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ZHANG Ling;張梅芬 ZHANG Mei-fen;童彥 TONG Yan
(曲靖師范學院生物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曲靖 655011)
(Department of Biologic Rec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of Qujing Normal University,Qujing 655011,China)
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的替代性產業,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出現在中國的農村地區,90年代中期以后蓬勃發展起來,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然而,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旅游產品沒有特色、環境污染、傳統文化消失、旅游地貧富分化加劇等問題。[1]隨著后現代主義影響的不斷擴大,促使后現代旅游意識的萌芽,它必將對旅游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鄉村旅游亦是如此。
現代(modern)來源于拉丁語匯“modo”一詞,意思是“就是現在”。現代主義,在基礎建設的生產意義上,是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的,這是經歷了大規模的技術革新和大約一個世紀以前開始的工業革命的第二波浪潮的時代。[2]現代主義以個人主義為中心。[3]現代主義的長期弊端——由于經濟成功所造成的生態壓力如今已無法逆轉。[4]
“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的用法和概念都是動態的,有三個相互關聯的“后現代”,即“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后現代性 (Post-modernity)”,“后現代化(Post-modernization)”。后現代主義,是一種伴隨性的文化和意識形態的重組,它改變著我們體驗社會存在的方式。[5]后現代主義將改變現代性的個人主義和國家主義,不再讓人類隸屬于機器。不再讓社會的、道德的、審美的、生態的考慮服從于經濟利益,它將超越于現代的兩種經濟制度之上。后現代精神是建構主義的、樂觀的、合規范的。它不是拋棄現代主義的積極的一面,而是試圖取代其消極的一面。后現代可能意味著人類將有能力擺脫當今世界的暴力、貧窮、生態惡化、壓迫和非正義主義。[3]
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是兩個時代、兩種思潮、兩種理念、兩種方法,它們既矛盾,又兼容。
現代旅游是現代主義的產物。現代性的理性主義、工具主義、福特主義的力量滲透進了社會的各個角落,旅游逐步現代化、商品化、雷同化(左曉斯,2005)。
后現代旅游的核心意識是從商業化的旅游向生命體驗的回歸。變以經歷欲、享樂欲的滿足為主的現代旅游為體驗性、探索性、求知性為基本訴求的新型旅游(白光潤,2007)。
后現代主義為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對旅游發展具有理論借鑒和啟示意義。后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的主要區別在于:后現代主義以環境為背景,或者說更關注環境。后現代旅游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論的提出,為后現代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后現代旅游強調遠離傳統的大眾打包式的旅游發展方向,試圖通過對個性旅游、小眾旅游的探討來改變人們過去改造自然為人類娛樂服務的粗暴方式,更注重人們在日常的時空里實現和享受旅游的過程,避免對環境任意的改造和破壞。由于后現代旅游活動強調在日常的時空中進行,進一步增強了人們保護身邊環境的意識,同時更多新穎的、可選擇的旅游形式的出現開始挑戰過去的大眾旅游,如責任旅游(responsible tourism)、綠色旅游、適當旅游(appropriate tourism)、品質旅游(good tourism)和生態旅游等。[6]
后現代旅游建立在現代旅游的基礎之上,是對現代旅游不合理成分的揚棄,同時也是對現代旅游的繼承性發展。后現代旅游是在對現代旅游中表現出來的功利性嚴厲批判后提出來的一種新旅游觀,是以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以人為本的隨心所欲的心態來重構旅游本質(侯滿平2009)。后現代旅游研究是圍繞著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進行的,尋找既能增加旅游業的經濟效益,又能減少對環境影響和破壞的方法。而鄉村旅游作為“綠色生態經濟”和“體驗經濟”相結合的產物,秉承“回歸鄉村”、“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既滿足了現代都市人追求心靈回歸的心理需求,又為農村地區脫貧致富、和諧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同時還促進了城鄉文化交流,推進了城鄉一體化進程。由此可見,后現代旅游與鄉村旅游無論從方式上還是理念上,都有著天然的聯系和共性,它們都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人為本”為核心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責任。用后現代的視角來審視鄉村旅游,既能夠使鄉村旅游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也豐富了后現代主義的內涵。
