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生
河北省鐵路管理局 河北石家莊 050000
依法治國是國家科學發展的基本方略
梁金生
河北省鐵路管理局 河北石家莊 050000
1979年我國最早提出使人民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意識到法治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制度基礎,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實現政治民主的重要途徑。1997年中共十五大報告確立依法治國為基本治國方略。1999年又將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寫入《憲法》。十八大明確提出依法治國是中共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勾畫了路線圖、確定了時間表。破解包括如何樹立憲法法律至上、堅持科學立法、確保法律有效實施、有效化解社會矛盾、提升全民法治觀念、如何處理黨和法的關系等難題。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不僅順應了人類文明發展大勢,也是基于中國國情。依法治國能不能實現,強調的是立法、執法、守法,黨自身也必須在憲法范圍內活動。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這個過程中,黨的領導是通過依法執政來實現的,人民當家作主是體現在人民代表大會這些基本的政治制度中,依法治國就是按照憲法法律的原則和精神去治國理政。這三者的有機統一,實際上是黨治理國家的經驗和總結。
一是樹立憲法法律至上的基本價值理念,實現權力入籠。依法治國的關鍵是憲法法律至上,形成法律權威,有法治才能實現權力入籠。
二是要堅持科學民主立法。立法是法治的基礎,如何破解當下部門立法不科學,立法過于抽象無法有效實施,重大決策權力不規范,錯誤違法決策無人負責,決策程序不健全等難題,使人民意志通過程序轉變為科學的立法,進而形成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是當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一個重點。
三是如何保證法律的有效實施。法律的價值在于實施,權威也在于實施。四中全會在破解法律實施不良、執行不力,以及執法施之過寬、施之過松方面有重要應對措施。
四是如何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司法公正,讓民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法律的一個重要職能就是定紛止爭。司法機關是承擔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主體。長期以來,由于司法救濟渠道不暢,加之民眾信訪不信法、信上不信下這種認知誤區,還存在諸多影響司法公正的體制機制障礙,司法發揮化解社會矛盾的功能亟待加強。樹立司法權威、維護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使國家、社會層面的法律爭議和矛盾都能在司法的軌道上有效解決,讓民眾能理性依法。
五是法治觀念問題。長期以來,無論是普通公眾還是領導干部,都存在法治觀念不強的問題。增強法治觀念,特別是提升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又一個重點問題。一方面要增強全民的法律意識,另一方面要把普法重點放在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身上。要創新普法方式方法,通過實踐運用法律來訓練法治思維。
六是要明確依法執政,處理好黨和法的關系。習近平明確提出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法治政府一體建設。依法執政是領導民眾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是要把黨的意志和主張依照程序變為國家的憲法法律,進而通過憲法法律來實現國家的治理。
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高舉改革與反腐兩面大旗。如何處理法治與改革、反腐的關系備受矚目。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摸著石頭過河”、實踐先行立法附隨的改革模式弊端漸顯。而過去改革與法治長期處于緊張狀態,雖亦損害了法律的權威性,并導致改革就是要突破現有法律的認識誤區,一些人打著改革的旗號理直氣壯地繞開法制、甚至沖擊法治立法。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勢必打破這種誤區。法治與改革本不應沖突,法治是強調制定良好的法律,應得到全社會的遵循,有長期性、可預見性、權威性,法不能隨意觸碰,改革也是如此。如果改革要突破法律的框架和界限,只能先修改法律。因此,要通過立法轉化頂層設計,以法治引領和保障改革,而不是以改革突破法治。按照習近平的要求,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這樣,既維護了法律的權威,也使得改革措施于法有據。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其中一條要建立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其核心就是要實現權力運行的有效監督和制約。十八大以后,反腐敗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在實施八項規定、形成高壓反腐態勢、查辦大要案方面,下了很大力氣。但是,這還是一個治標的過程,既要保持這樣高壓的反腐敗態勢,也要加快推進治本之策,即加強權力制約和監督。
加強權力監督機制,應加緊制定行政程序法和重大決策程序條例,這是規范行政行為、特別是重大決策行為的基礎性制度。制定行政組織法、編制法,這是解決行政權力配制和行政權力關系的重要法律。制定政府績效評價法、問責法、行政監察法、行政獎勵法、財產申報法等,從而使制度形成剛性法律,有利于從源頭減少權力濫用的可能,也可以全過程對權力的運用加以制約和監督。
黨紀是約束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黨內紀律,這個紀律目前來看,在發揮反腐倡廉,特別在防治腐敗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必要繼續堅持下去。它是黨內紀律,是黨員,就要遵守黨紀。而法律是適用于全體公民的,當然也包含黨員、領導干部。觸犯了黨紀,可以從黨紀的角度追究在黨內責任;如果觸犯了國家法律,就要追究法律責任。
從中紀委查辦的案件來看,都是先黨內處理,如果涉及觸犯刑事法律的,則移交司法機關,由司法機關依據法律、按照程序進行處理,并追究法律責任。如此看來,二者之間沒有實質性的矛盾,外界以為黨紀和國法之間沒有什么太明確的界限,實際上界限很清晰,針對的是兩類不同范圍的主體。
四中全會也要討論完善黨內法規體系,針對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從履行黨內責任、權利義務,到違反黨紀黨規需要承擔的相應責任,以及相應的程序,可能都要加以完善,黨內體系跟國法之間的關系,也會更加清晰。
依法治國是國家科學發展的基本方略,還有很多法律制度需要完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許多道路需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