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陜西楊陵 712100
基于社會排斥視角下的失地農民就業社會政策選擇
王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陜西楊陵 712100
本文以社會排斥為理論基礎,探討失地農民為何需要就業社會政策、日后政府該如何制定合理有效公平的就業社會政策滿足失地農民在失去土地以后,進入城市就業所需要的社會保護和社會保障。
失地農民;社會排斥;就業社會政策
失地農民的就業社會政策就是指政府或其他組織為失地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合理分配就業機會、解決失業問題和保護失地農民勞動權利而采取的各種行動、制定各種政策的總和。
失地農民在失去土地以后,面臨的一大困難就是就業,而在就業的過程中,又面臨來自經濟、制度和社會關系的各種排斥,使他們原本邊緣化的處境更加邊緣化,覺得自己是被遺忘的群體,內心有種很強烈的不安全感。
(一)失地農民面臨經濟方面的排斥。1、就業門檻高,就業門檻窄,大多數的失地農民都是在非正式或是社會招聘得到的就業機會,通過這些途徑找到的工作就會失去社會公平,做一些城里人都不愿意做的臟、累的工作;2、工薪報酬存在不均衡和不平等,提供給失地農民的報酬在數量上比城市市民要低得多,表現為同工不同酬,失地農民從事工作,加班不給加班費,工資不按時不放,拖欠工資等現象在社會上屢見不鮮;另一方面,失地農民除了能獲得工資和獎金,享受不到任何社會福利的待遇。經濟方面的排斥是失地農民面臨的最基礎和最主要的排斥。在經濟排斥方面,排斥出勞動力市場是失地農民遭遇的最明顯的現象之一。根據實際情況的觀察,目前大多數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年齡集中在40-50歲之間,多數文化水平局限于小學到初中,主要從事與科技含量低,勞動力度較強的活兒。現在社會上新的就業機會是留給學歷高,年齡在30-40歲之間,可以為企業或是國家創造更多財富。
(二)失地農民面臨制度方面的排斥是社會排斥的第二方面,甚至是其他排斥的根源。在我國失地農民被制度性安排所排斥的情形十分突出,戶籍制度排斥成為制度排斥的根源。戶籍制度長期存在于中國的社會中,對我國的發展起到一定的負面影響。關于制度的缺乏公正性和落后性受到了學術界、社會、國家的高度重視,戶籍制度對于失地農民的社會區隔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了,對失地農民產生著排斥作用。這制度性排斥使失地農民的弱勢特征不斷沿襲、惡性循環,嚴重地阻礙了失地農民社會的代際流動。除此之外,公共衛生制度、社會福利制度、甚至司法制度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失地農民有著這樣或那樣的排斥性,正是由于這種種制度性排斥的長期作用,使失地農民就業陷入了弱勢的境地。
(三)失地農民不僅面臨來經濟和制度兩方面的排斥,同樣面臨這社會關系的社會排斥,這是由于區域的分割和交往群體的層次性,導致失地農民進入成就業的時候,很難與城里人融入、溝通和交流。他們的社會接觸面比較窄、農民身份的限制、社會關系的單一性,使他們成為了就業市場上被歧視的群體之一。長期在農村形成的人際交往的習慣很難在進入城市后發生改變,不能很好的適應城市職場上的人際交往所謂的“規則”,很容易被排斥在就業行列之外。學術界普遍認為失地農民是介于市民與農民之間的一個社會群體,或者叫做“準市民”,他們從農村來到城市,雖然從事的是非農工作,但他們的身份卻依然是農民。在城市中,他們在受到各種不公平的制度排斥的同時,也受到了社會各方面關系的排斥。許多研究表明,作為城市中的“外來人口”,他們的工作地點和生活環境雖然在城市之內,但他們卻無法很好融入城市生活。在社會交往以及日常生活的種種活動中,他們基本上還是局限于原本農村交往的圈子。
(四)西安市某城中村拆遷后的調研數據顯示:征地前有70%村民的大部分收入集中在種莊稼和出租房屋,30%的村民收入是做生意或打工的,征地后50%失地農民的收入來自外出打工或做生意,僅有17%的種莊稼和出租房屋,還有33%的失地農民處于“無業市民”。而且在已經有工作的人群中,52%的勞動者簽訂了勞動合同,其他的工作者就像臨時工一樣。23%有工作的社區居民表示獲得工作的途徑是依靠政府,32%的通過社區熟人或親友介紹,19%的參加技能培訓,26%的是自己找的。他們對于參加技能培訓找工作并不是很支持,更多的是通過熟人找到工作。簡單的數據顯示,失地農民在失去土地后的收入情況明顯降低,收入來源的途徑變窄,參與社會就業就是收入來源的主要方式,但是獲得就業的途徑情況很不樂觀,對政府依賴性很大,依靠政策的保障和保護,所以,就業社會政策對于失地農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就業是解決失地農民基本溫飽問題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但是現在社會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就業環境競爭激烈,農民文化水平不高,技能水平不高,不能更好的適應現在時代就業需求,沒有任何競爭優勢,這就需要政府或組織為是農民提供良好公平的就業社會政策,既提供機會給他們能參加工作,更能更好的為他們提供一種就業保障和就業保護。社會公正應包括機會均等、規則公平、權利平等和分配公平。初次分配以按貢獻和按勞分配為主要形式,再分配主要是通過法律、法規和政策來影響與調控,要以防止貧富懸殊和社會兩極分化為目的,把人們之間的收入差距控制在社會能接受的合理范圍之內,以維護社會的公平,才能從根本上改善失地農民的就業處境,緩解社會壓力, 實現社會和諧。從社會發展的根本宗旨的高度進行制度設計、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考慮為失地農民提供更好的就業氛圍:
