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0月15日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發表題為《依托家庭經營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演講時表示,依靠家庭農業解決吃飯問題,符合中國實際。中國30多年前的改革開放就是從農村改革開始,通過推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等改革,發展家庭農業,成功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中國農業生產要再上新臺階,必須適度擴大規模經營,走農業現代化之路。李克強在闡釋依托家庭經營推進農業現代化時指出:
30多年來,中國家庭農業能夠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也與科技、政策等創新密不可分。我們建立了一整套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大面積推廣優良品種、農業機械,推廣設施農業。僅雜交水稻一項,每年就帶來數千萬噸的增產。我們大力鼓勵農民合作社、專業農戶、企業公司以及政府服務組織等,為農民提供農業機械作業、農產品加工流通等服務。每年都有數十萬臺農業機械像候鳥一樣,在中國大地上往返遷徙。當小麥成熟的時候,大批聯合收割機一路由南往北,追趕著季節,為農民提供小麥收割服務,既解決了農民家庭機械作業的難題,也提高了農業機械的使用效率。中國政府還不斷增加農業投入,支持建設農業基礎設施、改善生產條件,農田有效灌溉率已提高到50%以上,農業抗災能力不斷增強。
中國家庭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面臨著規模過小的制約,平均每戶只有半公頃的耕作面積。在解決溫飽問題的時候,農民在自己承包的小塊土地上精耕細作,但要更大規模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小規模經營就顯示出其局限性。中國農業生產要再上新臺階,必須適度擴大經營規模,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走農業現代化之路。中國正處在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階段,預計從現在起到2020年,將有2億左右的農村人口陸續到東、中、西部地區的城鎮落戶。這會為農民擴大耕種規模創造條件,給農民帶來更多實際利益,也會給農業現代化提供更大發展空間。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國情復雜,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將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推進多種形式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在嚴格保護農民土地權益、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鼓勵有條件的農戶流轉土地經營權,鼓勵農民聯合與合作。這幾年,中國家庭農場已增加到87萬家,平均規模達到13公頃(200畝),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超過110萬家,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和發展方向。以家庭經營為基礎,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有利于更好地“供養中國”,也會對世界糧食安全作出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