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勤 徐承英
入黨動機既是一個人要求入黨的內在驅動力和真實目的,也是共產黨員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集中反映,從根本上體現著黨員的素質。大學生入黨動機是否端正,直接關系到他們能否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關系到黨員隊伍的純潔性和戰斗力。近年來,大學生入黨意愿持續高漲,黨員數量逐年增長。統計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在校大學生黨員290.5萬。同期,在校大學生為2536.5萬。①這意味著,每十個在校大學生中差不多就有一個是中共黨員。而且,從近年來黨員發展情況來看,大學生“入黨熱”的趨勢將持續下去。這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對黨的向往、追求和積極向上的政治熱情,值得肯定與發揚。然而,與之相伴的是,受多種消極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入黨動機出現了功利化、實用化等偏差。本文將重點探討大學生入黨動機出現偏差的表現、成因及糾偏途徑。
當前,我國處于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各種思潮相互激蕩,社會生活日趨多樣化、復雜化,難免會影響到人們的入黨動機。“90后”大學生除了基于主體性的共產主義信念、忠誠信仰型入黨動機外,還存在下面幾種典型的偏差型入黨動機:
崇敬報恩型。一些大學生在多年教育熏陶和所見所聞中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和共產黨員的偉大之處,因由衷的信賴和敬佩而積極要求成為其中一員。有的大學生感恩于黨的好政策讓自己家庭脫貧致富奔小康,或自己和親友因為受到政府、社會的幫扶渡過難關而帶著報恩的樸素情感想加入黨員隊伍。
人生設計型。一些大學生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和發展規劃,認為入黨可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而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理想。這類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等認識不夠深刻,政治信仰和追求不清晰,價值取向有較強的復合性和兼容性,力圖兼顧義與利、奉獻與索取、社會與個人的關系,并尋求一個最佳平衡點。這種動機反映在爭取入黨的行為上就是能夠服從黨的利益,兼顧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然而,當兩者發生沖突難以兼顧時,往往是個人主義占上風。
實用功利型。一些大學生入黨純粹是為了謀取個人私利,抱有“黨票到手,革命到頭”的想法,他們又是“各懷鬼胎”,有著各種如意算盤。其中,有的認為入黨更有機會當上學生干部,能在評獎推優等場合獲得額外加分;有的認為黨員身份可以加重自己在殘酷的畢業求職競爭中取勝的砝碼,更容易找到心儀的“好單位”;有的認為加入執政黨可以增加入職后被提拔、重用的政治資本。②入黨更有機會得到多種實惠的愿景激發了這部分學生爭取入黨的動機,并表現出向黨組織積極靠攏的意愿和行動。然而,由于私心雜念太重,一旦跨入黨的“門檻”,就原形畢露,不能真正發揮黨員的作用。
榮譽面子型。一些大學生認為“共產黨員”的稱號是榮譽的象征與優秀的體現,入黨是增光添彩有面子的事情。其中,有的受傳媒作品刻畫的藝術形象和現實生活中優秀共產黨員的激勵而想通過入黨成為與他們一樣的人,獲得一定的榮譽,得到精神上的滿足;有的看到父母親朋大多是黨員,感覺自己不入黨臉上無光,就想通過入黨表明自己思想好、進步快,在人前能“抬起頭來”;有的爭強取勝意識強烈,自我感覺良好,認為其他同學能入黨,自己也能;有的大學生天資聰穎、能力強,從小就榮譽加身,進入大學后發現很多方面遜于自己的同學都提出了入黨申請,自己理所當然更要申請;還有的覺得自己家境、學習等方面不能高人一籌,就想通過入黨表明自己政治進步獲得一絲心理平衡。③這些同學申請入黨,并沒有自己內在的思索、追求和實踐過程,而是把榮譽得失看得過多過重,結果在入黨過程中患得患失,忽冷忽熱。
盲從被動型。一些大學生初入大學時懵懵懂懂,對黨和黨的事業知之甚少、了解不深,更未從實質上理解共產黨員的使命和責任,主動入黨意愿也不強烈。然而,看到其他同學都寫了入黨申請書,為了不被嘲笑是“落伍、不合群”,就也隨了大流。有的大學生則由于父母親友經常勸導、督促,“迫不得已”才遞交入黨申請書“交差”。有的大學生則認為自己所修專業與政治關系密切,感覺不入黨說不過去。也有的認為大學時期入黨相對容易,爭取入黨是機遇。現實中,這一動機類型的入黨申請者并不少見。由于缺乏認真嚴肅的態度和明確的動機,所以各方面表現平平,也并未表現出積極的爭取入黨行動。
導致“90后”大學生入黨動機出現偏差的因素是多方面、深層次的。可以說,它是由大學生自身特點、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以及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不到位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90后”大學生的個性特點。當前在校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90后”,他們生長在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的新時期,從小就經受著多種意識形態的交流交融交鋒,個性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思想開放、行動獨立、競爭意識強烈、求真務實、主流價值取向積極向上。然而,一些大學生尤其是理工類大學生自覺學習馬列主義的意識不強、動力不足,學習缺乏主動性、計劃性和系統性,被動敷衍且知行脫節,這導致他們對黨的基本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等學習不深、理解不透,甚至存在一些理論盲區、誤區。加之年紀輕、閱歷淺、實踐經驗欠缺,政治鑒別力較弱,仍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時期,他們往往以感性思維看待各種社會現象,動輒以個人利益得失進行行為取舍,表現在入黨動機上就是過份注重自身利益而對黨的感情不深、對為共產主義理想奮斗終身的熱情不高。此外,思想不太成熟、過著朝夕相處群居生活的大學生們,在思想、學習和生活等方面極易相互影響和模仿,從眾附和、跟風隨流的行為也就稀松平常。
