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進一
猛藥重治“網霾”
文/趙進一
近些年來,虛假信息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日益嚴重,由虛假信息引發的群眾恐慌和公共事件已不勝枚舉。
下面列舉的幾起重大事件人們或許都記憶猶新。
2010年2月20日,網上突然瘋傳山西地區即將發生大地震,手機短信立即推波助瀾。一時間,山西及鄰近地區人心惶惶。太原、晉中、長治、呂梁、陽泉、晉中等幾十個縣市的數百萬群眾于2月21日凌晨四時走上街頭“躲避地震”,山西地震局官網一度癱瘓……當天上午,山西地震局發出公告辟謠,群眾的情緒才慢慢平穩下來,事后警方查明造謠者有五人,他們中除一名是大學生外,其余四人均為打工者。其中一人在“百度貼吧”上憑空捏造:“據官方報道,山西呂梁地區死亡36人,傷亡人數還在統計中。晉中、太原、大同等地未來72小時內可能發生不下30次余震。”最后,此人還煞有介事地關照大家“要及時防范”。此帖一出,其余四人不是跟帖,就是起哄,有一人索性信口開河,把“死亡人數”飆升至“100萬”,超過唐山大地震的四倍!
2012年年初,“兩會”召開前夕,有人突發奇想,無端編織了一則 “軍車進京,北京城夜里響起了槍聲”,“北京出大事了”的謠言掛在網上。但這完全是子虛烏有的憑空捏造,盡管相關責任人很快受到處罰,但該謠言已經在社會上形成惡劣影響,在群眾中造成了恐慌心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穩定。
QQ群在謠言傳播的過程中,也起了“不同凡響”的作用。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海岸發生九級大地震,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一至四號機組核泄漏。這起事故立即激起杭州某數碼市場一網名為“漁翁”的員工的豐富“聯想”。3月15日,他在QQ群上發布“消息”稱:“據有價值信息,日本核電站爆炸對山東海域有影響,不斷產生污染,請轉告周邊的家人朋友,儲備些鹽和干海帶,一年內暫不要吃海產品。”這條“消息”立即不脛而走,被人“加工”(有人轉發時加了“食鹽中的碘能防輻射”這一條)后在網上廣泛傳播。由此引發了全國范圍內的搶鹽風波和輻射恐慌。自3月16日起,北京、廣東、浙江、江蘇等地出現了食鹽搶購狂潮,很快不少商店貨品告罄,一些不法商家趁機哄抬食鹽價格,市場秩序一片混亂……直至3月17日,國家發改委發出緊急通知強調,我國食用鹽等消費品庫存充裕,供應完全有保障,并協調多方組織貨源,確保市場供應……至3月18日,這場風波才算平息,謠言告破。始作俑者“漁翁”也被警方抓捕歸案。
因以訛傳訛而引起嚴重后果的事也時有發生。2011年2月9日晚10時許,民工劉某在給江蘇響水縣生態化工園區某化工廠送土時,見廠區一車間屋頂上冒著熱氣,竟自作聰明地以為是氯氣泄漏,他隨即打電話告訴正在打牌的朋友尚某,尚某身邊有20多名牌友,聞訊立即各自通知親朋好友轉移“避難”。口耳相傳中,那家化工廠被“置換”為一家大型氯堿廠,這可不得了了,事情越傳越嚴重,最終在社會上引起恐慌,導致萬人大逃亡。第二天凌晨,雨雪交加,天黑路滑,大逃亡途中有一輛10多人乘坐的農用車輛不慎滑入河中,致四人死亡,多人受傷……
引發公共事件的謠言涉及的面非常廣,除了上述直接對社會秩序產生重大影響的謠言外,還有不少是有關食品、醫療、衛生、交通等方面的,由于事關民生,所以特別容易掀起軒然大波。
如發生在2008年的“蛆橘事件”。當年因有人用手機發了一條短信,稱“今年某地的橘子在剝了皮后的白色筋絡上發現小蛆狀的病蟲,當地埋了一大批,還撒了石灰……請告訴家人、同學、朋友,今年不要吃橘子了”。這條短信被轉發了無數遍,后來有些媒體也發了新聞,卻語焉不詳,緊接著網絡也加入其中。一場危機就此爆發:我國第二大水果——橘子嚴重滯銷,烏魯木齊上千噸橘子無人問津。湖北省七成柑橘腐爛變質,損失15億元。北京的柑橘半價出售,也少有人光顧。在山東濟南,一些商販為了證明自己的柑橘沒蟲,一天要吃好幾斤柑橘做“示范”……后來有關部門專門召開新聞發布會,詳細說明了事情的原委,事件才慢慢得以緩解,但此時果期已過,重大損失已經釀成。再如2011年的“皮革奶粉”謠言,與“蛆橘事件”頗為相似,案件雖破,但國產乳制品企業卻已遭到重創。
虛假信息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給正常的社會秩序帶來現實或潛在的威脅,從根本上破壞公眾對政府、社會和政治制度的信任,造成嚴重的思想混亂,甚至損害國家形象。
2013年9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頒布實施。《解釋》在明確了適用公訴程序的條件即“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七種情形的同時,又作出具體規定——“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可構成誹謗罪……”這一量化規定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
“轉發500次就要定‘誹謗罪’?500次,一眨眼的工夫啊!”此舉不但有力地震懾了蠢蠢欲動的犯罪分子,連許多喜歡用微信“分享了一個鏈接”的人都感到有些“縮手縮腳”了,遇到一些“吃不準”的“鏈接”,就不大敢隨便“分享”了。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從那時起,網上有關誹謗的刑事案件大幅度降了下來。
2013年9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正式實施, 明確了拿“詐彈”當兒戲行為的法律邊界。司法解釋明確了虛假恐怖信息的六種情形及其發布、傳播虛假恐怖信息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從那時起,虛假恐怖信息引發的案件減少了。
法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及時出臺有關法律規定是必要的、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執行力!有了法律依據,又有強大的執行力,再加上有教育作后盾,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讓每個公民的手中都握有“麥克風”,但“麥克風”不等于“亂吹風”,公民們慎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