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文杰,陳 文,單 斌,陳瑩瑩
(重慶理工大學 a.汽車零部件制造及檢測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機械工程學院;c.車輛工程學院,重慶 400054)
空調散熱管與散熱片的連接是影響傳熱效率的關鍵技術之一,通常采用液壓脹管和機械脹管2種連接方式。相比液壓脹管,機械脹管有操作簡單、使用靈活等優點[1]。機械脹管時,將散熱片套入散熱管,用直徑大于散熱管內徑的脹頭壓入散熱管,使散熱管徑向擴大,達到散熱管和散熱片的緊固配合[2-3],脹管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圖1 脹管示意圖
為了提高空調散熱管和散熱片的傳熱效率,減小散熱管和散熱片翻邊的壁厚是最有效的途徑。由于壁厚的減小,降低了散熱管在軸向上的承受力,易產生彎曲,同時散熱管也容易產生裂紋,因此對機械脹管連接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脹頭參數的合理設置是保證連接質量的關鍵步驟。
本文以φ7銅管為研究對象(其幾何參數見圖2、材料參數見表1),對散熱管與散熱片機械脹管連接進行研究,并運用有限元分析軟件defrom-3D進行數值模擬,以獲得合理的脹頭參數。

圖2 散熱管與散熱片的幾何參數

表1 散熱管和散熱片參數
脹頭過盈量是確保散熱管和散熱片緊固配合的關鍵因素。脹頭過盈量過小,達不到散熱片和散熱管的緊固效果,降低了傳熱效率;脹頭過盈量過大,雖然保證了緊固效果,卻加大了散熱管在軸線向上的力,導致散熱管彎曲、失穩、起皺等缺陷。散熱管的長度遠大于其直徑,因此可忽略散熱管在軸線方向上的不均勻變形,將其看成一個平面應變問題,即假設在垂直于管軸線的各個平面內的應力狀態和變形狀態相同。假定散熱管為理想彈塑性材料,散熱管按完全進入塑性狀態進行計算[3-4]。
設u表示散熱管沿徑向的位移,v表示環向位移。由于是軸對稱,取圓柱坐標系為(r,θ,z),oz表示管的軸線方向,r表示管的徑向方向,則位移分量 u=u(r)。劉超英等[4]通過漢基方程[5]研究得到

式(1)中:ν為泊松比;E為彈性模量;σs為屈服強度;μ為摩擦系數;u0為脹頭過盈量的1/2;r1、r2分別為散熱管的內、外徑;p為散熱片對散熱管的力。
當散熱片翻邊的外徑處于彈性變形時,去除工作力后會發生彈性回彈產生殘余應力,從而加強散熱片和散熱管的緊固效果。因此在機械脹管時,散熱管傳遞給散熱片的力不能使散熱片翻邊完全進入塑性狀態。把散熱片翻邊看成是一個受均勻內壓力-p的筒,則用極坐標表示的平衡微分方程式為

根據屈服準則:

利用邊界條件決定常數C。當r=r4時,σr=0,則 C=1/r4,即

當r=r3時,有最大壓力-p,所以

將幾何參數值(見圖2)和材料參數(見表1)代入式(3),可得p=6.54 MPa。即當散熱管傳遞給散熱片的力p=6.54 MPa時,散熱片的翻邊將全部進入塑性狀態。此時,散熱管外徑上的金屬徑向位移分量u(r2)min=0.15 mm,代入式(1)可得

本文采用Deform-3D[7-8]對工藝過程進行數值模擬分析。主運動模(脹頭)下壓速度為25 mm/s,成形溫度T=20℃。忽略成形過程中的溫度變化,采用剪切摩擦模型,摩擦因數為0.28,其數值模型如圖3所示。由于散熱片和散熱管沒有相對位移,故散熱片采用支撐架來固定其位置。

圖3 數值模擬模型
在圖3中取同一z軸高度上的4個點:point1為散熱管內壁上的一點(即r=r1時);point2為散熱管外壁上的一點(即r=r2時);point3為散熱片翻邊內壁上的一點(即r=r3時);point4為散熱片翻邊外壁上的一點(即r=r4時)。通過追蹤可以得到該4點在徑向上的位移偏量(應變)曲線,如圖4所示。可以看出:該模型與計算結果相符,且散熱片外壁上的point4點的應變量為0 mm,表明該處還沒完全進入塑性狀態。
散熱管傳力區的力直接作用到下模,故下模承受的力就是散熱管傳力區的軸向力。測得下模的力隨著時間變化的關系曲線,如圖5所示。由于成形力很大,導致了散熱管發生鐓粗失穩,如圖6所示。

圖4 應變曲線

圖5 成形力和時間的關系曲線

圖6 鐓粗失穩
當脹頭過盈量一定時,對成形質量和成形力影響最大的因素是脹頭定徑帶長度L和脹頭錐角α。適當地降低成形力,不僅能更好地提高成形質量,而且可以加長散熱管的長度。
隨著定徑帶長度L的增加,脹頭和散熱管的接觸長度增加,導致成形力增加,因此定徑帶長度L越小越好。當定徑帶長度L<2 mm,不能使散熱管變形區完全被定徑帶限制時,變形區的金屬會對已變形區的金屬產生拉應力,迫使散熱管和散熱片再次分離。

圖7 分離缺陷
脹頭錐角是影響變形力及變形程度(散熱管擴徑程度)的主要參數[6-9]。圖7為當L=2 mm時,錐角α對成形力的影響。隨著錐角α增大,變形區的過度長度減少,脹頭和散熱管之間的摩擦力降低,所以成形力降低;當α超過15°后,錐度過大,導致變形區部分軸向上的分力變小,要使脹頭軸向移動,必須增大力,所以成形力反而增大。

圖8 α對成形力的影響
選擇φ7銅管為對象進行工藝試驗。脹頭過盈量u0=0.16 mm,脹頭錐角選α=15°,脹頭定徑帶長度L=2 mm。裝配時,測得成形力為419.5 N,成形質量好,表明本文的研究對實際生產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1)首先確定了脹頭的過盈量u0=0.16 mm,保證了散熱管和散熱片機械脹管后的連接質量;
2)脹頭定徑帶長度L不但影響成形力,而且影響散熱管和散熱片機械脹管的連接質量,取L=2 mm;
3)脹頭錐角對成形力有較大的影響,為了確保成形質量,選擇α=15°。
[1]徐佳,李國繼.液壓脹管與機械脹管技術對比[J].鍋爐制造,2006(3):65-67.
[2]盧漫宇.管片式散熱器鋁管擴口過程中的失穩[J].航空工藝技術,1998(1):15-16.
[3]王榮貴.換熱器換熱管與管板的脹管技術[J].化肥設計,2002,40(6):8-11.
[4]劉超英.散熱片與散熱管緊固效果力學分析[J].機械設計與制造工程,1999,28(4):12-13.
[5]俞漢清,陳金德.金屬塑性成形原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
[6]蔡錦達,程曦,付翔,等.錐形模機械擴徑力計算與主要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機械工程,2010(5):599-602.
[7]胡建軍,李小平.DEFORM-3D塑性成形CAE應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8]周朝輝,曹海橋.DEFORM有限元分析系統軟件及其應用[J].熱加工工藝,2003(4):1-52.