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夢荻
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
中日間環境外交分析
呂夢荻
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
環境外交是中日外交中的重要一環,中日兩國的關系從敵對到建交、發展、成熟,經歷了大致四個不同階段,其中,環境問題對兩國關系影響的程度不斷加深。進而從國際趨勢和中日自身的經濟、政治、環境需求分析了其作用不斷增強的特點及原因,基于壞境外交在兩國外交中占比例的越來越高進而提出了如何使兩國環境外交更加順利、互利的措施及展望。
中國;日本;環境外交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環境問題迅速躍進國際關系層面,并逐漸成為國家外交的中心議題。然而,隨著國家之間相互依賴程度日益加深,環境問題一方面演變成各國利益的互補與聯系,促成了國際合作,另一方面也引發了國際間的對抗與沖突。二戰以后至今,中日兩國的關系從敵對到建交、發展、成熟,經歷了大致四個不同階段,其中,環境問題對兩國關系影響的程度不斷加深。
1、20 世紀50到70年代
這一時期在中日之間并不存在環境問題,但中日交往中的許多內容卻與環境有著高度的相關性,這就為日后中日之間環境資源問題的產生與升溫埋下了伏筆。新中國成立以后,中日兩國走上了不同的國家發展道路,1972年以前均處在敵對狀態,沒有外交關系,但這并不意味著兩國之間就毫無交往。相鄰的地理位置和中國豐富的資源成為推動中日民間交往的最初動力。從1952年到1958年,中日民間先后簽訂了四次貿易協議,其中所附的進出口貨物清單中,日本提出購買的商品全部是煤、大豆、鐵、錳等類的資源產品和農產品。這種商品結構使得后來的中日貿易受到中國環境問題和日本環境政策的極大影響。此外,中日兩國在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已經遇到了問題,并因此發生了一些雙邊交往。1955年兩國的漁業界為了解決漁民在黃海、東海大陸架上作業沖突的問題進行商談,最終在北京簽訂了關于黃海、東海漁業的規定。這是兩國政府在資源問題上的一次間接接觸。不過,當時世界環保運動仍處在萌芽狀態,兩國國內以及相互之間并未出現嚴重的環境問題,政府在建設發展中也沒有考慮環境因素,即使因為環境問題而產生一些交往,大都是民間行為。所以,此時環境問題還沒有進入兩國關系領域。
2、20 世紀80年代
這一時期,環境問題開始獨立地出現在中日關系之中,但仍處在邊緣,并沒有對中日關系產生更大影響。中日兩國在80年代發生了多方面的環境交往。1980年5月,兩國簽署中日科學技術協定,其中包含了環境科學技術合作內容;1981年3月,中日簽訂了中日政府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列出了227種候鳥,明確提出在保護這些候鳥時,兩國進行信息技術交流和政策扶持;1984年12月,日本向中國林業部贈款5千萬日元用來保護中國大熊貓;1985年,兩國訂立了中日氣象科學合作計劃;1986年,兩國簽訂的中日和平利用原子能協議生效。在雙邊貿易中,日本利用綠色壁壘阻撓中國對日商品出口的增長,制造了這一時期的貿易摩擦。如日本以衛生檢疫、標準等問題為由,對中國的偶蹄類食肉(豬牛肉)及水果等動植物商品長期不允許進口。與此同時,兩國在資源利益上矛盾顯現,在釣魚島主權和臺灣地位問題上發生爭端,給雙邊關系蒙上了長期的陰影。不過,總體上來說,此時的環境問題對中日關系的影響力還處于較低的水平,環境問題常因為其不屬于國家核心利益而讓位于傳統利益需求,雙方很容易就達成協議或是擱置起來,所以無論中日在環境問題上有什么樣的舉動都不會影響中日關系的迅速發展。
3、20 世紀90年代至今
為快速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環境問題在中日關系中迅速升溫,尤其是近年來,逐漸成為中日關系中的核心議題之一,對中日關系的影響力大大提升。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促使中日兩國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兩國之間環境領域的合作從內容到形式均獲得極大地拓展。1992年開始,日本政府就投資建設了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1994年3月,兩國政府簽訂中日環境保護合作協定,成為兩國加強雙邊環境合作的重要標志。協定中雙方同意在大氣污染及酸雨治理、水污染防治、有害廢棄物的處理、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城市環境的改善、保護臭氧層、防止全球氣候變暖、自然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締約雙方今后同意的、與環境保護和改善相關的其他領域進行合作,并建立了一年一次的中日環境合作委員會機制,定期協調。2000年度日元貸款共用于23個項目,其中與環境有關的就達到20個。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一時期兩國的環境沖突也呈現上升激化趨勢。2002年以來,日本有關部門不斷加強對中國輸日蔬菜等農副產品的檢測、檢驗,制造了越來越多的中日貿易摩擦。近年來,日本與中國爭奪俄石油管線鋪設優先權,加強爭奪釣魚島主權,加快東海資源開發等行為嚴重損害了中日關系,使環境問題成為中日關系裹足不前的首要原因。
