時其他同事發表的精彩作品,為自己此次采訪設定提綱提供參考。但是到了魯甸縣城后,由于交通管制不能到達震中,這時我發現相對于之前自己思考的采訪提綱來說,盡快到達震中才是當務之急。
飛進震中,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嘗試與考驗,也讓我懂得了面對突發事件,第一時間到達現場是多么的重要??偨Y這次地震報道,我也在思考“飛進震中”的優勢:第一,在陸路通道被阻礙的情況下,空中通道能以最快速度抵達地震災區,提高突發事件的報道效率。例如,此次我乘坐直升機進入震中,不僅拍攝了震中的航拍照片,同時由于直升機的方便,我也及時地將稿件傳出來,極大地縮短了發稿時間并提高了效 率。
第二,空中通道的及時打通,也成為災區傷員轉運的重要途徑,更成為第一時間及時反映一線災情的重要途徑。在飛往震中的飛機上,可以從空中看到災區房屋受損情形,同時,也可以通過轉運的傷員了解到災情詳細情況,這些都是及時反映災情必備的素材。例如,此次地震第二天,有很多重傷員通過直升機從震中龍頭山鎮轉運到昭通機場,我在直升機上也拍攝了傷員進行轉運以及災區安置點搭建情況的采訪,通過圖片傳遞了災情。
第三,乘坐直升機這一“空中通道”采訪打破報道的空間界限。例如此次地震,牛欄江堰塞湖成為了一顆“定時炸彈”,如果從道路進入到堰塞湖進行采訪,不但有危險,而且有的地方道路塌方嚴重。成都軍區某陸航旅的飛機,每天都要承擔在堰塞湖上方進行偵察的任務。從昭通機場到堰塞湖上方大概就是20分鐘,這樣不僅可以從空中更直觀地觀察堰塞湖的險情,而且采訪危險性大大降低,記者可以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贏得報道時間與效率。
作為年輕記者,敢拼敢闖是優勢,但是在新聞報道上仍有很多不足:例如,此次地震中,我的報道主要集中在動態新聞上,反而深度報道及故事性的報道很少。相反,對比其他老記者的報道,動態、深度、故事性等多種形式的報道樣樣具備,很多報道都成為了此次地震報道中的經典之作。這也要求我在今后的采訪中,不斷提高自己深度報道等方面的能力。
兩年的工作實踐,“到達新聞”與“到達現場”令我受益匪淺,對我來說,做一名合格的記者仍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任務,我也會堅持在這條道路上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