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甘肅省民勤縣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發展現代農業、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先后搭建起《民勤新農村資訊》、“12316”農技服務熱線、手機科技短信平臺、農業科技直通車、農民圖書室、《科技服務苑》電視專欄節目“六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信息平臺,為農民提供豐富的“三農”信息,使農民及時了解政策、市場、技術等信息,增強農民利用信息化手段增收致富的能力,從而促進農村實用技術普及,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高了農業科技入戶率,改變了傳統農民培訓方式,提升了農民整體素質,切實解決農村信息進村入戶渠道不暢這一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勞動力資源和人才智力支撐。
一、構建信息平臺,拓寬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途徑
一是創刊發行《民勤新農村資訊》科普信息刊物,為全縣5.9萬戶農戶免費提供強農惠農政策、農村實用技術、農產品市場信息等科技教育信息,每月出刊3期,每期發行5.9萬份。制定采、編、發、用工作機制,開設綜合要聞、農業科技、林畜科技、科技信息4個欄目,主要刊登工作動態、農業氣象、致富典型、鄉村要聞、生活竅門等農業生產生活知識和實用技術;建立村農民技術員專人投遞入戶工作制度,明確村農民技術員《民勤新農村資訊》投遞入戶主體責任,有效解決了生產技術、惠農政策、市場信息傳遞“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成為推動農村重點工作、指導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一份普農惠農刊物,在政府和農民群眾之間建立相互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實現政令暢通、信息流通、推進信息化的富農目標。
二是開通農技服務熱線電話(4312316),制定全天候專家坐席解答、熱線服務專家組,及時快捷高效為農民提供農業政策、種養技術、特色林果、市場信息咨詢服務,有效地解決了農戶在生產、生活、銷售中遇到的難題,增強了農技服務的及時性、有效性和針對性。熱線電話服務體系通過電話、手機等構建“三方通話”現代化通訊平臺,組織強大的專家服務團隊,采取現場指導與遠程咨詢相結合的方式,全天候接受農民科技信息咨詢,隨時解答農民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使農民群眾足不出戶,便可與農業專家面對面地交流,搭建起農民與專家方便溝通的橋梁,實現了專家“面對面”、服務“心貼心”。農民生產中有難題,可以直接撥打“4312316”農技服務熱線電話,專家根據農民不同的需求來答疑解惑。對于能通過電話解決的,由專家及時答復;對于需到現場解決的,立即出動科技直通車,由專家到現場解決問題。“12316”農技服務熱線電話因此被農民群眾形象地稱為“連心線”。
三是設置手機科技短信服務平臺,改進傳統的服務模式,實行點對點信息專業化服務。利用中國電信電話網每月發送20條科技信息,將典型經驗、技術要領、市場信息、政策信息、病蟲情報、氣象及災情預報以短信的方式直接傳遞給全縣3.9萬戶手機用戶。手機科技短信平臺的開通,充分利用了現代通訊手段,暢通了信息溝通渠道,增強了科技信息指導服務的針對性,有效地推進了農業信息化發展,成為老百姓發家致富和日常生活的好幫手。
四是利用農業科技直通車,設立田間流動課堂,進村入戶現場培訓指導。依托農業科技直通車快速、靈活的服務特點,配備車載視頻系統,采取流動課堂的培訓方式,由專家手把手、面對面指導培訓種植農戶,全面開展現代農業產業基地現場培訓,切實解決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各項技術難題,成為解決農民群眾科技難題的“招手停”。
五是主辦《科技服務苑》電視專欄節目,為農民提供科技教育信息。根據農時季節,利用《科技服務苑》欄目,聘請農、林、畜牧、水務、氣象、農機系統具有中級職稱以上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電視講座,每周舉辦1個主題、播講2期,講授生產關鍵技術要領,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為農民產前、產中、產后提供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而且黃金時段播出,保證廣大農民群眾能及時收看,營造了“學科學、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社會風尚,打造為農服務精品亮點欄目。
六是建立農民多媒體教室、農民圖書室、科技超市、莊稼醫院,增強培訓的直觀實效性。民勤縣農廣校購置電腦30臺,購進農業科技圖書10000冊,致富早班車科技光盤800張,磁帶600盤,采集產品圖片、標本樣品、病蟲害掛圖300件。定期對縣鄉技術干部、農民進行計算機上網、科技知識更新、勞動技能培訓,隨時接納農民來訪參觀學習,莊稼醫院為農戶及時科學診斷病害,全方位拓展了農民培訓實體教育,增強了農民培訓指導的直觀實效性,加快了農民教育培訓及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步伐。
二、發揮信息服務功能,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整體素質
1. 提高了農民培訓覆蓋面,普及了農業實用技術。通過農業信息化服務平臺的構建,有效解決了農民培訓面廣量大、農民居住地域分散、技術人員不足、技術覆蓋率低等難題,實現了“點對點”的及時優質服務,基本使當地全部農民接受培訓、農民整體受益,在大范圍內發揮指導服務作用。同時擴大信息發布覆蓋面,高效快捷地將實用技術和信息送到千家萬戶,提高服務效能。
2. 改變了傳統農民培訓方式,提高了農民培訓效率。現有農民培訓資源少規模小、技術手段落后、農民培訓效率不高,培訓服務僅靠 “一張嘴,兩條腿” 等單一模式不能夠滿足現代農業的科技化、產業化、規模化及市場化的需求。農業信息化服務平臺綜合利用電腦、電視、電話、網絡等現代傳播媒體,圍繞農時季節,分產業、分作物系統地將農業技術知識要點、關鍵技術要領、生產管理方法定時定量發布,并及時提供惠農政策、典型經驗、實用技術、農情動態、氣象信息、市場信息等內容,創造性地改變了單一的農民培訓方式方法,提高了農民培訓效能,解決了農業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3. 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農村科技進步。構建全方位現代大眾媒體培訓服務平臺,有效地解決了科技被束之高閣、農村鬧科技饑荒、農民對科技的饑渴難以得到滿足的不利局面,把科技的種子直接撒向農村,大力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農村科技進步。通過現代大眾媒體培訓服務平臺,有效解決了農業技術專家的短缺難題,形成“上有專家教授、中有本土專家、下有實踐基地”的科技大鏈條,“產學研”三方面缺一不可、密切相聯的環節,專家教授及時把最新的農業科技成果和技術傳授給農民,促進了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得以迅速而有效的推廣。
4. 提升了農民整體素質,增加了農民收入。農民科技文化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種養技能水平的高低,進而影響農業產出效益的高低。在同一自然條件下,同一區域內,農業資源稟賦基本一致的情況下,農民技能素質的差異和對新技術、新品種的采用程度導致農民之間收入的差距。通過農業技術信息服務平臺運行,及時把最新的農業科技成果和技術傳授給農民,促進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得以迅速而有效地推廣,使農業技術在大范圍內得以迅速普及,有效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文化內涵、科技成果獲取和應用能力,從而提升農民的市場競爭能力和抗御各種風險的能力,有力地推動了農民科技素質的提高,培養造就了一批既有技術水平、又有致富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
甘肅省民勤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楊秀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