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元元
“研究性學習”是新課程背景下提出的一種新型學習模式,它倡導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深入問題的內部,去親歷知識的產生發展的過程,從而深切了解知識的本質,悉心體會,深刻領悟知識。高中物理學科,由于知識本身比較抽象深奧,學生往往對教師的講解一頭霧水,搞不清究竟。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可以將學生置于知識的生成過程之中,讓學生直接感知知識,深刻領會知識,更由于物理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使得研究性學習在物理教學中更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本人在平時的物理教學中,針對研究性學習積累了點滴經驗,下面就高中物理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談幾點體會:
一、開展研究性學習,能切實體現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地位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的雙邊行為,學生是主體,老師是課堂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至于如何解決問題、方法是否可行、方法的好壞則完全交給學生去判別。教師在課堂上應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給學生異想天開、天馬行空的機會,對他們提出的各種方案,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去評價,從而切實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如在研究“振子的位移隨時間變化的規律”這一問題時,開始時有學生提出在振子上綁一支鉛筆,使鉛筆隨著振子一起做簡諧振動,鉛筆就會在紙上畫出不同時刻的振子位置。學生在實驗之后發現鉛筆畫出的線會相互重疊,根本看不出不同時刻振子所在的準確位置,其次是由于鉛筆與紙之間存在較大的摩擦力,導致振子很快就停下來了。為此,有些學生又提出在單擺下綁一個毛筆,在單擺做簡諧振動時,緩慢勻速地拉動單擺下面的白紙。經過實驗,學生發現雖然解決了位置重復現象,但新問題又來了,他們發現毛筆總會在豎直面內做圓周運動,毛筆尖與白紙之間的摩擦仍然較大,由于著力不均,導致有些地方畫出來,有些地方畫不出來。此時,部分學生創造性的提出,用裝有紅色墨水的小瓶當做擺球,隨著小瓶的擺動,讓瓶里的水同時往外滴,此時再緩慢勻速地拉動瓶子下方的紙,白紙上就會留下一串水滴,然后再將水滴描繪出來,即可得到振子位移隨時間的變化圖像。這樣的實驗,克服了前面實驗存在的缺陷,結果也非常理想。學生還根據紙上水滴分布的疏密,分析出單擺運動過程中的速度變化。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會發現很多預料不到的現象,也會涉及到很多知識,這些現象和知識,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縛,充分依賴學生深層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促使他們面對新問題,找尋解決處理問題的思路和策略,從而“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此過程中,教師是一位耐心傾聽的聽眾,在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中,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在適當的關鍵之處,給予點撥評價,從而當學生思路遇阻時,能突破思維障礙,發現一片新天地。
二、開展研究性學習,可將學生置于更加開放的環境中
“研究性學習”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學生必然處在一種動態、開放、多元的學習氛圍中。這種學習氛圍是開放的,完全超越了平時課堂內外的學習,校內與校外的學習差異,同學之間取長補短,彼此協作,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不再囿于教師對學習過程的設計,學生的思維完全建立在自己對問題的強烈探究沖動上,同時在研究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還難免會接觸其他同學對問題的不同思考,因此,在此過程中,學生接觸的是一個多元和開放的思維環境。
如在研究“單擺振動周期”的實驗中,有同學想測量當擺角變化時,擺球擺動的周期是否會發生變化。這一實驗本身教材是不作要求的,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教師也很少提到,但是有部分學生會想到這一問題,只是缺乏研究意識,更不會主動實踐。為此,我在教學中讓學生自選主題,開展探究學習,有同學自然想到了這一主題,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分別測量了不同擺角下擺球振動的周期,他們經過自己的實踐研究,發現當擺角增大時,擺球的周期也在增大。于是,在交流反饋時,他們就理直氣壯的匯報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這些同學的影響下,另外的同學也開始研究這一問題,他們將擺角逐漸增大,發現當擺角達到一定值時,結論并非如前面同學說的那樣,而是隨著擺角的增大,擺球振動的周期是先增大后減小,然后再次增大,大家研究后發現,在擺角大約為35o左右時,周期會發生質的變化。這樣的結果,讓我們所有人,包括教師,都感到出乎意料。
這樣的研究過程,可謂讓人興奮異常。放眼人類社會的發明創造,無不都與此有著相同的經歷!在這樣的“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感受到的不僅是學習地點和方式的變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獲得了更多的信息渠道,讓他們去了解周圍,了解社會,并學會去主動實踐,從而發現規律。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實踐表明,增強學習興趣的最好的方式就給學生自己動手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做想做的事?!把芯啃詫W習”剛好給學生自己動手創造了機會和條件,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興趣得到了升華。只要我們教師給他們提供充足的實驗條件,積極鼓勵他們,增強他們的信心,學生可能會利用課余的點滴時間去興趣十足的投身物理研究,并表現出極大的研究熱情。而實驗成功之后,又讓他們建立起充分的自信,促進他們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形成良性循環,增強對物理學科學習的興趣。
當然,研究性學習在物理教學中的開展,還需要我們教師切實做好指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研究后獲得成功的體驗,這樣,他們在長期的體驗中,才會不斷增強信心,發展能力,從而提升自己的物理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陰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