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前梅
(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皮膚科,安徽合肥 230001)
播散性帶狀皰疹也稱為泛發性帶狀皰疹,表現為在局部發疹后數日內,全身發生類似水痘樣皮疹,常伴有高熱,可并發肺、腦損害,病情嚴重,可致死亡[1]。臨床較為少見,現將我科收治的1例播散性帶狀皰疹病例,報道如下。
1.1 病史 患者,男,77歲,農民。主訴因左側頭面部皮疹伴疼痛5 d,加重2 d就診。5 d前無明顯誘因下,左側頭面部出現片狀紅斑,紅斑基礎上分布許多綠豆大小不等的水庖,且有明顯的頭痛,去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結果不詳,給予羅紅霉素口服(劑量不詳),季德勝蛇藥片外敷治療,皮疹及臨床癥狀未見改善。2 d前自覺頭痛加重,雙眼瞼腫脹明顯,不能自行睜開,且全身出現許多紅色皮疹,來我科就診。患者平素身體狀況一般,有高血壓、痛風病史10余年,否認其他疾病史。
1.2 體格檢查 一般情況可,精神欠佳,扶入病房,系統檢查無異常。專科檢查:額部、左側面頰部片狀水腫性紅斑,表面覆有黑褐色痂皮,部分痂皮邊緣游離,額部中央近發際處糜爛、滲出,雙眼瞼腫脹明顯,眼裂縮小,不可視眼球,軀干、四肢泛發綠豆大小不等的丘皰疹、小水庖,周圍繞以紅暈(見圖1)。
1.3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白細胞計數7.17×109·L-1,血紅蛋白117 g·L-1,大小便常規、腫瘤7項、肝功能、血糖、血脂均正常,尿素氮 17.1 mmol·L-1,尿酸 644 μmol·L-1,肌酐189 μmol·L-1,HIV 陰性,胸片正常,肝膽胰脾 B 超未見異常,心電圖:竇性心律,左室高電壓。
1.4 診斷 播散性帶狀皰疹。
1.5 治療 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給予更昔洛韋0.25 Bid靜脈滴注,左氧氟沙星靜脈用藥抗感染,丹參酮IIA注射液活血、抗炎,強的松10 mg Bid×5 d,后漸減量,甲鈷胺片、維生素B1片及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口服,營養神經、消炎鎮痛等,對不同類型皮疹給予相應的局部處理。考慮患者原發頭面部皮疹重及腎功能指標異常,請眼科及腎內科會診,給予相應的治療。住院治療8 d,頭面部皰疹完全干燥,部分痂皮脫落,顯露正常皮膚,軀干部皰疹全部干涸結痂(見圖2),頭痛緩解,全身未見新發皮疹,患者要求出院。出院后3周,門診隨訪痊愈。
帶狀皰疹與水痘為同一種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在無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初次感染此病毒后,臨床上表現為水痘或呈隱匿性感染,此后病毒潛伏于脊髓后根神經節的神經元中,在各種誘發刺激的作用下,潛伏的病毒被激活,生長繁殖,在臨床上表現為普通的帶狀皰疹。播散性帶狀皰疹是在局部帶狀皰疹基礎上,全身泛發水痘樣皮疹,兩者同時發生于成人者臨床極少見,兩病同患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與患者的抵抗力有關[2]。該患者無惡性腫瘤證據,發病前亦未曾接受大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此次發病是否與其年老及其慢性疾病導致其免疫功能低下有關,值得思考。因考慮該患者經常規治療臨床效果明顯,故未使用免疫調節劑。
糖皮質激素在帶狀皰疹治療中一直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糖皮質激素可削弱機體的免疫功能,其應用可能會加重病毒的擴散,尤其對于嚴重的播散性帶狀皰疹更不建議使用。考慮該患者入院時血壓平穩,無糖尿病病史,未發現腫瘤指標異常,患者頭痛較劇、面部及雙眼瞼腫脹明顯,為避免減輕急性帶狀皰疹的嚴重程度及減少其后遺神經痛發生[3],在足量抗病毒、抗感染的基礎上聯合小劑量糖皮質激素的使用,并未發現患者病情加重,說明糖皮質激素在播散性帶狀皰疹治療中并非絕對禁忌。此觀點趙俊等[4]也曾報道。

圖1 帶狀皰疹治療前

圖2 帶狀皰疹治療后
[1] 趙 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394.
[2] 李紅賓,丁 菲,劉麗東,等.伴發血小板減少的成人播散型帶狀皰疹1 例[J].皮膚病與性病,2011,33(4):242.
[3] 周立奉,路 榮,茆建國,等.播散性帶狀皰疹1例[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22):4155.
[4] 趙 俊,南麗萍.泛發性播散性帶狀皰疹26例報告[J].山西臨床醫藥,2011,1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