家庭教育缺失和不良的影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活動場所,家庭教育對其入黨動機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90后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應試教育的社會背景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態的驅使下,一些家長往往以學習成績的好壞、獲得獎勵榮譽的多寡作為衡量子女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而忽視了其良好的政治素質和思想道德的養成。其結果是,導致一些大學生自我意識過于強烈,集體意識、服務意識和奉獻意識欠缺,社會責任感淡薄。還有一些父母言傳身教中表現出較強的功利主義傾向,有意無意中向子女傳遞了“官本位”、“有權就有錢”等思想觀念,甚至鼓動子女通過入黨以獲得各種“實惠”,無疑對一些大學生入黨動機出現偏差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存在不足。近年來,由于申請入黨的大學生較多,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者工作量急劇增大,在培養大學生入黨過程中出現了“重表現、輕動機,重發展、輕教育,重速度、輕質量,重黨前、輕黨后”的不良傾向。在入黨動機考察方面,教育者往往看重學生學習、生活等方面的表現,卻很少深入細致、經常動態地考察其真實思想、政治素養和真實的入黨動機;學校黨校教育以灌輸式集中教育為主,內容與現實不同程度脫節,深度互動和個別交流較少,難以有效地為大學生解疑答惑,學生受益不多甚至產生排斥和逆反心理。而且,大多只注重入黨前的教育考察,輕視入黨后的培養使用,導致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夠,許多學生黨員將自己混同于一般同學甚至表現得連一般同學都不如。
當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者隊伍的主體是輔導員,他們日常事務繁雜且很少接受過系統的黨務知識和技能培訓,在深入考察學生入黨動機等方面往往有心無力。此外,值得警醒的是,少數學生黨建工作者為了激發學生干部的積極性,或出于其他原因,為一些不符合入黨條件的同學“開后門”,結果出現“人情黨員”、“金錢黨員”,不僅造成惡劣的影響,更誘發一些大學生功利性的入黨動機。
社會轉型期復雜因素的消極影響。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塑造一個人成長成才和促成正確入黨動機的強大背景。作為最易受社會新思想、新現象影響的一個群體,大學生的入黨動機出現偏差也是當前中國社會轉型期復雜思想和現實在這一群體身上的折射。我國30多年改革開放的過程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逐步確立、完善,使我國經濟發展迸發生機活力并取得巨大成就的過程,同時也是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分配方式、利益主體等多元化的過程。其中,對大學生切身利益影響最大的變革莫過于大學生就業制度由“包分配”轉為“自主擇業、雙向選擇”。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嚴峻的就業形勢,個人素質過硬越來越成為擇業成功的關鍵。如今,許多被公認為是“好單位”的用人單位大多把是否是中共黨員設置為衡量畢業生素質和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從而導致部分大學生把入黨作為在校期間的一個重要目標以便擇業時有更多砝碼。④
當前,一些黨員干部濫用職權、以權謀私等行為也讓部分大學生對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產生了懷疑,他們誤以為入黨有利可圖,把入黨當成了追名逐利的政治階梯。另外,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等時代背景下,各種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激烈交匯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動搖了部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價值取向、政治信仰日趨多元化。
面對“90后”大學生入黨動機出現偏差的現實,當務之急是要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大膽探索具有時代特色、青年特點的入黨動機糾偏途徑,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入黨動機。
