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繼征 MA Ji-zheng;張乾林 ZHANG Qian-lin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成都610000)
精益生產的概念始創于豐田公司大野耐一實行的即時生產(Just-in-Time,簡稱JIT)概念,其核心是在企業的生產環節及其它運營活動中徹底消滅浪費現象。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崩潰、人均收入較低、汽車市場狹小,無法達到大批量的生產規模。為擺脫困境,豐田公司選擇了業務流程重組的方式,進行小批量生產,這一舉措令豐田公司獲得持久的成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詹姆斯·P·沃麥克等專家通過“國際汽車計劃(IMVP)”對17個國家90多個汽車制造廠進行調查和對比分析,認為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精益生產方式是最適用于現代制造企業的生產組織管理方式。“精益生產”逐步延伸到企業的各項管理業務,由最初的具體業務管理方法,上升為戰略管理理念,通過提升客戶滿意度、優化生產流程、進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服務質量,以實現股東價值的最大化。
“精”——少投入、少消耗資源、少花時間,尤其是要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投入和耗費,高質量;“益”——多產出經濟效益,實現企業升級的目標,更加精益求精。精益生產管理致力于消除任何形式的浪費,所有的活動和行為都致力于為顧客創造價值,精益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以資源投入的最小化,包括人力、設備、資金、材料、時間和空間,創造出價值的最大化,并為顧客提供及時的產品和服務。其內涵包括:
一是消除價值流浪費:價值流是產品或服務從設計、原材料采購直至成品交付的整體過程。企業要對產品或服務生產的全過程的所有步驟進行精準分析,找出無法增加產品價值的浪費,消除價值流上任何環節的浪費。二是止于至善:即通過層層剖析,逐層發現和消除浪費,將浪費降到最低,力求達到完美的境界。因此,精益生產管理是一種理念與文化,去掉生產環節中一切無用的東西,撤除一切不增值的崗位,精簡一切不產生附加值的工作。以最優品質、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對顧客需求做出快速響應。
綜上精益生產管理是運用多種現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以顧客拉動為根本,以徹底消除無效勞動和浪費為目標,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業資源,最大限度地為企業謀取經濟效益的生產方式。
采用精益生產管理模式取得成功的企業如汽車制造領域的日本豐田公司、計算機領域的戴爾公司、服裝領域的Inditex公司(Zara的母公司),他們都以新的管理模式來管理企業,并成功地在原本成熟的領域內脫穎而出,超越了之前的行業領先企業,形成了自身強而有力的核心競爭力,成為了行業內的新標桿。但在資金、技術密集型的水電行業精益生產管理的應用案例卻相對鮮有。本文探討精益生產管理與水電發電企業生產管理的契合。
我國電力體制改革以來,政府雖然仍然控制著上網電價,但發電企業之間競爭上網電量的局面已經呈現,而且競爭日趨激烈。首先,由于我國電力企業實行以“廠網分開、競價上網”為核心的體制改革,使發電企業的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其次,競爭加劇導致發電機組可利用小時不足,有些電網在役機組都在半負荷狀態下運行,安全經濟性指標嚴重下降,增加發電的單位成本。發電企業的經濟效益步入下滑趨勢,區域性大面積虧損局面形成①。為促進企業加強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逐步向市場化過渡,發電企業向管理要效益的任務顯得空前緊迫。因此,找到一條適合電力企業的生產方式顯得尤為重要。
