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
河北省霸州市第十五中學
英語教學中的素質教育
張建
河北省霸州市第十五中學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素質教育已經成為當前教育的主體。為了順應時代的潮流,教育工作者就應該在教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而學科教學實施素質教育已成為當前的重要任務。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斷的加強自身素質,才能順應教育改革的發展,適應素質教育的新局面,新要求。
英語;素質教育;課堂教學
新編英語教學大綱的核心是貫徹素質教育思想,培養學生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素質教育給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以為素質教育中的英語教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教師是素質教育的實踐者和實施者,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是教育的關鍵,所以教師應有高水平的語言專業知識。素質教育要求中學英語教師必須精通英語這一學科,以及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具有廣博的文化修養,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利用業余時間通過聽錄音、閱讀大量的英語報刊、雜志和文學作品,參加有關的交流會、討論會以及各種評課活動來為自己“充電”,使自己的語言專業知識得到不斷的補充,以達到更高水平。
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優化課堂教學模式,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要實現優化課堂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做到優化教學目標的制定,優化課堂教學的設計,優化教學方法的組合等,通過優化課堂教學模式,以達到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提高課堂組織能力的同時,增設課外活動。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開展第二課堂也是不可少的,比如練習英語口語能力時,可采用講演、英語故事、座談、英語活動小組等形式。在練習書面表達能力時,可采用寫日記,辦英語墻報,與朋友同學用英語寫信等,各種各樣的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英語的興趣,還可以形成良好的學習英語氛圍。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知識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復合能力的培養,需要一支高素質的隊伍。”以前我們采用的是應試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體制的改革,教育應該打破舊觀念、舊模式、擺脫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束縛,標新立異。在新的形式下為適應教育發展,我們應該:
1.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起點,更是學好英語的關鍵。所以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根據一定的教學要求,依據適用性、有效性、簡便性的原則精心設計,合理取舍,有目的的創設或引入交際情景活動,以引起學生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和鞏固教材,真正地發展運用語言進行交際能力。
2.分層教學。
由于學生在智力因素、學習能力、知識基礎等方面存在著個別差異,接受課堂知識和教育信息的敏銳程度不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用同一目標衡量所有學生,而是根據學生的差異將學生分為若干層,針對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結合教材,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指導方法,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梯度要求。采用分層的教學法,力爭使優等生進一步提高,中等生得到發展,后進生得到進一步提高。盡量發揮個人潛能,使教學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教師是學生能力的培養者,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師不僅向學生傳播知識,還要引導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教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英語這一學科和其他科目一樣,都會間接給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因此,教師必須把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課堂教學中。中學英語新教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題材廣泛。在教學內容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如西方人的彬彬有禮,西方國家孩子的獨立生活及良好的生活習慣,講到這一點時,要讓學生學習這種生活方式,以適應社會發展,講到科學家的故事時,要讓學生學習科學家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
開發學習潛能是教學的目的,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應重點對學生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的培養,從而提高素質教育。
1.觀察力的培養。
學習英語主要靠模仿,模仿的前提是觀察。比如,在英語口語教學中,學生認真觀察教師的發音和發音時的口型,并認真觀察教師說英語的語言、語調、表情和動作。這樣反復練習,逐漸提高和開發學生的觀察能力。
2.記憶力的培養。
記憶是人們對經驗反映的心理過程,它包括識記、保持、再現和回憶。在教學中,教師應教會學生識記的方法,根據學生的特點來安排教學活動。比如,在教學生詞時,應教學生觀察新單詞的構成、發音規則等來理解記憶,不要只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在教學語法時,利用學生熟悉的知識,以舊代新,新舊對比,并用直觀的教學手段,多舉簡單的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3.思維力的培養。
思維力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是認識結構中的核心成分。對于我們初中教師來說,在課堂教學中,由于初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夠成熟,仍然過多地依賴直觀動作思維和直觀形象思維。因此,在教學中應多用直觀的教學手段,以培養學生直觀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啟發他們思考,經過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形成新的概念。并通過培養使他們能夠拋開具體事務逐步運用抽象的概念進行邏輯思維。
在教學改革時,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今天,作業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斷的加強自身素質,不斷創新,才能順應教育改革的發展,適應素質教育的新局面,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