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梅
內蒙古包頭市達茂旗百靈廟第二小學
合理運用學具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郭俊梅
內蒙古包頭市達茂旗百靈廟第二小學
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用小學數學學具對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所起的作用談幾點看法。
1.學具的使用,能促使學生自己發現、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精神條件。實踐表明:當代的小學生由于處在信息時代,他們知識視野較寬,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嘗試、探索去發現、理解和掌握一些數學知識,由此培養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長方體體積和長、寬、高的關系比較抽象,讓學生從操作12個小木塊入手,邊操作邊思考,并借助記錄整理的科學手段,從中悟出這種特殊關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這樣的教學,成為學生的科學實驗,其知識是學生通過操作實驗“重新發現”的,容易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2.動手操作,可培養學生發現知識的內在聯系,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等獲取知識的能力。
操作學具能使物質的外部操作過渡到智力的內部認識活動,從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認識內化,便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比如,在教師的指導下,小學生通過動手拼擺幾何模型,運用已掌握的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進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又如:利用學具操作,學生將圓柱側面轉化為原來學過的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從而推導出圓柱側面面積公式。通過操作學具,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把新知轉化為舊知,運用舊知解決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從而促使學生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皮亞杰的活動內化原理指出,通過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動逐步內化為智慧活動。
3.學具的使用,因師生互動,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單向灌輸的局面。
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師生雙邊活動是這種認識活動特殊性的表現之一。教育部《關于我國數學課程研制的初步設想》指出,要通過數學教學改革,努力實現師生關系的民主與平等,改革單純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提供給兒童觀察、操作、實驗及獨立思考的機會。通過學習者群體的討論與交流,進一步歸納、驗證,形成數學結論,讓兒童獲取更多的數學活動經驗。通過學具的操作,加強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討論,讓學生大膽發問、質疑,共同制定解題計劃,選擇適宜的思維方向和策略。通過這些思維方式和策略的運用,不斷解決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經驗的矛盾,教師講解與自覺理解的矛盾和同學之間新知識理解水平差異而產生的矛盾,體現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比如,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討論,學習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師生可利用一些三角形學具,采用拼接法、度量法和幻燈演示法來證明三角形內角和等。
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是突出數學本質,提高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數形結合的思考方法,變換思想,對應、集合的思想,估測意識以及分析、綜合、轉化、歸納、類比等基本思考方法,這些都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數學素質不可缺少的金鑰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學具,可有助于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如:教學“同樣多”時,讓學生先擺5朵紅花,然后讓學生在下面一個對一個的整齊地擺,就滲透了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通過學生剪、拼等操作活動,把三角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從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就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通過學具的操作,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就滲透了等積變換的思想,等等。
知識經濟的主要特征是知識的創新和應用,所以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就要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小學數學教學應充分利用學具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如學習了分米后,讓學生量課桌的長、寬;學習了面積單位后,讓學生量常用物品的面積等。
培養創新精神是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所以,我們必須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一種智力活動,需要一定的知識;同時它更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趨向,是一種善于把握機會的敏銳性,是一種積極改變自己,改變環境,創設條件以解決問題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不僅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精神狀態,一種綜合素質。皮亞杰告訴我們:“智慧自動作發端,活動是連接主客體的橋梁”。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維發展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他們的抽象思維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進行。學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動作技能的基礎上發生、發展,是一個由外部的物質活動向內部的認知心理活動轉化的過程。重視兒童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教師就要通過學具,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更大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把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就可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就可通過操作使學生對新知識“再發現”,就可通過操作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如:認識正方形,教師可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前準備好的正方形紙,想辦法知道正方形的特點,看誰的方法多。有的學生通過測量發現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有的學生通過沿對角線對折、再對折,發現四條邊一樣長;有的學生用一條邊與其他三條邊分別相比,發現四條邊一樣長;有的學生將相對的兩條邊重合,再將相鄰的兩條邊重合,說明四條邊一樣長……這樣學生通過操作,發現了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既發現了新知,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