作為在眾多行業成功應用的精益生產管理,正是通過對企業自身成本控制來實現利潤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的。因此,隨著電力市場化的發展,在水力發電企業對電價的控制權逐步被削弱的同時,想要保持發電企業的利潤,就必須對企業自身做出調整,不斷挖掘企業內部的潛力。精益管理就是一種致力于不斷優化企業自身管理的理論與方法,是對發電企業生產走集約型道路的有效指導。
3.1 精益生產管理在運行維護管理中的運用 運營維護管理是水電企業對生產經營現場的管理,其重點是對工作的人員、工作的設備、工作的場所三者關系的結合狀態進行管理。運行維護管理是發電企業所有基礎管理的載體。發電企業運行管理的先進性,與其精簡高效的運行與維護管理模式的緊密相關。目前國內積極推行的“無人值班”運行管理方式,不僅是企業以人為本,技術創新的突出表現,也是創建國際一流水力發電企業的必要條件。而要想實現水電運行維護的“無人化”,除了硬件技術設備進步的必要前提,更離不開精益生產管理的有力支撐。
水電站無人值守必須建立嚴格的管理體系,明確工作任務及各項規章制度,保障高效的運營執行力,即建立標準化與流程化的管理體系,實現人的規范化、事的流程化、物的規格化。標準化管理是科學管理的基礎,標準化直接為企業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在質和量的方面提供共同遵循實施的準則與標準,建立起系統的、可控的、符合客觀規律和行為科學的最佳秩序,進而充分利用標準化的簡化、統一、協調、優化原則,對企業進行科學管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②。
水電站要完全實施無人值班運維方式,員工必須要有良好的精益管理意識,同時有良好的現場作業素質,才能在作業時不留任何危機與隱患,也才能保證發電設備的安全運轉?!?S”活動起源于日本,它是指整理、整頓、清掃、清潔和素養這5個詞的縮寫。要達到持續改進、精益生產,就需要一個好的環境,一個好的員工素質。借助于“5S”的活動,為企業創造一個整潔、舒適、安全的工作環境,為企業提供一個低消耗、高效率、高素質的員工隊伍,是實現精益化生產、追求持續化改進的基礎所在③。
3.2 精益生產管理在設備檢修中的運用 傳統維修以設備故障結果為導向,在維修費用,維修進度上比較隨意,同時缺乏相對統一完整的維修業務流程管理?;诰嫔a管理的設備維修則以設備狀態評估結果為出發點,對維修進度的標準化和準時化進行把控,強調數據的信息化管理;精益維修的目標就是運用各種精益生產管理的思想與方法改造維修全過程,實現設備檢修的低成本、高效率與高質量。
水電行業機組維修的是結構部件大,檢修工期長的設備。因受河流水量的限制,檢修一般都在冬春季節進行,而每年11月到次年5月之外必須盡量保障機組設備的安全穩定運營。水電站維修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避免設備事故,提高設備的利用率,降低檢修費用。因此,以設備狀態為基礎的精益維修不僅可以避免維修過剩,防止因不必要的拆卸而對設備造成的損耗,同時“預防”為主的檢修計劃能有效避免重大事故發生。
精益維修強調綜合運用TPM、RCM等先進的維修理論,優化裝備的維修過程,縮短裝備停機時間,保證裝備的利用效能。全面生產維護(TPM)就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設備綜合效率為目標,從設備使用部門到設備設計、制造計劃、維護保養等所有的部門,從最高領導到第一線作業者全員參與,經團隊活動推動設備維護的體制,它試圖通過以設備為導向的經營管理,將現有的設備達到最高限度的使用④。TPM的目標是通過對設備的設計、制造、使用、保養方法的改善,減少設備故障造成的損失,追求故障為零。柔性化制造單元自動化控制調度系統(RCM)不是具體的維修類型或維修方式,而是一種分析與判斷方法,可以幫助人們針對故障后果選擇設備的維修方式。它的基本思路是:對系統進行功能與故障分析,明確系統內各故障后果;用規范化的邏輯決斷程序,確定各故障后果的預防性對策;通過現場故障數據統計、專家評估、定量化建模等手段在保證安全性和完好性的前提下,以最小的維修停機損失和最小的維修資源消耗為目標,優化系統的維修策略。
3.3 精益管理在協作管理中的運用 1965年H.伊戈爾·安索夫在《公司戰略》一書中首次提到了協作的概念,并將其描述為:相對于各獨立組成部分進行簡單匯總而形成的企業群體的業務表現,即兩個企業之間共生互長的關系,它是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產生的。1996年“協作商務之父”JimHepplemann提出:以人為本的協作工作將成為今后衡量企業是否真正具有競爭力的核心。他指出,協作最基本的含義是多人、多部門相互配合完成同一目標。