(一)為失地農民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城鄉統籌。政府應該取締對失地農民的進城就業過程中的一些不合法收入,取消對失地農民就業的歧視性規定,甚至可以偏向和保護失地農民公平參與社會就業,在政策的制定可以把失地農民的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作為設計和制定政策的方向之一。改善農民就業的環境,簡化失地農民在城市務工的各項手續;其次在失地農民需要申請個體營業執照等時,相關部門應秉持“簡化手續,優先辦理”的原則,并在一定年限內讓失地農民享有與城鎮失業人員相同的稅費優惠待遇等,銀行金融部門應降低門檻,放寬信貸條件,扶持失地農民發展個體經營;還可以由地方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或規定,對新辦的企業在招工時要求優先對企業所在地的農村勞動力作出相應的安置,為本地的勞動力就業創造條件和提供更多的機會。
(二)制度上的安排要克服排他現象,給予失地農民平等參與社會就業競爭的機會。在對待農民工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取向上,應改變以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為核心,包括城市與農村福利保障制度、城市與農村教育制度、城市與農村的就業制度、、城市與農村公共事業等等這些制度都有明顯的“城市”和“農村”的特色。雖然已經形成這種二元的體制,但是應該做到公平對待,政策的文件規定中不應帶有任何排斥的信息。通過對這些體制和制度的完善,使得那些無依無靠、陷入困境的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問題得到緩解。
(三)加快建設就業服務信息網絡,及時傳遞就業信息。要建立城鄉勞動力市場信息服務體系,使失地農民享受與城里人一樣的就業待遇。在城鄉統籌的執行原則下,政府應清楚的了解到管理范圍內失地農民及用人單位的基本情況,完善建立、健全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就業信息網絡,逐步建立起統一、競爭、開放、有序的城鄉一體化勞動力就業市場;收集各種與就業相關的信息,挖掘各類就業崗位的招聘信息,完善企業用工信息定期發布制度的規章,盡量讓失地農民都能及時得到更多更好更效的就業信息,。制定允許并鼓勵失地農民建立合法的社團組織的規章制度。失地農民社團組織的發展可以使他們的話語得到重視,形成開放的制度化通道,在國家、城市居民與城市管理者以及失地農民之間進行開放式的對話。國家和政府應當扮演的角色不是把他們從城市中排擠出去,不是排斥他們,而應該扮演吸收和吐納者的角色,吸收失地農民中的勞動者,安排適合的崗位或是提供適合的信息給他們參考。
(四)增加就業技能培訓,提高失地農民就業競爭實力。改變失地農民對就業崗位的認知,增加他們對就業單位的一些基本規章制度的了解,提高他們的一些基本技能的能力,有針對性的需要更高技能的人進行高質量的培訓。以提高失地農民自身的文化素質為基礎,增強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政府部門應建立完善的就業技能培訓體系,有針對性地安排不同的培訓內容,重點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和文化層次,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的課程,盡全力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同時可以發揮職業中學、技工學校、大專院校和各職能部門的培訓能力,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對農民參與社會職業培訓的報名適當的給與補貼或是報銷。結語失地農民的是新型的弱勢群體,這個群體的就業問題逐步受到學界、政府和社會的關注,他們的規模和范圍也在逐步的擴大和增加,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將影響到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也會影響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效。消除歧視、消除貧困、消除種種偏見,維護社會公平、公正,是目前就業社會政策最應該重視的問題,不公平、不公正不僅損害失地農民的利益,也會危及整個社會的利益。
[1]蔣瀝泉.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進城就業政策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
[2]曾慶紅.關于國內形勢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N].學習時報,2005:03— 09.
[3]李培林,李強,孫立平等.中國社會分層[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238.
[4]張桂蓉.解讀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困境——從一個社會排斥的視角[J].寧夏社會科學,2008:06.
[5]秦莉.從社會排斥視角看失地農民就業問題[J].現代農業科技,2008:08.
[6]秦啟文,吳爽.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社會排斥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