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軍
河北省武安市冶陶鎮瑯礦小學
把多媒體引進數學課堂
張彥軍
河北省武安市冶陶鎮瑯礦小學
數學學科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最適合的學科之一,新課程改革更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創新教學——情境激趣寓教于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小學數學;創新思維;寓教于樂
教師要想方設法每堂課變得生動活潑,趣味性強。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于樂,而且為學生提供了激發創新思維的平臺,最大限度地培養了創新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深厚的興趣及豐富的情感的基礎之上的。而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是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這就需要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創設愉快的學習氣氛。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節時,有的學生說:“球是圓形。”課堂立即發生了爭論,有的講:“球不是圓形。”這就要正面引導,告訴學生不能只說:“是”與“不是”,而是要說是與不是的理由來。于是有的同學說:“球是可以滾動的,所以球是圓形的。”有的說:“球是滾滾圓圓的球體,不是圓形。”還有的說:“我們站在高處,從上往下看球是圓的。”但誰也說服不了誰。為了使學生爭論的問題引入深入,我就拿實物和圖片進行觀察,其中有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圓形、三角形、球體、正方體、長方體等,讓學生把它們區分為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兩大類,結果學生把圓形劃在平面圖形一類,而把長方體、正方體、球體劃為一類。這時就引導學生閱讀課本,領會“把圓規有尖的一腳固定在一點上,再把裝有鉛筆的一腳旋轉一周,就畫成一個圓。”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在平面上畫成的那條首尾相接的曲線叫做圓。因此,圓是平面圖形,而球不是圓,它和長方體、正方體一樣,占有一定的空間,是“體”的一種。學生通過演示、爭論對圓的認識更深一步。這樣學生有了極大的學習興趣,就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在主動求知過程中,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主動探索、細心觀察,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維積極、情緒高漲,從而開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及時創設恰當的學習興趣。比如,講“分數的基本性質”一節時,教師出示了幻燈片,于是我指著一個“大月餅”說:“中秋節軍軍的媽媽買了一個大月餅,讓爸爸、媽媽、軍軍一起中秋賞月,并囑咐讓爸爸分得這個月餅的1/3,媽媽分得這個月餅的2/6,軍軍分得這個月餅的3/9。你們想想,這樣分,誰分得最多?”有的說:“軍軍分得多。”有的說:“媽媽分得多。”還有的說:“他們分得同樣多。”同學們相互爭論起來。但是,由于沒有充足的理由,誰也駁不倒誰。于是我看時機成熟了,拿出一個大月餅分別找三位同學,扮演角色,并讓他們親自動手,爸爸分走1/3,媽媽分得2/6,軍軍分走3/9。沒等月餅分完,同學們已是一片歡呼聲:“分得同樣多!”、“相等!”接著又是一片驚奇的聲音:“怎么會同樣多呢?”頓時,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真想多知道知識的奧妙。請教老師的心切,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于是,我抓住這一極好的教學時機授新課。通過老師的指導,結合實例反復觀察,終于發現這三個分數原來是由于它們的分子、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數(零除外)。我告訴他們,這就是分數的基本性質。這樣學生在快樂的氣氛中接受了新知識,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我們數學教學要注意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把多媒體引進數學課堂。計算機多媒體是集聲、光、色、效為一體的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課件變抽象為直觀、變靜為動、動靜結合的功能,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向學生展示形成過程,提供了豐富的感情認識,不僅為學生思維活動的展開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而且有利于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這一節時,我先用多媒體出示一個圓,將它分成紅藍各半,再將其平均分成8等份,展開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再把它平均分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依次演示16等份、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近似長方形,同時出現三幅圖,讓學生觀察比較發現: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拼成的邊就越趨平直,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在這感情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去聯想長方形的面積公式與院面積公式之間的關系。學生能找出長方形的長就是圓周長的一半,長方形的寬就是圓的半徑,從而利用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大膽的創新,自主建構出圓的面積公式。利用多媒體課件作為輔助手段的教學過程減輕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增加了學生的信心。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更能全面地推進素質教育,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得到了提升。
小學生的思維是直觀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他們的思維來源于生活。在教學中,教要解決好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為學生創設一個動手操作的環境。在學習中,讓學生多動手、動腦,用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形成表象,再利用表象中的中間作用,把具體形象思維上升到抽象思維,是誘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保證。同時,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啟迪了學生獨特的思維,培養了創新能力。
例如,在教學“把一根繩子截成5段需要幾次”時,可以讓學生準備一根繩子和一把小剪刀,學生會在濃厚的興趣中一邊剪一邊數,當繩子剪成5段時,他們就會發現共剪了4次。這樣,學生在自己動手操作中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并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