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芳
江蘇致邦(常州)律師事務所 江蘇常州 213000
論申請企業破產的條件
趙英芳
江蘇致邦(常州)律師事務所 江蘇常州 213000
市場經濟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優勝劣汰,適時淘汰不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落后企業,對于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淘汰機制,就象市場經濟本身一樣,需要法律法規的規范。。企業破產法及其相關的司法解釋,給這種機制的發展,提供了法律方面的保障,它在完善優勝劣汰競爭機制,優化社會資源配置,調整社會產業結構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不能清償;資不抵債
《企業破產法》第2條對企業破產的條件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但在破產操作實踐中,對于“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與“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往往會有不同理解,因而容易產生認為方面的矛盾,以致企業破產的實施會受到各種現實情況的影響。本文試就申請企業破產必須具備的兩個方面的條件作一闡述。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一)》第2條規定,“下列情形同時存在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一)債權債務關系依法成立;(二)債務履行期限已經屆滿;(三)債務人未完全清償債務。”在這三個條件中,最重要的是對于“債務人未完全清償債務”,需要在實務中認真把握。“債務人未完全清償債務”,換種說法,就是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它是指債務人對請求償還的已經到期的債務,因喪失清償能力而無法償還或者無法足額償還。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情況,可以用下列幾條來對照確認:
第一,債務人喪失清償能力。認定債務人是否具有清償能力,一般需要根據債務人的財產、信用、能力等因素綜合認定。貨幣或者財產是通常的債務清償方法;以信用辦法清償債務,是指債務人借新債還舊債的能力,其有信用才能借新債還舊債。另外,能夠以協議方式延期償還債務的,也能證明其信用;以能力清償債務,主要是指債務人以提供債權人接受的勞務、技能服務等方式來折抵貨幣以清償債務。在市場經濟條件,有能力就能有機會。而當債務人窮盡所有方式均不能清償債務時,自然構成喪失清償能力。
第二,債務人不能清償的是到期債務。這種到期債務,通常是債權人已經提出了清償要求,債務人無正當理由未予清償或者是無力清償。這種到期債務,應當是已有確定名義,且雙方不存在爭議的債務。而對于債務人持有爭議的,或者是債務不確定的,再或者是債務尚未到期的,均不能構成“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情形。
第三,債務標的必須是可以用貨幣來量化的。由于債務并不一定都是以貨幣為支付標的的,除了貨幣還可能會有其他的存在形式。但是,如果是非貨幣類的債務,必須是能夠以貨幣來評價,可以通過一定方式置換成貨幣,這樣才能方便計算和履行。假如債務根本無法轉換成貨幣,那么也就根本無法在破產程序中得到償還,在這樣的情況下,宣告債務人破產,就變得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了。
第四,不能清償的情形應當是持續性的。這種持續性,是指債務人在債務到期后的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未能清償,或者債務人現在無力清償到期債務,在今后可預見的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將持續不能清償。假如債務人因一時的資金周轉困難,而未能清償,則不能認定為債務人不能清償。另外,不能清償應當是債務人的客觀情況,不是債務人的主觀認識或者意思表示。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一)》第1條規定,“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具備破產原因:(一)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二)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當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具有資不抵債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之情形時,債務人的情形構成了申請企業破產的第二個方面的法定條件。
第一,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通俗地講,就是資不抵債。所謂資不抵債,就是指債務人的負債多于其實有資產。講的是資產與債務之間的比例關系,這里所考察的債務人的償債能力僅以實有資產為限,不考慮信用、能力等可能償債的其他因素,在計算數額時,也不考慮債務是否已經到期,只計算債務的總額。當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時,通常都可能存在資不抵債的情形,但在債務人帳面資產尚超過負債時,也可能因經營管理不善,資金結構不合理等因素造成資不抵債的現象。但是,在債務人資不抵債時,如能以借貸等信用方式還債,并不必然喪失對到期債務的償還能力。因此,資不抵債與不能清償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只有在這兩個標準同時具備的情況下,才可申請企業破產。
第二,明顯缺乏清償能力。明顯缺乏償債能力是指債務人因喪失清償能力而無法清償到期債務的客觀財產狀況,即不能以財產、信用、或者能力等任何方式清償債務。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時通常都已資不抵債,也可能因資產結構不合理等因素,對到期債務缺乏支付能力,如現金嚴重不足,資產長期無法變現等而無法支付。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著眼點在于債務關系能否正常了結,與資不抵債的著眼點在于資債比例關系不同。由于企業破產法的規定過于抽象,導致實踐中的認定比較困難,大大影響了該項規定的實用效果。根據企業破產法及解釋的相關規定,只有在上述兩個方面的條件同時具備的情況下,方可申請企業破產。需要證明的是,同時具備了上述兩個方面的條件,也不一定就破產。進入破產程序,必須經當事人申請,法院受理、裁定等關節。同時,申請企業破產,還需要把握適格的主體,按法定的程序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提出申請等等。因此,只有嚴格把握申請企業破產的條件,遵守法定程序,慎重處理破產案件,才能發揮企業破產法對于市場經濟的保護與促進作用,才能確保市場經濟的有序發展。
[1]李國光著.《企業破產清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2]王欣新著.《破產法專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3]李永軍著.《破產重整制度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趙英芳(1960—),男,本科,江蘇致邦(常州)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研究方向:民商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