站在管理的角度,協作是一項有決策有戰略的活動過程。協作包括的元素有協調的對象(兩個或兩個以上)、協調的行為、協調的目標。協作管理強調在統一目標下各個元素之間的有效配合,充分利用彼此所長,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實現雙贏。精益協作管理的重要意義在于通過充分整合各方優勢,能快速響應和應對變化;同時各個環節的緊密配合將減少各項顯性流通成本和隱形溝通成本,大大避免了成本浪費,提高了綜合效益。
水電工程通常具有規模龐大、技術復雜等特點。通過協作管理可以充分利用社會專業資源來解決水電技術難題,也可以通過勞務補充來實現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還可以通過與政府密切配合來處理地區環境與發展問題。隨著市場的發展,市場由產品導向朝客戶導向轉變,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單靠一個企業進行競爭畢竟勢單力薄,而通過把各個企業聚合在一起形成整體協作,必將打造整體的競爭優勢,提高整體的競爭力。
3.4 精益管理在風險管理中的運用 風險管理的基本理論是運用風險管理的技術,通過探索風險發生、變化的規律,認識、估計和分析風險對企業安全生產所造成的危害,運用計劃、組織、指導、管制等一系列過程,從而實現“一切意外均可避免”。精益管理的重要原則包括零缺陷、持續改進、高質量。這些原則都同時指向對風險的有效控制與管理。無論是產品質量風險,還是設備故障風險都有可能使企業蒙受巨大的損失,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因此,風險管理是精益方法的重要環節,特別是其中的PDCA循環式風險預控管理體系運營的基礎。
水電生產具有同步性特點,某一環節一旦發生問題將牽一發而動全身,甚至導致全面停工。因此對風險的預警與控制對于保證水電安全穩定運行有著重要意義。精益管理要求缺陷在生產中就被消滅,而非檢驗中才發現。這實質上要求全過程都要進行質量控制。水電作為一種同步性生產產品,一旦問題發生才處理,就會導致停工。所以,水電業特別注重對安全質量的事前風險控制,通過事前、事中、事后來全方位保證水力發電的安全。精益管理是一種意識,是一種觀念,是一種認真的態度,也是一種精益求精的文化,不僅有利于提高員工素質,同時也利于保持安全持續穩定的生產和企業綜合效益的提高。
精益生產管理,是一種以客戶需求為拉動,以消滅浪費和不斷改善為核心,使企業以最少的投入獲取成本和運作效益顯著改善的一種全新的生產管理模式。它的特點是強調客戶對時間和價值的要求,以科學合理的制造體系來組織為客戶帶來增值的生產活動,縮短生產周期,從而顯著提高企業適應市場萬變的能力。精益生產管理的最終目標就是:消除浪費、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水電發電企業的運行維護、設備檢修、協作管理和風險管理中應用精益生產管理不僅有利于企業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增強其核心競爭力,而且促進了水電發電企業的集約化市場化發展。
注釋:
①王元春:《推行精細化管理 建設節約型企業》,載《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06年第10期。
②孟憲菊:《企業標準化與ERP》,載《中國標準化》,2007年第3期。
③江濤:《“5S”管理是精益生產持續改進的基礎》,載《科學與管理》,2006年第12期。
④朱炯:《精益管理在供電企業中的應用》,載《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06年第5期。
[1]王元春.推行精細化管理 建設節約型企業[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06,10.
[2]孟憲菊.企業標準化與 ERP[J].中國標準化,2007,3.
[3]江濤.“5S”管理是精益生產持續改進的基礎[J].科學與管理,2006,12.
[4]朱炯.精益管理在供電企業中的應用[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06,5.
[5]王菁華.JIT管理哲學剖析[J].經濟論壇,2003,12.
[6]陳凱凌.消除七大浪費的一劑良藥[J].企業管理,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