大學生應多學習,勤實踐,并自覺接受黨組織的教育與考察。第一,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牢固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一個人的入黨動機是否端正,往往同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對無產階級政黨和共產主義事業的認識是否正確深刻息息相關。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黨建理論都科學地闡述了上述問題。因此,大學生應自覺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中共黨史黨建理論的學習,通過不斷系統深入地學習堅定對馬列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和共產主義的理想、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以及對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信任,做到“未入黨的門,先做黨的人”。第二,自覺加強實踐鍛煉,培養服務奉獻意識。要求入黨的大學生單有入黨的滿腔熱情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理論聯系實際,積極投身勤工助學、濟貧扶困等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在實踐鍛煉中不斷深化對黨和黨的事業的認識,逐步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奉獻意識,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正確的入黨動機。第三,自覺接受黨組織的教育和考察。共產黨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會上形形色色的非無產階級思想也會影響我們。因此,要求入黨的大學生積極主動、實事求是地向黨組織匯報思想,通過自覺接受黨組織的培養、教育和考驗發現自己的優缺點,切實做到揚長避短,以取得更大進步。
家長應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正確引導子女的入黨動機。“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的價值取向、待人接物以及立身行事等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因此,家長應該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摒棄“官本位”和“有權就有錢”等功利思想,在培養子女成才方面從“重智輕德”轉向注重子女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家長要尤其注意言傳身教,培養子女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子女把實現個人價值與實現社會價值相統一,樹立正確的入黨動機。
高校應建立健全入黨動機教育長效機制。針對大學生要求入黨人數多、動機復雜而帶來的思想教育任務重、難度大等問題,高校要進一步拓展引導大學生端正入黨動機的教育渠道,綜合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學校黨校、社團活動等渠道對大學生加強黨的認識、端正入黨動機的教育功能,注重根據大學生的成長規律和思想動態進行分類引導,著力發揮入黨積極分子和發展對象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和政治覺悟,始終堅持思想入黨不動搖。建立健全黨員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將教育、考察、評價、考核、淘汰等手段貫穿于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全過程,嚴格遵循“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的原則和黨員發展程序,確保黨員質量。學生黨建工作者要不斷提高思想素質、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切實改進工作作風,深入考察大學生的入黨動機,杜絕“人情黨員”、“金錢黨員”等各種歪風邪氣,發現真正符合黨員標準的優秀學生。做好已發展黨員后續教育工作,以理論學習、承擔社會工作、志愿服務、聯系入黨積極分子等制度為抓手,敦促學生黨員不斷加強理論修養和黨性鍛煉,切實發揮在同學中的模范帶頭作用。
營造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入黨動機的社會氛圍。在當前復雜的社會轉型期,我國應大力加強先進文化建設,尤其是要積極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高對國內外一些腐朽落后或不適于當前中國國情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的斗爭能力,不斷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對國民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培養促成大學生形成正確入黨動機的社會氛圍。
中國共產黨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打鐵還需自身硬。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入黨動機,還需要中國共產黨正本清源,通過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千百萬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尤其是要通過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肅清不正之風和害群之馬,從而提升黨的形象與威望。惟此,才能吸引那些信仰堅定、理想崇高、真心想為人民服務的大學生加入黨的隊伍,同時令那些動機不純者望而卻步。
【注釋】
①“高校學生入黨動機不純,誰之過?”http://news.cjn.cn/cjsp/dp/201307/t2311585.htm.
②侯燕,沙愛紅:“新時期大學生入黨動機分析與思考”,《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年第3期。
③郭秀蘭,黃建華:“當代大學生入黨動機的調查與分析”,《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④王麗娟:“新形勢下大學生入黨動機的偏差及其矯正”,《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