4.1 云南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云南鄉村旅游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旅游需求的不斷增長,鄉村旅游也得到較快發展。
4.1.1 云南鄉村旅游已經具有一定規模 全省范圍內16個地州市都不同程度地形成多種鄉村旅游形式。從數量規模看,全省有近10000家“農家樂”,500多家鄉村度假村,70余個特色村。2009年,全省鄉村旅游接待人數達3402萬人,總收入達58.04億元,直接從業人數17萬人,間接從業人數38萬人。從發展水平看,全省鄉村旅游發展水平與當地旅游產業發展規模相對應。從空間分布看,全省鄉村旅游呈現“環城”、“臨景”、“沿路”三大分布特征。
4.1.2 云南鄉村旅游初步形成幾種模式 云南省已經形成五種鄉村旅游驅動模式:一是資源導向型(臨景型)發展模式;二是區位驅動(環城型)發展模式;三是交通依托型(沿路型)發展模式;四是產業帶動型(特色型)發展模式;五是企業再造型(企業型)發展模式。
4.1.3 云南鄉村旅游呈現多種產品類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包括村落古鎮景觀型、民族民間文化型、自然生態環境型、農事家耕生產型、特色物產經濟型五種類型。[7]
4.1.4 云南鄉村旅游形式不斷豐富,兼融多種市場需求 云南省已形成多種形式的鄉村旅游,以近郊農家樂、農業生態園、鄉村度假村、特色工藝村、人類學民族村、田野生態景觀鄉村點為代表的旅游形式,[8]能夠多方面、全方位地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4.2 云南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云南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鄉村旅游組織經營分散。二是旅游產品開發水平較低。三是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四是鄉村旅游缺乏品牌意識。[7]
5.1 以后現代思維科學規劃鄉村旅游,合理定位鄉村旅游產業地位 現代主義更多的是追求當今的利益和價值,將收入、財富、物質的繁榮視為發展旅游的核心,而后現代主義則從人的終極意義和價值思考人類的經濟活動,強調對未來利益的關注。在云南鄉村旅游發展中,應以非經濟主義觀點為指導進行科學規劃。在調查清楚省內鄉村旅游資源賦存狀況和分布特點的基礎上,結合云南省農業產業發展狀況引導農民開展鄉村旅游活動,以旅游為載體,實現農民增收,改善農村環境,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開展。一方面針對當前云南省農村普遍存在的基礎設施削弱、環境建設落后和旅游配套設施缺失的現象,通過科學規劃,催化鄉村旅游系統要素的相互融合,規避鄉村旅游系統的發展風險,維持鄉村旅游系統的穩定運行;另一方面,在開展旅游活動過程中要突出農味,結合地方資源特色和農業生產習慣來開展農村觀光休閑、度假體驗、商務會議、民俗文化、科技教育、康體療養等各種類型的專項旅游活動。[8]在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要明確農業產業的主體地位,正確處理好農業生產與鄉村旅游的關系,合理定位旅游產業,避免因盲目發展鄉村旅游而導致影響農業生產,危害糧食安全等后果。
5.2 深度開發,提升鄉村旅游品質,促進鄉村旅游升級發展,成為云南優勢產業 現代旅游向后現代旅游轉換,也就是旅游業由低層次向高層次轉換,不僅包括產業產出總量的增長、由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轉變、產業結構由低集中度、低加工度向高集中度、高加工度發展,還包括產品升級、營銷升級、生態環境升級方面。通過大力發展云南鄉村旅游,把鄉村旅游培育成繁榮和壯大云南省農村經濟的特色優勢產業;通過培育種類豐富、檔次適中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把鄉村旅游發展成云南省旅游業的新力軍;通過打造鄉村旅游基地和鄉村旅游品牌,形成鄉村旅游消費市場熱點。[7]
5.3 打造多樣化、特色化鄉村旅游產品,以適應后現代旅游需求 后現代反對整齊劃一、單調雷同,強調個性化、特色化。后現代旅游需求是多樣化的,高層次的。單一的、初級的鄉村旅游產品是無法滿足旅游者需求的。因此,云南鄉村旅游產品必須努力實現升級。云南鄉村旅游產品升級發展的目標是:培育鄉村旅游商品加工業(開發系列化鄉村產品、建立特色化鄉村商品賣場、保護鄉村民間藝人和技藝、扶持和培育鄉村旅游商品品牌);做精三大鄉村旅游特色精品(旅游小鎮休閑產品、人類學村寨體驗產品、大地藝術田園產品);做強四大鄉村旅游基礎產品(城郊農家休閑產品、農業科技展示產品、邊地風情體驗產品、自然風光游覽產品);做響六大鄉村旅游節慶(羅平菜花節、元江水果節、斗南花卉節、富民養生節、大理蘭花節、昭通洋芋節)。構建適合多樣化市場需求的復合型鄉村旅游產品,全面推動云南省鄉村旅游產品升級。[7]
