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英
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6
社會經濟健康發展需要制度的與時俱進—基于新制度經濟學視角
梁冬英
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6
技術的革新固然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活力,但人們如果沒有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遷的沖動,并通過一系列制度構建把技術創新的成果鞏固下來,那么人類社會長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是不可設想的。本文應用新制度經濟學角度中制度變遷的理論和方法,分析了現實中產權分配制度,國家政府管理制度對市場經濟的影響,通過三個實際案例的解剖,進一步論證了制度對于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提出了要使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需要制度的與時俱進。
社會經濟;產權制度;政府管理制度;制度變遷;與時俱進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達到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全面深化改革,要在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各個方面具體實現。全會的歷史任務和定位很明確,就是要針對現有問題進行繼續改革,“改革尚未成功”,需要繼續深入全面的改革,以更好的實現社會主義目標。
現有制度不一定是最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制度,制度的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資源的優化配置,影響市場的運作與發展。當前,我國經濟保持著較快的增長態勢,說明政府對市場的調節行為是整體有效、相對合理的。但在現實生活中,還存在不少因為制度的滯后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影響人們生活的例子。本文擬從新制度經濟學中制度變遷理論出發,結合三個典型的案例,產權分配制度,政府管理制度對市場經濟的影響,探究其矛盾所在,以求找出相應的破解之道。
制度變遷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代表人物是諾斯,該理論認為對經濟增長的研究離不開對制度創新和變遷的研究。其中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是制度變遷理論的三塊基石。
制度變遷的原則是:制度可以視為一種公共產品,它是由個人或組織生產出來的,這就是制度的供給。因為人們理性的有限性和資源的不足,制度提供的供給是有限的。隨著人們理性程度的提高以及外界環境的變化,人們會越來越重視對新的制度的需求,以增加預期收益。只有制度的需求和供給大致均衡時,制度才是穩定的;當現有制度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時,就會產生制度的變遷。
3.1 案例的簡述與主要原因分析
3.1.1 Y市“平二市場”
Y市平G鎮有9萬多人口,鎮上原本有一個規模較小的老肉菜市場,市場內攤位不足,常出現占用道路經營的情況,導致市場里道路堵塞,車輛通行不便,給該鎮民眾生活帶來很大不便。基于此原因,該鎮政府決定聯合民營企業H房地產公司建設一個規模大,衛生狀況良好的平N鎮第二市場。該市場建好之后,當地政府數次表示要搞興旺,但由于當地工商部門從中作梗,利用不正當手段客觀上造成新舊市場的不平等競爭,使得新市場連續三次開業,三次被拖垮,出現有場無市的現象,這一現象稱為“平二現象”。
“平二現象”的出現,主要原因在于:(1)當地政府與工商部門利益目標不相同,政府希望經濟增長,故大力興建市場;工商部門追求更多的管理稅費,但新市場的產權歸屬影響到工商部門的利益,所以他們一直進行阻礙。(2)政府權責以及各部門間的關系紊亂,致使尋租行為的出現。
3.1.2 J市“長堤風貌街”
J市第一代華僑沿著橫穿市中心的河北岸長堤修建了150多幢“騎樓”,總長1.14公里,像這樣的歷史街區在全國也不多見,于是該地方現在成為了J市的主要商業區。J市政府決定在此地修建集旅游、觀光、購物、休閑娛樂于一體的“長堤風貌街”。當“長堤風貌街”竣工開通后,曾經為政府決策而欣喜的150多商戶卻高興不起來了,圍繞著改造費用、經營范圍等問題,政府與商戶之間的沖突日益尖銳。
