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萌
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吉林 132000
以近代憲法發展史為視角看憲法的妥協性
何萌
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吉林 132000
憲法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憲法的妥協性也不斷加強,在憲法不斷更迭和演變的過程中憲法都體現出了一定的妥協性,所以也可以說,憲法就是妥協的一種產物。本文主要以近代憲法發展史為視角看憲法的妥協性,以供參考和借鑒。
妥協;近代憲法;憲法的本質與功能
近代憲法的產生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憲法主要是通過對國家權力的制約和規范從而更好的保證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而且在近代憲法發展的過程中始終都存在著國家、社會和個人利益之間的矛盾,所以近代憲法的產生也是三者利益相互妥協的一個必然結果,以下筆者就這一問題進行簡要的分析。
從17世紀初期的司徒亞特王朝開始,君主專制觀念就已經很明顯的體現了出來,但是這一制度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為此,英國在17實際40年代爆發了一場政治變革,就是我們,之后查理一世就被處死,其后又經歷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但是在這一過程中資產階級正在迅速崛起,他們對當時的君主專制制度和經濟利益的分配都存在著強烈的不滿,所以在1688年就爆發了光榮革命,斯圖亞特王朝被資產階級推翻,同時也制定了憲法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君主立憲制國家。英國在光榮革命之后頒布的《權利法案》也使得原有的君主專制制度被替代,這種新的君主立憲制度在維護君主權力的同時也維護了資產階級貴族的利益。
這一時期的憲法當中就開始對君主的絕對權力加以限制,它通過一些特定的法律程序使得君主在行使自己權力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其他的因素,議會就是當時對君主權力予以制約的一種機構,這一時期憲法做出的限制也都是在各方力量相互妥協的情況下來執行的。
契約性憲法的出現就是憲法發展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進步,它加大了憲法制定過程中的李興華因素。通常契約意義上的憲法主要有兩個層次上的含義,首先是國家內部的憲法契約。其次就是聯邦制內部或者在建設聯邦制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憲法契約。在這方面美國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國家。實際上直線會議召開最開始是因為經濟因素,第一是各州之間不斷出現貿易沖突,同時聯邦在這一過程中還很少加入進來,甚至可能引發內戰。第二是各州之間的債權人的利益關系也受到了州議會非常大的影響,當時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制憲會議就是在兩股勢力相互較量的過程中制定出來的,會議通過的關鍵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會議中的代表多是動產集團,所以在草案制定的過程中就使得其能夠制定出對自己十分有利的聯邦制,同時他們又采取了相應的措施,說服了對方和群眾,另一方面是原來對聯邦憲法持反對意見的南方種植園主也開始轉變觀念,認為他們能夠在聯邦政府的管理下火的更大的利益,所以最終也對新憲法的出臺持支持的態度。此外參加該會議的代表在這一過程中還一直堅持著政治妥協的原則,首先是制憲會議一定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作用,其二是國家是一定不能分裂的,一定要保證其統一的狀態。其三是在統一的過程中一定要選擇和平的方式來實現,一定不能選擇戰爭等比較殘酷的方式。所以在這一過程中也充分的體現出了各階級之間的妥協性。
所以美國憲法在制定的過程中本身就是不同州和利益集團之間相互競爭的一個必然結果,它是利益之間相互協調和妥協的結果,所以憲法在制定的過程中也體現出了十分重要的妥協性,對各方的利益也起到了協調和平衡的作用,同時還逐漸的形成了一種契約式的依據,這種契約式憲法的產生也就表示,妥協的制度化的開始。
在社會進化論和社會契約論的影響下.以自由、平等理念為基礎,形成了作為國家支配權與國家政治基礎的憲法。1789年法國的《人權宣言》充分體現了上述原理.確立了主權源于國民的基本原則。即人民主權的基本價值。這種意義上的憲法開始起到了創設權力和決定權的作用。并規定國家決定權的界限。然而,在確立人民主權、高呼人民意志萬歲的同時。卻不能忽視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人民固然作為一個整體存在著很大程度上的共同利益。但是在人民的內部還是存在著各個階層、派別的區分.他們如果達不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妥協,各自的利益訴求得不到有效的表達與實現的話。是同樣會訴諸刀劍的。在這一點上,法國憲法在近代的曲折發展歷史就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1789年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革命斗爭在法國拉開了序幕。從那時開始N20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國內外的階級斗爭尖銳復雜,政治風云多變,國家制度也多次更迭。“大量的黨派點綴著政治舞臺,相比而言,這使得只有聯邦黨和共和黨兩種黨派的美國看起來卻是不可想象。”然而,如此眾多的社會派別之間卻缺乏基本的共識。他們漠視對方利益,對與自己相悖的利益不能妥協,而是打壓。且往往以“人民意志”、“社會統一”為名。而促成這種情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法國在大革命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對立法權的追捧以及對司法權的壓制,從而很大程度上造成“多數統治”對個體利益及權利的忽視甚至壓迫。所以,在這樣一個由平等和自我犧牲的公民組成的國家里。所有人都對“公共利益”承擔責任。代表“局部”和個人利益的個體并沒有什么正當理由而存在,由此,代表著各個局部利益的各個派別也就永遠生活在“整體意志”的陰影中。既然合法公開的表達途徑受到阻礙.那么就只能以“人民意志”、“社會統一”為幌子打壓異己以圖實現自己背后的私利.其結果只是暴力革命的無休止延續。
從1789--1958年間。法國共經歷了三次君主立憲制。兩次帝制,五次共和制,并先后采納過15部憲法,它們是:1791年憲法、1793年雅各賓憲法、1795年共和國3年憲法、1799年共和國8年憲法、共和10年憲法、1804年共和國12年元老院整體決議案、1814年國王路易十八欽定憲章、1830年7月王朝憲章、1848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憲法、1852年路易·波拿巴的憲法、1870年拿破侖第二憲法、1875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憲法、第三共和基本組織法、1946年第四共和憲法、1958年第五共和憲法。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去看憲法我們不難發現,憲法制定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王權和貴族之間利益較量和妥協的過程,這期間利益各方能夠達成一致的,通常都要做出一定的讓步和妥協,也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憲法才能得以更好的發展,反過來說,憲法的最重要的功能和本質也是其在制定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妥協性。
[1]劉守剛著.西方立憲主義的歷史基礎[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2]譚融著.美國利益集團政治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