首先,中日環境合作的地位逐漸從邊緣走向核心,已經成為雙邊關系中的戰略議題。1994年5月,中日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政府環境保護合作協定》,明確了雙邊環境合作的領域和方式。1998年11月,江澤民主席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兩國政府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國政府面向21世紀環境合作聯合公報,成為21世紀中日環境合作的指導性文件。2007年4月,溫家寶總理訪日期間,兩國政府發表關于進一步加強中日環境保護合作的聯合聲明。2001年12月,福田康夫首相訪華期間,兩國政府簽署關于推動中日環境能源領域合作的聯合公報。這些法律文件的簽訂標志著中日環境合作在雙邊關系中的戰略地位不斷確立。
其次,兩國在環境領域建立了成熟的合作機制與模式,進入了機制化合作的軌道。一是中日環境合作聯合委員會機制。根據中日環境保護合作協定,兩國環境保護部門于1994年召開了第一次中日環境合作聯合委員會會議,截至2003年,聯合委員會共舉行六次會議。聯合委員會在確定優先合作領域、拓展合作渠道、組織實施合作項目以及促進人員和信息交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動了中日環境合作。二是中日環境合作綜合論壇的平臺機制。為加強中日環境領域的交流與對話,1996年兩國政府設立了中日環境合作論壇,雙方輪流舉辦。論壇作為中日政府間雙邊環境合作委員會的補充,為雙方的相關政府部門、科研機構、民間團體及其他非政府組織之間開展對話、溝通信息、探討合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互動平臺,為推動多層次的雙邊環境合作發揮了積極作用。三是中日經濟高層對話機制。2007年4月溫家寶總理訪日期間,兩國政府正式啟動了中日經濟高層對話機制,當年12月首次高層對話在北京舉行。對話機制確定能源、環保、金融等為重點領域,將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統籌和推動兩國間的環境合作。
再次,中日兩國建立了多元化的環境合作渠道與方式,實施了一批富有成效的合作項目。一是利用日元貸款(ODA)項目。日本對華ODA從第四批(1996~2000年)開始,貸款的重點領域由基礎設施建設和能源領域轉向環境相關領域。第四批日元貸款共簽約涉及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的30多個環保項目,總金額達到3600億日元。二是環境技術合作。1992年中國加入日本通商產業省(現經濟產業省)制定的綠色援助計劃。該計劃有力推動了兩國在能源環保技術領域的合作,促進了中國從日本引進先進的能源環保技術和管理經驗。通過該項目,日本為中國培訓相關技術人員1600余人,建立環保示范項目34項。三是專項技術培訓合作。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作為兩國環境合作的窗口和基地,在專項技術培訓合作方面充當了主要角色。分別開展了面向國內環保領域的國內現地培訓項目、面向環境示范城市和試點地區的赴日本國別特設培訓項目等一系列專業性、針對性很強的技術培訓。
第四,在兩國政府間環境合作的帶動下,雙方地方自治體及民間合作蓬勃發展。地方自治體開展的國際環境合作已在許多城市積極展開。如日本的北九州市與中國大連市互派研修員,并幫助大連市實施環境保護示范區事業。中日民間環境合作具有很長的歷史,而且合作形式和內容日益豐富多元。如日本產業機械工業會的國際環境技術協力中心早在1985年5月就與中國環保工業協會簽訂了環保技術合作協議,合作內容包括信息技術交流合作、合資辦廠以及新產品、新技術合作開發等,并每年輪流舉辦業務聯絡會,開展協商交流。此外,日本為數眾多的環境非政府組織也在中國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民間環境援助活動,80年代開始以來每年都有大量的日本民眾自發地參與中國防沙治沙、植樹造林等環境保護事業,并且提供了寶貴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通過對中日環境外交的歷史和特點的分析得出以下展望和措施:
1、通過政府、民間雙管齊下,積極推動中日民間環境合作的進展。中日關系是通過以民促官的方式來促進的。目前,中日之間的環境合作,特別是大型合作主要是一種政府間的合作,而國家間關系的穩定發展總是離不開大規模的民間交流。同時,中日兩國關系發展的歷史也表明,日本多數民眾還是希望中日能夠和平共處的,而且兩國有極好的民間交往史。中日之間的環境合作要發揮其對中日關系的穩定作用,就要大力推動兩國民間的環境合作,包括環保產品貿易、技術引進、人員交流等。