目前站在這條以“高起點、高檔次、高標準”思路建設而成的風貌街,看到的不是繁華,而是冷冷清清。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有:(1)政府干涉過多,強行更改風貌街定位與商業布局,把它改為步行街,并使用“休克療法”逼迫商戶停業或者搬遷。要求所以商戶承擔風貌街高額的治理費用。(2)采取一些不公平手段決定商家的去留,利用“等級規則”代替市場競爭,為建設集團取得高額收入提供了機會,提高了進入市場的門檻,符合規定的商戶才能獲得批準。
交代結構(即鈉長石交代集合體):主要由葉片狀鈉長石和糖粒狀鈉長石兩種組成,次有石英、針狀電氣石。葉片狀鈉長石(即板柱狀、柱狀):其粒度為0.1mm×0.1mm,最大粒度為1mm×2mm,一般為0.5mm×1mm,糖粒狀鈉長石晶體大小一般為0.1mm×0.1mm。
3.1.3 S省煤與瓦斯之爭
S省A集團與B,C兩家央企在沁水煤田潘莊礦區煤層開發中一發了爭議。B,C認為A集團采集煤炭的同時開采煤層氣侵犯了它們的煤層氣勘探開發權;A集團認為煤炭企業擁有開采煤炭伴生資源的權利,若不對煤層氣進行開采,則會致使煤炭業無法開采,而且也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按目前《礦產資源法》及其配套法規的規定,大部分煤田的煤炭開采權歸屬煤炭開采企業,煤層氣勘采權則歸屬央企。這就造成了A集團在開發煤層氣過程中的兩難情況:其一,煤層氣是伴生在煤炭中的,開發煤炭必然會涉及到煤層氣,以前是把之作為廢氣排掉,而現在是作為資源利用;其二,煤層氣勘探權屬于央企,若觸動煤層氣則意味著“侵權”。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1)煤炭于煤層氣共同存在于同一地方,用于物理共生性,但法規把煤和氣分開,且開采權歸屬不同企業。(2)煤層氣的特性讓開采方不想放棄,于是造成發采方和擁有者之間利益上的沖突。
3.2 案例中現存制度分析
“平二市場”案例中政府竭盡全力“建”市場,工商不遺余力“拆”市場,政府部門一心為人民服務,想著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努力,而工商部門則因為個體利益損害集體利益,造成了政府有心無力的現象。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歸根到底就是制度的制約,政府部門負責當地經濟的發展,而管不了工商局在新市場的高收費,當地工商局長的表態很明確:“我們工商局只管收費,市場興不興旺不關我們的事。”管理制度的不協調,導致了新市場遲遲不能發揮作用。
“長堤風貌街”案例中存在政府過度干擾和產權模糊問題,政府界定產權時制造了“公共領域”。風貌街原業戶有私有產權所有者和租戶,但政府設定了一個“建設集團”代理機構,把私有產權界定為國有,把業主的權利歸于“公共領域”。同時,政府要求原業主調整商業結構,從“大路貨”轉為高檔貨,這就限制了業主的行為能力,把有價值的屬性歸于“公共領域”。在限制私有主體時,政府給予“建設集團”更多的權力。現有產權界定制度的不合理及政府過度干擾使得政府和原業主間一直起沖突,導致風貌街“好看不中用”的現象。
“煤與瓦斯之爭”案例中按照目前《礦產資源法》以及配套法規的規定,煤層氣的開采許可證由國土資源部頒發。以S省為例,B、C企擁有開采權的煤層氣開發區面積約占該省主要煤層氣開發區K、L煤田的60%以上。該現象導致絕大部分煤田的煤層氣勘采權則屬于央企,煤炭開采權屬于煤炭企業。現存的煤,氣產權分開制度最終導致開采效率低,成本高,且訴訟不斷,嚴重影響了煤炭領域經濟的發展。
4.1 制度變遷中的產權理論
把產權理論與制度變遷相結合是諾思提出的理論。諾思認為可以用科斯等人創立的產權理論來解釋人類歷史上經濟組織形式的替換和交易費用的降低。產權理論認為,在信息成本、現存技術以及未來不確定因素的約束下,有效率的產權形式,能夠解決問題而且成本最小。競爭促使有效率的經濟組織形式替代無效率的經濟組織形式,因此人們一直努力著去降低交易成本。有效率的產權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所以必須明確地界定產權,這樣可以降低產生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性并減少未來的不確定性因素。