5.4 堅持后現代的環境倫理觀,實現云南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后現代主義批判現代主義的主體性和人類中心主義觀點,主張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取代對自然的一味征服。旅游資源和環境都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一旦被破壞就難以恢復。因此,必須樹立新的資源觀和環境觀,建立環保旅游理念。云南鄉村旅游要充分認識和處理好與環境的關系,趨利避害,針對不同的關系類型采取有效的鄉村旅游開發策略,完全可以在不傷害自然環境的同時實現健康持續的發展。比如,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全過程中,對重大建設項目認真做好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評價;對民族村寨進行精心策劃、維護和建設;加強生態建設,解決好能源問題;強化村寨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法制觀念,對游客的環境保護宣傳教育。
堅持保護與開發互利共贏原則,鄉村旅游要充分注意生態與聚落環境的承載力。對暫不具備開發條件而又具有發展潛力的旅游資源實行優先保護、戰略儲備,切忌盲目建設。對具備條件開發的區域,不因為懼怕旅游可能帶來的破壞而受到束縛,應該集中精力優先發展,獲取的經濟利益反哺環境保護。杜絕絕對保護和絕對開發,避免因為環境而失去開發良機,或因為開發破壞環境,力爭保護與開發互利共贏。堅持社區與環境融合共進原則。[8]
5.5 塑造云南鄉村旅游后現代形象 后現代旅游形象應當是鮮明的、多元的、獨特的,通過這一形象的打造和宣傳,以增強旅游吸引力。鄉村旅游形象的塑造與傳播,離不開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這一大的背景,離不開對當地區域文化、鄉村文化的挖掘,離不開區域旅游開發總體形象的帶動,區域總體旅游作為鄉村旅游的形象塑造的基點,對鄉村旅游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針對鄉村旅游的鄉土性、地方性等特征,并結合對云南省的自然地理環境、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和農耕文明等旅游資源特色等因素綜合分析,將云南鄉村旅游的形象概括為“七彩鄉村,印象云南”。[8]通過產品、項目設計、各類節慶活動策劃,打造這一鮮明的鄉村旅游形象,實現云南鄉村旅游資源價值的升值和旅游競爭力的提升。
鄉村旅游是云南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云南歷史文化悠久,自然風光秀美,民族風情濃郁,生態環境良優越,依托于云南旅游業發展的良好態勢,云南鄉村旅游發展具有穩定的客源市場,巨大潛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在后現代大旅游時代到來之時,鄉村旅游的后現代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同時,云南旅游已進入二次創業階段。作為云南省旅游二次創業的生力軍及“四個一批”旅游重大項目之一,云南鄉村旅游必將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1]潘順安.中國鄉村旅游驅動機制與開發模式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1.
[2]克里斯加勒特,扎奧丁薩德爾.視讀后現代主義[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9:6,11,13.
[3]D.R.Griffin.Spirituality and society.[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22,128.
[4]Charles Jencks.Critical Modernism where is post-modernism going?[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11:19,21-23,34.
[5]Soja,E.Postmodern Geographies[J].London and New York,1989:27.
[6]潘秋玲,丁蕾.后現代社會下的旅游新趨勢[J].人文地理,2007,5:24-28.
[7]云南大學旅游研究所.云南鄉村旅游發展規劃,2010年7月:2-4,7,10-11.
[8]田里,李柏文,李雪松等.云南鄉村旅游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3:224,84-85,155-156,16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