2、在環境合作中,要注意改變以往日援我受的合作思想和合作模式,注重中日之間的平等合作,注重發展自己的環境產業。在以往的中日環境合作中主要是日本對中國進行環境投資、政府援助以及環保技術和設備的直接引進等,造成中國在合作中處于較為被動的下風位置,這既不利于中國環保事業的真正發展,也會滋生中日交往中的不平等,使日本有機會將環境合作為其外交上的重要砝碼要脅中國。因此,在環境合作中,要重點加強兩國在環境問題上的共同研究、環境技術上的共同開發,相應減少直接的資金、技術和設備引進;并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自主的環境產業,培養自己的科研人員和技術工作人員,建立一種以我為主、平等互利的合作機制。
3、與更多的環保先進國家進行環境合作。通過與美國、歐洲等環保先進國家加強合作,增加外國在中國環境市場上的競爭性,一方面中國自身可以擇優合作,更好地開展環境工作;另一方面可以牽制日本,使中國在環境外交上的余地更大,總體上有利于中日環境合作中平等地位的形成,也降低日本利用環境合作作為外交砝碼的價值,從而規避中日環境外交中的一些不利影響。
4、增強國內的環境意識,熟悉國際環境法則。在中日環境問題中存在的綠色壁壘問題和環境災害轉移問題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中國國內環境意識較弱,環境立法、環境保護工作發展遲緩、滯后,再加上對國際環境規則不熟悉、不重視,導致在國際貿易中頻頻遭到環境標準的掣肘,蒙受了巨大損失。隨著中國加入世貿,中國將更深地受到國際慣例和法則的制約,只有增強環保意識,熟悉國際環境法則才能充分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加強環境立法,提高國內的環境門檻,只有削弱日本綠色壁壘的作用,增強環保意識,熟悉國際環境法,才能杜絕日本向中國轉移環境災害,利用法則。
5、解決環境矛盾中,要堅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既要據理力爭,堅持原則,又要靈活務實,盡量避免環境摩擦的升級。發展是硬道理。正因為目前中國實力與日本有明顯差距,所以中日之間一旦出現沖突升級,對中國的不利影響更多一些。面對中日之間的環境問題,要積極開展環境對話,加強溝通協調,求同存異,緩解矛盾,等待時機;建立多元化的能源路線;加強海空領土管理、資源開發利用的法制化進程,通過立法程序表明自己的原則立場,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既符合國際慣常的做法,也有利于在環境權利的國際斗爭中爭取主動,據理力爭。中日關系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日趨成熟,我們不能指望兩國做到親密無間,但兩國關系的穩定健康對彼此以及世界都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中日摩擦面的不斷上升令人擔憂,雙方也都在尋找改善關系的途徑和方法,我們希望通過在環境問題上的更多合作,讓中日關系良性發展。
[1]張海濱.《環境與國際關系:全球環境問題的理性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2]《中日關系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世界知識,2008(9)
[3]解振華.《新世紀環境形勢與對策》,時事報告,2001(7)
[4]吳建民.《氣候變化外交將成為重要的外交課題》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8-04-07
[5]《中日關系中的環境合作:減震器還是引擎》.亞非縱橫,2008(2)
[6] http://www.china-epc. cn/zrhjhz/rbdt/200804/t20080402_120575. htm.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網站
[7]楊東平.《中國環境的危機與轉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2)
[8]張海濱.《環境問題與中日關系》,國際政治研究,2001(1)
[9]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環境與發展評論(第1卷)》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10]日本外務省.《外交青書》.東京:大藏省印刷局,1993
[11]日本環境廳.《環境白書》.東京:大藏省印刷局,1998
呂夢荻(1990-),女,漢族,山東泰安人,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為世界海洋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