“煤與瓦斯之爭”案例中,歸根結底就是產權制度導致的紛爭。煤炭和瓦斯(煤層氣)本是一體共生,相互伊伴,在物理上具有共生性,且共處同一地方,但現場法規把煤炭權和煤層氣勘探權分開,歸屬不同企業。煤層氣的自然性質和資源流動性,給開發者留下開采煤層氣資源的可能與企望,圍繞資源的爭奪給雙方帶來了額外成本,且會導致地方和中央的利益沖突。其實,要明確地界定資源開采權并且消除產權爭奪的不必要紛爭,只需要簡單地重新制定產權制度即可。只要實行煤炭權與煤層氣權一體化,采煤采氣一體化,便可以消除煤,氣引發的紛爭。“采煤采氣一體化”指在同一煤炭開發區內煤炭和煤層氣的開采權屬于同一個企業,該企業在開采煤炭的同時也可以合法開采煤層氣。現在很多大煤炭企業在煤炭于煤層氣一體開發中取得了技術上的突破,使得“采煤采氣一體化”有了技術上的支持,而且理論上也符合新經濟學中制度變遷的產權理論。
煤、氣產權制度的改變,既能促進當地經濟的健康發展,又可以使得煤、氣開采技術的不斷進步。
4.2 制度變遷中的國家理論
國家政府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同時也是人為導致經濟衰退的根源,這個悖論使得國家成為經濟學研究的重點。諾思在制度變遷理論中將產權理論與國家理論結合起來。國家并不是“中立”的,它決定產權的結構,并要對造成經濟增長、衰退或者停滯的產權結構的效率負責。諾思認為,制度變遷的國家理論一方面要解釋造成無效率的產權的政治內在的活動傾向,另一方面要說明歷史上國家自身的不穩定性,也就是國家的興衰。因此他把國家理論叫作“界定實施產權的國家理論”。諾思發現,在歷史上的很多階段中,“在使國家的租金最大化的產權結構與降低交易費用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率體制之間,往往存在沖突,該矛盾使得社會不能實現持續經濟增長。”即國家在上面兩個目的間存在矛盾與沖突并導致對抗的行為出現,這是一個國家興衰的根源所在。
“平二市場”案例中政府、工商局的職責不統一,導致一個有心無力,一個從中破壞,現存管理制度的不合理促使了這種現象的產生,現存制度中工商到底有多大?市委市政府、五級人大代表、黨報都奈何不了工商局,出現“大共產黨搞不過小共產黨”現象。應該把制定更加健全的職責管理制度,不要出現因一人頑固而阻礙當地經濟發展的現象。
“長堤風貌街”案例中政府的“掠奪之手”侵犯私人產權,不能保證產權的延續性和穩定性。所以要對政府行為進行法律約束與規范,即一個政府不僅要有能力保護政治權利、個人權利以及經濟權利不受侵犯,而且要把這些權利當作其行動的界限。
如果現存的制度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就要適當的去更改。這不僅符合十八大精神,也是社會經濟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市場每天都在變,制度也應該在適合的時候跟著改變,與時俱進才能保證市場的健康發展,古板的制度有時反而會制約發展。如果只是守著一潭死水,終有干涸的時候,活水才能長流,世界每天都在變,制度也應該與時俱進,沒有一成不變的制度,只有最適合社會經濟發展,適合國家發展的制度。制度的與時俱進,才能促使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1]李中.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制度創新[J].中共中央黨校,2012,4
[2]劉華香.新制度經濟學的政府職能觀評析[J].學術交流,2007.2
[3]杜玉申.基于權力視角的制度變遷機制研究[J].吉林大學,2012.10
[4]呂素昌.新制度經濟學對中國經濟改革的啟示[J].商,2013.5
[5]朱康對.共有資源開發的產權締約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評論,2004,2
[6]門獻敏.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地方政府行為及其規制[J].商業時代,2009
[7]郭國榮.我國資源產權制度安排的缺陷與優化[J].產權導刊,2006,4
[8]李志強.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理論_企業理論_產權理論_制度變遷理論[J].經濟師,2001
[9]王海龍.制度變遷中國家作用的再思考_從新_省略_論看轉型期我國公用事業民營化改革[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5,10
[10]羅必良.新制度經濟學[M].山西:山西經濟出版社,2005
[11]郭守前.資源特性與制度安排—一個理論框架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梁冬英(1989- ),女,廣西玉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度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