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小翠
重慶市江津中學
高中歷史教學的幾點認識
萬小翠
重慶市江津中學
隨著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和深入,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與手段、學習思維沖擊著不少仍習慣于傳統教育的教師與學生,改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質量是一個值得永遠重視的課題。在新課程下教師如何組織開展高中歷史教學,可以說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本文依據個人教學經驗提出歷史教學的幾點看法。
從一定意義上說,課程改革的核心在課堂,課程實施的關鍵在教師。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觀念,重新認識課堂教學的過程,以新的課程觀為指導,創建新的課堂教學實踐。在傳統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材的性質定位為“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資源”,而且在教學實踐中,絕大多數教師都把這種資源看作是“惟一的資源”。這種資源是狹小、封閉、不全面的,其結果必然導致我們全部的教學活動都圍繞著“教科書”和研究考試大綱而展開,這是無法促進學生全面和可持續發展的。《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改變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要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這樣對教材性質的理解發生了轉變,“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資源和工具”。教材的“資源性”沒有改變,但必須強調的是,教材絕不是教學的惟一資源,而只是最重要的資源。更重要的是,教材除了具有資源性,還具有“工具性”,它承擔著提供學生學習方法的功能、方便學生隨時查閱的功能等等。這種工具與功能性的增加,意味著教材不僅不是師生學習的惟一資源,也不會是師生學習借助的惟一工具。這也必將打破原來對教材做為“圣經”一樣的盲目崇拜。因此,過去那種將教材奉為“圣經”認為教師必須一字一句地講授教材、學生必須一字一句地背熟教材的觀念已經不能體現新課改的精神了?!耙痪V多本”和“一標多本”的局面也應運而生。
1.情景教學法: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
情景教學是高中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在情景設計時會出現教師的問題設計直白簡單,缺乏意蘊,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當然也就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但它對現實卻具有深刻的影響力。因此,利用現實素材,營造現實情境也是教學的必需。如通過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來了解晉商,了解了喬致庸恪守誠信、不斷創業、實現著巨大的資金積累和財富滾動的過程。喬氏家族的第一代創業人喬貴發,在包頭苦心經營,終于發展起一家最大商號,店鋪、居宅達到1000多間。到第二代喬致庸,開始了金融業活動,把商行、銀號從包頭開展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F存的喬家大院,是喬氏家族經數次擴建而成的。這種與現實結合的情境,容易縮近與學生的思維距離,激發其主動探究的興趣,這是歷史教學有效性產生的關鍵。2.問題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的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是因為思維以問題開始,創造力從問題開始,問題是深入學生的起點,問題教學法就是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新課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提倡“問題教學法”,通過層層設問,啟發學生帶著問題獨立思考,進行邏輯推進得出正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2.多媒體教學法。
多媒體技術教學與教學改革創新有著密切的關系。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增大學習信息量,加強對某一階段史實、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直接解讀。比如:抗日戰爭這節課可以給學生看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資料片,展示一些抗日英雄的照片及其不甘為亡國奴的話語,幫助學生樹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價值觀。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手段,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歷史知識點,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感,啟迪學生思維,創設歷史情境,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課堂教學方法還有很多種形式,在此就不再一一贅述。
營造民主公平、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必要條件。教學活動必須以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活動為載體。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既要著力于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更要著力于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激活學生善于自主學習的內驅動力,從而形成情感豐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諧,具有堅強意志和銳意創新的素質。因此,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生生互動關系,創設一個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潛能的氛圍,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歷程。
萬事開頭難,課程改革追求人的全面發展,代表先進教育文化方向,順應歷史必然趨勢,但也應作好持久戰的準備。教師必須刻苦鉆研教材,努力學習、積累必要的知識和素材儲備,重新構建自己的學科知識體系,以便在這場改革中,更好地展現自己,走出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